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以培养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师资为重要目标的院校,衡水学院分院面临的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就是必须在改革中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相适应,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衡水学院分院严谨治学,规范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发展意识,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教师 师资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衡水学院分院(原河北衡水师范学校)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师范办学经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开设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共计20多个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其中师范类专业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其他专业为高中起点的普通专科。
1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逐步实施,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结构的复杂性。衡水学院分院面对中考、高考成绩普遍偏低的生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在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指导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衡水学院分院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为指导思想,突出“质量、特色、水平”,确立了“立足本地需求,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未来教师”的培养目标。具体讲就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质。除了具备传统的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具备沟通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具备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具备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等。所有这些,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衡水学院分院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2 以师资培训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衡水学院分院以师资培训为切入点,制定了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教师基本功、听课、评课、教育科研能力、先进教学理念等。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采取师徒结对形式,通过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活动促使其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对青年教师进行书法、计算机基础、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说课、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内容包括即兴说话、说课、两笔字、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要求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反思日记、教学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评选,择优汇编成册在全校交流学习;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来校举办教学经验讲座,组织青年教师经常到幼儿园、中小学听课、调研,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学习,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师资培训,集管理调控、诊断指导、鉴定激励、沟通反馈、教学科研为一体,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3 以课程改革为基本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在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教师教育课程主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这种设置专业课比重过大,教育课程比例偏低,尤其是实践环节薄弱,因此造成了总体的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衡水学院分院针对实际,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课程改革。
1、优化课程计划,使课程设置科学适用
课程计划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优化课程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师范类专业课程含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坚持必修课开足,选修课开好,在此基础上增加活动课程(在每学期每周2课时的基础上,保证每周至少进行两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实践课程(高中起点三年制师范专科学生实行2.5+0.5培养模式;前两年半主要在校学习,最后半年到实习基地实习;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行4+1培养模式,前四年主要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实习基地实习)。以上课程计划遵循“基础知识——基础教育理论——专业教育理论——校内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实习”的程序设置,更科学、更适用。
2、调整课程比重,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对教育专业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比重,适当减少了专业课程比重,增加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强化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联系,是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开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部分课程,在教学中结合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实际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教学范例,学会应用。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边讲理论知识,一边进行模拟教学,以练促学,以学促变,学用结合。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突出个性发展
结合课堂教学,创办了多种课外活动小组,每周二、四第七节课为集中活动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发展特长。主要设有声乐、键盘、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写作、英语、演讲等,各小组都有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记录,有考勤,有成绩,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未来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从入学起,学校就以“准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师德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小组模拟试讲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特别是经常开展的学生专业技能比赛、文艺晚会、书画展、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的舞台;在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家教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兼顾国办和民办不同性质和管理理念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选取校风优良、社会信誉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和幼儿园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见习、实习的平台。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学生以“准教师”的身份注重教师职业体验和锻炼,突出了师范性,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以学生就业为落脚点,检验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是检验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学校积极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组织双选会,师范类毕业生主动到有招聘意向的学校和幼儿园应聘,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且对口就业的比重较大。在同等条件下(学历、专业、资格等级等)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衡水学院分院的毕业生,上岗后,同等情况下(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等)衡水学院分院毕业生教学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信任。
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业前景好,形成了“出口拉动入口”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衡水学院分院的招生情况,尤其是师范类专业招生情况非常火爆,在生源数量锐减,大中专院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从2006年-2011年,连续六年在校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的奇迹,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力量。
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衡水学院分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效果显著的程序,但和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继续探索,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跨越发展,为教师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教师 师资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衡水学院分院(原河北衡水师范学校)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师范办学经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开设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共计20多个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其中师范类专业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其他专业为高中起点的普通专科。
1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逐步实施,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结构的复杂性。衡水学院分院面对中考、高考成绩普遍偏低的生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在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指导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衡水学院分院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为指导思想,突出“质量、特色、水平”,确立了“立足本地需求,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要求的高素质的未来教师”的培养目标。具体讲就是: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质。除了具备传统的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具备沟通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具备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具备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等。所有这些,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衡水学院分院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2 以师资培训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衡水学院分院以师资培训为切入点,制定了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教师基本功、听课、评课、教育科研能力、先进教学理念等。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采取师徒结对形式,通过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活动促使其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对青年教师进行书法、计算机基础、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说课、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内容包括即兴说话、说课、两笔字、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要求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反思日记、教学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评选,择优汇编成册在全校交流学习;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中小学和幼儿园优秀教师来校举办教学经验讲座,组织青年教师经常到幼儿园、中小学听课、调研,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学习,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师资培训,集管理调控、诊断指导、鉴定激励、沟通反馈、教学科研为一体,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3 以课程改革为基本点,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在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教师教育课程主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这种设置专业课比重过大,教育课程比例偏低,尤其是实践环节薄弱,因此造成了总体的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衡水学院分院针对实际,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课程改革。
1、优化课程计划,使课程设置科学适用
课程计划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优化课程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师范类专业课程含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坚持必修课开足,选修课开好,在此基础上增加活动课程(在每学期每周2课时的基础上,保证每周至少进行两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实践课程(高中起点三年制师范专科学生实行2.5+0.5培养模式;前两年半主要在校学习,最后半年到实习基地实习;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行4+1培养模式,前四年主要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实习基地实习)。以上课程计划遵循“基础知识——基础教育理论——专业教育理论——校内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实习”的程序设置,更科学、更适用。
2、调整课程比重,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
对教育专业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比重,适当减少了专业课程比重,增加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指导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强化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联系,是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开设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部分课程,在教学中结合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实际选择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教学范例,学会应用。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边讲理论知识,一边进行模拟教学,以练促学,以学促变,学用结合。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突出个性发展
结合课堂教学,创办了多种课外活动小组,每周二、四第七节课为集中活动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发展特长。主要设有声乐、键盘、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写作、英语、演讲等,各小组都有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记录,有考勤,有成绩,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未来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从入学起,学校就以“准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师德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小组模拟试讲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特别是经常开展的学生专业技能比赛、文艺晚会、书画展、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的舞台;在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家教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兼顾国办和民办不同性质和管理理念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选取校风优良、社会信誉高、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和幼儿园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见习、实习的平台。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学生以“准教师”的身份注重教师职业体验和锻炼,突出了师范性,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以学生就业为落脚点,检验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教育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是检验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学校积极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组织双选会,师范类毕业生主动到有招聘意向的学校和幼儿园应聘,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且对口就业的比重较大。在同等条件下(学历、专业、资格等级等)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衡水学院分院的毕业生,上岗后,同等情况下(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等)衡水学院分院毕业生教学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信任。
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就业前景好,形成了“出口拉动入口”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衡水学院分院的招生情况,尤其是师范类专业招生情况非常火爆,在生源数量锐减,大中专院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从2006年-2011年,连续六年在校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的奇迹,为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充足的力量。
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衡水学院分院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效果显著的程序,但和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继续探索,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跨越发展,为教师培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