娘月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中秋,月儿又圆,我又想娘了。
   中秋之夜,我回到流沙河老家,坐在屋后山上为娘建的“娘月亭”上,明媚柔美的月光尽情地挥洒在四周的山林。娘在对面竹山里永远地睡着了。远山近黛、层层叠叠、树影婆娑,朦胧中好似娘正微笑着向我走来。我与娘、亭与月、故乡与边塞……
   娘15岁嫁入何家,那时家中仅有两间破旧的茅草房,真是徒有四壁,一贫如洗,烂木板床上的补丁蚊帐都是娘用稻草搓成的绳子撑在4根竹竿上。为了撑起这个家,娘白天忙农活,夜晚在那盏煤油灯下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我们十口之家的衣服鞋子几乎全是娘一针一线缝缝补补做出来的。娘每晚熬到深夜,再挤到一堆儿女睡觉的床上,生怕哪个睡不好,一会儿给我盖被子,一会儿抱起妹妹,常常通宵睡不到两个钟头,以致后来长期神经衰弱。
   上世纪60年代常闹饥荒,娘四处筹米借粮,有时家只剩下几把碎米子,娘磨成粉放水里煮成粥,从阿婆(奶奶)、爸爸分起,再到6个儿女,轮到自己时锅里什么也没有了,娘只舔舔粘了一点米粥的饭勺就算是一顿饭。记忆最深的是,每当我年幼的弟妹因饥饿哭喊时,娘就宽衣把奶头塞到孩子的嘴里,有了娘的奶头,弟妹再也不哭闹了。我们每个兄弟姊妹吃娘的奶水都吃到两岁左右,吮吸得娘脸色发黄、消瘦乏力。娘就是这样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6个儿女抚养成人。
   家贫本来是读不起书的,但娘常说:“养崽不读书,犹如养只猪。”不管多苦多穷,娘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送我们上学。记得1975年我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发愁5.4元学费,不想让我继续上学了。娘就带我白天黑夜挖香附子(一味中草药),加上平时攒下的鸡蛋,共卖了2.4元。娘把钱送到学校,请求先收下儿子读书,而后设法补交学费。不宽裕的班主任刘老师看我娘忠厚可怜,主动捐出3元让我如愿上了高中,我刻苦读书,成绩优异,高中一毕业就被选拔成为民办教师,之后入伍提干,逐渐为解除家中困境尽了力量。
   那时候,逃荒客多,只要有可怜人到家中讨饭,娘总是要从全家人的嘴里挤出吃的给他们吃,并坚决留他们进屋过夜,逃荒者临别时常给娘下跪道谢。2008年汶川地震,娘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发动25个儿孙捐款。在娘生命的几十年里,总是想着别人的困难,乡邻送她几个鸡蛋,她要积聚鸭蛋去还。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世上没有哪个人没有困难的,晓得的一定要去帮一帮,哪怕是说上一句暖心暖肺的话。有能力助人是福气啊。”
   娘在世时重视中秋,说一家人就是要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娘都要带着儿女登山看月亮、数星星。那时没什么旅游项目,赏月便成为我们全家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最佳选择。记得大概是我12岁的那年中秋,娘用鸡蛋卖的钱换回了十多个当时十分稀罕的宁乡工商联出品的月饼。夜幕降临后,月儿升起、繁星点点,娘牵着裹了“三寸金莲”小脚的奶奶,喊着儿女到自家茅草屋后面山上的一块晒谷坪上,老人坐到竹床上,晚辈一屁股坐到地上,娘分给我们一人一块月饼,每个人吃得喷香喷香。这时,娘就要给我们讲嫦娥张果老的故事、讲古人励志的故事、讲娘的娘——我们的外婆如何当童养媳,手上无力就用脖子挂炉锅的辛酸往事。我们倚在娘的身旁,趴在娘的腿上,靠在娘的身上,听娘喋喋不休地讲这讲那,那种温馨、那种甜美、那种无忧无虑……至今忆起仍让我心里暖暖的。记忆里,几乎在家的每个中秋之夜,娘都要带我们到屋后山这块坪里赏月怀古。
