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因,即由结果寻求原因的过程。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期望水平和情感体验。调查发现,初二学生已具有良好归因习惯、正确归因方式,且对数学学习具有较积极情感体验。但也存在不良归因的隐患,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进行干预。
关键词:数学学习;归因现状;调查与研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41-03
一、问题提出
归因,即由结果寻求原因的过程。已有研究探讨了归因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另有研究具体探讨了归因方式与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基于已有研究,详细考查初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归因特点,并对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量表编制。
根据韦纳三维归因理论自行编制量表。量表分五部分,题型有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量表编制完成后,进行小样本预测,结合个别访谈,对其中部分题目进行删减和修改,最终形成调查问卷。
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无记名)与个别访谈相结合。
3.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6份,有效问卷150份,采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其中,根据对“你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在班内处于什么水平”的回答,将问卷自行分为三组:优良(56人)、一般(52人)、不太好(42人)。对个别题目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归因习惯。
统计数据表明:64%的学生在每次考试后,都会主动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的学生在成绩不好时不得不向家长和教师解释失败的原因;43%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主动归因的意识和能力。
表2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归因方式。对于失败,7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70%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赞同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很重要;59%的学生认为注意力影响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努力、学习方法、注意力等因素可以有效支持学习,并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按原因来源,它们属内部因素,这种归因让学生产生愧疚感,但却是可控的,因此也不会降低学生的信心,反而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期望水平和成就动机有所增加。
3.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情感体验。
68%的学生都不赞同或极不赞同“我不喜欢数学,太难了,也太没意思了”的说法,只有12%的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没意思。教师认为,现在的新教材无法照本宣科,很多内容不得不让学生参与。学生表示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还是比较有趣的。C17“我数学成绩虽然不算好,但我仍不会放弃努力的”,87%的学生赞成或完全赞成这种说法,并且85%的学生认为“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努力,下次自然就学好了”。以上统计至少表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观念。
4.正确归因背后的隐患。
(1)将成功归于努力而非能力。问卷第二部分采用假设归因,潜在假设是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对于“假如你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原因可能是”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6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只有15%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数学能力强。实际上,国外研究表明,当学生成功时,他们更愿相信是自己聪明或能力强,而不是运气好、任务简单或努力(因为努力并不代表今后还有成功的可能)(Weiner,1994,2000)。这种归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不无关系。与努力相比,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内因,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将成功归于能力显示了成功背后的必然性,因此这种归因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胜任感,并对所从事的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2)将所有失败都归于努力不够。对于B2的统计表明,若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偶尔一次没考好,仍有3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B4统计表明,如果在考试中失败一次,76%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实际上,在B2的潜在假设下,失败更可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对于B4,我们认为学生有将所有失败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的倾向。通过对D1的统计表明,学生成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71%的学差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础不好。如前所述,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属正确归因方式。问题在于,将所有失败不分情况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很可能使学生无法了解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导致以后的失败。若学生一直很努力仍无法获得成功,学生就无法用“不努力”去解释自己的失败,他们会否定努力的作用,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由于学生习惯从自身找原因,面对多次失败,这类学生最易将失败归于能力低、脑袋笨或力不从心等。对于C12“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学不好,可能我真的不是学数学的料”的统计表明,41%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而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种归因方式。(3)将不努力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对于C6“我不是学不好,只是不愿努力,如果和别人一样用功,我也能学的很好”,其中60%的学生赞同或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并且,70%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比例高于学业良好组(38%)。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无视它的负面影响。“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归因理论的核心假设(Thompson,Davidon
关键词:数学学习;归因现状;调查与研究;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41-03
一、问题提出
归因,即由结果寻求原因的过程。已有研究探讨了归因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另有研究具体探讨了归因方式与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基于已有研究,详细考查初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归因特点,并对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量表编制。
根据韦纳三维归因理论自行编制量表。量表分五部分,题型有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量表编制完成后,进行小样本预测,结合个别访谈,对其中部分题目进行删减和修改,最终形成调查问卷。
2.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无记名)与个别访谈相结合。
3.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6份,有效问卷150份,采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其中,根据对“你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在班内处于什么水平”的回答,将问卷自行分为三组:优良(56人)、一般(52人)、不太好(42人)。对个别题目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归因习惯。
统计数据表明:64%的学生在每次考试后,都会主动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的学生在成绩不好时不得不向家长和教师解释失败的原因;43%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主动归因的意识和能力。
表2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归因方式。对于失败,7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70%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赞同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很重要;59%的学生认为注意力影响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努力、学习方法、注意力等因素可以有效支持学习,并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按原因来源,它们属内部因素,这种归因让学生产生愧疚感,但却是可控的,因此也不会降低学生的信心,反而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期望水平和成就动机有所增加。
3.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情感体验。
68%的学生都不赞同或极不赞同“我不喜欢数学,太难了,也太没意思了”的说法,只有12%的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没意思。教师认为,现在的新教材无法照本宣科,很多内容不得不让学生参与。学生表示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还是比较有趣的。C17“我数学成绩虽然不算好,但我仍不会放弃努力的”,87%的学生赞成或完全赞成这种说法,并且85%的学生认为“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努力,下次自然就学好了”。以上统计至少表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观念。
4.正确归因背后的隐患。
(1)将成功归于努力而非能力。问卷第二部分采用假设归因,潜在假设是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对于“假如你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原因可能是”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6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只有15%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数学能力强。实际上,国外研究表明,当学生成功时,他们更愿相信是自己聪明或能力强,而不是运气好、任务简单或努力(因为努力并不代表今后还有成功的可能)(Weiner,1994,2000)。这种归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不无关系。与努力相比,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内因,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将成功归于能力显示了成功背后的必然性,因此这种归因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胜任感,并对所从事的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2)将所有失败都归于努力不够。对于B2的统计表明,若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偶尔一次没考好,仍有3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B4统计表明,如果在考试中失败一次,76%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实际上,在B2的潜在假设下,失败更可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对于B4,我们认为学生有将所有失败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的倾向。通过对D1的统计表明,学生成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71%的学差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础不好。如前所述,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属正确归因方式。问题在于,将所有失败不分情况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很可能使学生无法了解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导致以后的失败。若学生一直很努力仍无法获得成功,学生就无法用“不努力”去解释自己的失败,他们会否定努力的作用,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由于学生习惯从自身找原因,面对多次失败,这类学生最易将失败归于能力低、脑袋笨或力不从心等。对于C12“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学不好,可能我真的不是学数学的料”的统计表明,41%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而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种归因方式。(3)将不努力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对于C6“我不是学不好,只是不愿努力,如果和别人一样用功,我也能学的很好”,其中60%的学生赞同或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并且,70%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比例高于学业良好组(38%)。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无视它的负面影响。“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归因理论的核心假设(Thompson,Davi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