   还有一个无法忘怀的中秋之夜,是1977年,那时我高中毕业就参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宁乡田坪水库建设。我个子不高,但能挑一百多斤的担子,我每天从田坪水库指挥部步行约8公里挑水泥到排门渡槽,挑满1000斤算一个工日。这活很苦很累,手脚都被水泥浸烂裂血口,但我愿意干,因为可以在干活中捡点包装水泥的牛皮纸。我每挑一次水泥,都细心地从水泥堆里捡出牛皮纸放到住处——一个肖姓老乡的猪栏屋棚顶上。中秋之夜,我把捡的牛皮纸卖到杂货铺,换回了9个白面馒头。当时馒头也是我们家的稀罕物。我请了假趁着月色一路小跑赶三十多里山路送回家中。当时娘正和亲人们坐在屋后山曬谷坪里,娘接到我拿回的还带有热气的馒头,泪水就流下来了。她心疼地摸着我的头,又端盆水帮我清洗因搬运水泥被浸烂的双手。之后,娘带着大妹福香送我回工地。一路上我牵着娘的手,走在月儿照耀的山路上,虽然非常劳累,但在不知不觉间就走完了三十多里山路。娘将早已准备好的月饼一点点塞到我嘴里,这个夜晚呀,崎岖的山路感觉是那样的平坦,月儿是那样鲜亮,心儿是那样醉人,世界是那样美妙……
   “人不出身身不贵。”娘就是用这句话劝导父亲同意我放弃教师岗位参军入伍的。我从长沙乘闷罐车一路西行,过武汉、经郑州、到西安、出兰州、穿越杳无人烟的河西走廊,7天7 夜终抵吐鲁番,再乘十余天的大卡车终到西北边陲重镇——喀什。正所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我被分配在英雄集体——曾被毛主席嘉许的“进藏先遣英雄连” ——36127部队一连。当时正值对越自卫返击战开战,战备训练异常艰苦,我所在部队是负责中印边境戍边守卡的,新兵训练结束不久即奔赴喀喇昆仑高原执行任务。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冰雪覆盖的山脉占40%多,是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之外最大的冰雪之乡。这里一年中有8个多月大雪封山,使我们的哨卡与世隔绝,我们吃的是脱水干菜和压缩饼干。但为了祖国的安宁祥和,我们在这“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飘大雪,四季穿棉袄”的高原寒区搏击艰难困苦,挑战生命极限,忍受孤独寂寞,无怨无悔尽责。艰苦环境尚可强忍,而每逢夜晚尤其逢年过节最最难抑的是思乡想娘。每年到了中秋,我都要将不舍得吃的铁皮盒橘子罐头朝南摆上,举起右手向天地行军礼、向明月行军礼、向娘和亲人行军礼。我知道,这个晚上的这个时辰,我的娘肯定在屋后山晒谷坪上朝西摆了月饼在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她远行的儿子工作顺利、安康吉祥。我和娘关山阻隔,天各一方,我也是在这“万山之祖”的高原,拜请头顶上共拥的这轮圆月千里万里寄相思,转达对娘、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我常在哨位旁呆呆地望着茫茫天宇,望着远处的雪峰群山泪流不止,时不时大吼几声,“娘,您都好吗?崽在高原边防想念您哪!”“娘啊,您要保重好身体,要等着儿子回来报答您哪!”    在西北从军的13个年头,娘亲手给我写过近400封家书,封封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有一年在喀喇昆仑守边,大雪封山解冻邮包送来时,一次竟收到娘的27封亲笔信,我在这期间也正好写了近30封书信托邮差寄出,真可谓母子连心。我在边疆还收到娘一针一线纳就的53双鞋垫和11双布鞋。我自参军至今,走戈壁、越沙漠、闯昆仑,之所以历经危险而没有倒下,是因为一个朴素的信念在支撑着我: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发奋,一定要做出样子为娘争气,报答娘的厚爱。
   1983年年初,戍边守卡4年后,组织上批准我探家,从乌鲁木齐上了火车就抑制不住兴奋,5天4夜到达长沙,一路上几乎没怎么睡觉。当我突然出现在屋前山坳上时,娘正挑着一担水往家走,听到我急促的喊声,娘水桶一丢,急匆匆往山坳奔来。我喊娘,娘喊崽,我们高兴得哭成一团,娘就像小时候带我赏月一样把我搂在怀里抚摸着,不停地说:“我的崽回来哒,崽受了大苦哒,崽有出息哒。”
   探亲的日子,天天伴着娘,娘问得最多的是我在边防的生活,我尽量拣好的讲,但看到我因高原折磨而只有不到100斤的黝黑的身体,娘就心疼起来,总是说:“娘让你去了那么苦的地方,娘对不起你啊!”之后,娘的家书就多了一项内容,问我何日能还乡。“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道出了我娘这一段时期的内心渴望。我从中更深刻理解了母爱的内涵。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离娘越远,就越是想着怎么报答娘。月夜、高原、哨卡,我常常凝望着家乡的方向,在心底喊着娘:“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我没有辜负娘的一片苦心。我两次考入军校,先后一百多次立功受奖,我的每一张立功喜报都给娘带来万分的喜悦。
   1991年,在组织的关怀下,我调回湖南省军区机关工作——离娘只有两小时车程。尽管我已结婚成家,但每次回到家里, 娘都给我煨鸡蛋,依然像照顾小孩一样疼着我。
   娘曾说,尽管身体不好,也要等正良崽有了50岁以后才能走。往年我生日一般都要陪着娘,但2010年我生日这天要组织一个重大活动无法回去。娘一大早要妹妹拨通我的电话,哽咽着说:“崽呀,今天你50岁了,娘不能到长沙为你过生日,你工作压力大,半百的人了,要晓得照顾自己呀!”并安排妹妹将一只炖好的土鸡从乡下送到我家里,同时交给我10000元钱。说我平时节俭,要我自己去买一件好一点的衣服穿,留作念想。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我50岁生日的第二天,娘就撒手西归了。娘才73岁啊!
   我们兄弟姊妹合计,请了乡里两位土工匠,在屋后山上原來娘初一、十五烧香磕头、中秋带我们赏月怀古的地方,建起了一个亭子,名曰:“娘月亭”,并题联于亭子两侧柱上:
   娘如月毕生辛劳甘洒光华照儿女,
   月如娘无怨付出愿扬清辉耀乾坤!
   今夜,月华如水,您回来吧,和您的儿孙们一起到“娘月亭”来赏月、吃月饼吧!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少时,自己幻想并憧憬着当一名教师,在高考时150分的数学仅考了30分,以15分之差被踢在了师范学院门外;后补习考起了省政法专科学校。   因自幼家贫,兄弟姐妹又多,父母穷其所能,让四个兄长娶妻生子,并顺利让两个妹妹出嫁,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对于一生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二老而言,哪怕是100元无疑都是天文数字。三年读书下来,我欠下1.2万元的巨额债务。困窘的境遇压弯了我的腰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挤走了曾
期刊
金矿石在大山深处,我的黄金梦也在大山深处。   我从岗位之树飘落下来之后,为了寻找生计,回到老家背矿石,打逛矿石,用累折筋骨的血汗挣点小钱,勉强可以糊口。后来,我和弟弟商议着开洞挣大钱,弟弟比我有眼力,懂得矿线形成走势,选的洞址比较准确,外面是层土坡。   开洞前,我和弟弟商议,咱们打白洞,为了不担风险,节省开支,咱不雇人打,自己打,只买点炸药、雷管、导火线就行,弟弟同意了我的意见,   开
期刊
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再装进去,一年就过去了。它什么秘密都可以装的,很多腐烂在里面,也有很多,接着生长出新的秘密。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小东西被打开,不再是什么秘密,呀,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泼泼的空气,鸟雀“啦啦啦”唱着三五首童谣,忽然就飞起来,忽然就落下去,藏进那个小东
期刊
我从来没有像那夜那样清晰地梦见母亲,母亲对我说,她很冷,她说我二哥三哥都不管她。我从梦中醒来,一骨碌从床上坐了起来,心像被猫抓似的慌乱,难受。   后来从老家三哥的来信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日子和我梦见她的日子完全吻合,时光已整整轮换了二十多个春秋。   母亲的生命之路如家乡的山道般狭窄陡峭,她从花季年华到垂暮之年一生都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重复着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轨迹从未延伸至县城之外的任何繁华之地
期刊
准确地说,左妈是學校的工友,典型的江南大娘的形象,瘦小,精明。   第一次喊左妈,觉得有点怪怪的,让我联想到《雷雨》里的鲁妈、鲁迅笔下的吴妈和达官贵人家里的阿姨,如同我那任教的学校,名字也怪怪的:九华山学校。信封、信纸和公章等红红的东东都是“安徽省九华山学校”,乍看是一所中等院校或高等学府,其实是从幼儿园到高职班一条龙的山区学校,都是单行班。老师叫她左妈,学生叫她左妈,老师家的小孩和那些返聘的满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雪山诞生,一直流呀流,经过草原、山野,路过村庄、集镇,努力地跨越着一切障碍,不知行进了几百几千里,一心想汇入梦境里的大海。   但是,当这条河流遇到沙漠的时候,它意识到已无法前行,它的身体在一点一点被沙漠吸收、消失,即使大海就在沙漠的另一边,它似乎永远也无法抵达。它一边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欢快潮声,一边努力阻止着身体的消失,但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一次一次的挣
期刊
在五姐妹中我排行为二,母亲说,我出生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那几天中,母亲忐忑不安,害怕我是个瞎子。当我睁开眼哇哇大哭时,母亲悬了几天的心才落地。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巷子里的流言蜚语是我婆和母亲之间的导火索,四岁那年冬天,脾气倔强的我成了她们婆媳战争的牺牲品。那晚,我撕心裂肺地哭了大半宿,第二天右眼就斜视了。   记忆中,第一次被人耻笑哭着跑回家,面对我的质问,正在纳鞋底的母亲怔住了,扯了半截线绳
期刊
观汉江云海,我来到漩涡镇,顺便到滩上老街去看了看。   滩上的老街,繁忙了千多年,如今只剩几户人家,有青石板明朗朗地匍匐在街面上,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滩上的河边,已看不见码头的影子。码头上的石坎梯子,隐蔽在杂草丛中,唯有凸出的几个石条依稀可见。   在此处,碧波荡漾的汉江,与凤凰山溪流汇聚而下的冷水河相遇,冲击出一个大水湾,形成一个滩。滩上的江流,在这里平缓地迂回,旋转着一个大场面,人们叫它漩涡
期刊
我见过父亲在傍晚收工的时候,他大喊了一声:“我们家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   那是一个中秋节的傍晚,太阳火红地在西天沉降下去,就像是忙碌了一天逐渐疲惫的父亲。新稻堆在了场上,一个季节的收获已经一目了然。父亲的感谢也是由衷的,他是这堆谷子绝对的主宰,但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依旧顽固地恶化,入不敷出的日子依旧捉襟见肘。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他属牛,乳名也叫“小牛”,在生产队也是“用牛”的。他痛恨这个名
期刊
周末,我坐客车回巴镇探亲,巧遇今年的第一场雪。星星点点的雪花在寒风里飘摇,有的飞向远方,有的落在略显萧索的街上,使人沉闷而压抑。   当我下车站在一家商店的屋檐下等哥哥的车时,一个穿黑色皮夹克,二十多岁光景的男人走了过来,带几分怀疑的神色说出我的名字。我仔细观察他,黑脸,小眼睛,长嘴,与20年前那个叫莫日根的男孩如出一辙。   他确定我的身份后,张口向我要了20元,说自己出门忘带钱,烟瘾犯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