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旧”与创新的辩证法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NT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创新的时代,提出“创旧”的命题,已经不是一个耍嘴皮子的讨论了。刚刚开幕的冬奥会意大利都灵的开幕式再一次继雅典之后,展现了通过“创旧”来创新的杰出创意。今天,横亘在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面前的任务,与其说是“追赶世界新潮”的创新,还不如说是如何以创新精神来“创旧”——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全人类感受传统中国的味儿和新世纪前所未有的新意。正是全球化的创新之潮把每一个民族都“催逼”上一条不“创旧”就不能“创新”的文化之路。
  据悉印度人已为瑜珈的知识产权而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从韩国的《大长今》在文艺界和时尚界风靡一时和显赫一时,则可以看作活生生创造出来的韩国“新”的旧传统,今天他们改“汉医”为“韩医”,中药成韩药……,如果中国人自己不来“创旧”,恐怕其他国家都会在中国文化中创造出诸如好莱坞大动画片《花木兰》,日本电子游戏《三国》、动漫《西游记》等。其实,中国文化本身也是拿了别人的“旧”创出自己的“新”的,无论“敦煌”还是“新文化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本质上也是如此。我查遍《2005技术预见报告》、《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及“高新技术创新”专著,里面对21世纪人类科技的展望,几乎都是局限于西方人士正在考虑和研究的问题,简言之,几乎都是按着西方文化的思路在“预见”的。人们也许已觉悟到,但仍未用足够的精力和篇幅来分析中国文化和科技(如中医和道家)对往后百年人类科技创新可能的贡献。而我们知道,很久以来,无论是理论物理还是实用建筑之类,都越益受到中国和东方文化理论以及科技传统的启发。如今,上海已建立了“纯中医”的医院,中医药也要作为“世遗”申报。但民族之“旧”是民族之“新”的基础,“创新”必须植根于“创旧”,这一点还需要我们更大声的呐喊!
  我们最近正在做上海科学技术史的工作,这不单单是展示上海6000年尤其近现代以来在科学技术原创上的业绩,更是追溯科技的文史踪迹,看到上海这样一个地域和社会环境如何不断创造的机理,从而造成今日的创新氛围和机制,而这正是“创旧”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自己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传统,深入研究自己国家和地区文明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机理,仔细盘点和开掘深埋其中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旧”,使之如古莲子那样在新的环境和需求中发芽生长,开出全新的莲花:这莲花既是“旧”的发展,又是全新的生命,这里就蕴含着“创旧”和创新的深刻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中国社会自白话文时代以来,一直是非常主张“革新”和“破旧立新”的,但简单化的唯科学论,曾差一点判了中医和汉字的死刑,简单化的唯“新”论,也使传统文化作为“四旧”被无情铲除和焚毁,而今天,科学发展观所引领的“创新”,一定要克服百年来“形而上学害死人”(毛泽东语)的现象,以马克思主义和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努力探索和实践通过“创旧”进行创新的科学路径和体制安排,使古老而伟大的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智慧开创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样态和内涵。而这正是“创新型国家”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石。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先外祖父公洽公(陈仪)牺牲已经档年半了。  1984年,时任浙江省主席的外祖父和中国共产党发生关系,准备起义,并策反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他还按照中共的指示,在浙江释放过一百多名被军统特务毛森拘捕的爱国人士。由于汤恩伯的出卖,起义失败,外祖父于1949年2月24日被捕,先被软禁在浙江衢州,后被押送台湾,惨遭蒋介石杀害。  25年前,中共中央为外祖父作了结论:“追认陈仪先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
期刊
周信芳和马连良是我国京剧界久负盛名的两位大师,周信芳生于1895年,马连良生于1901年,两人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是京剧须生,又都是做工老生,有不少剧目是共同的;然而,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他们两人就各自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流派麒派与马派,一个苍劲,一个潇洒,世称“南麒北马”。马连良被称为“四大须生”之一,而周信芳一直被誉为“海派”京剧的领军人物。他们两人又是艺术的挚友。1949年新中国建立,当时周
期刊
抗美援朝时,为了说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剧团把郭沫若的《虎符》改编演出。也有不少剧团根据这一史实,新编了历史剧。当时上海的情况十分有趣,华东京剧实验剧团演出的《信陵君》,由周信芳主演,信陵君当然是老生。玉兰剧团也演出了越剧《信陵公子》,徐玉兰主演,则是小生。老生戴髯口,小生白面无须,扮相不同,唱腔各异。  在文艺界内部,在观众之间,对此论争开来了,好像都有充分理由,各不相让。后来有的人还投书到演出
期刊
“首任馆长”专栏汇聚风云    “去请教一下文史馆老先生就知道了。”毛泽东主席一次在与友人商讨诗词难题时这样说道。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现全国共有中央及各地区省市文史研究馆33个。  文史研究馆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如中央馆首任馆长符定一,是毛泽东的老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期刊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世纪》杂志,已走过了13年的风雨历程。《世纪》杂志是全国文史研究系统为数不多的公开出版发行期刊之一,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萧乾先生倡议而创办的文史综合性双月刊。以刊登翔实生动的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为主,至今年9月已出版发行80期,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9月4日至6日,“《世纪》杂志编辑出版工作研讨会”在富有浓郁近现代
期刊
十八兵团的政治部主任  余天潢    四川解放初期,胡耀邦在成都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1949年冬,中央直属18兵团自西北进军四川。12月30日,大军举行入城式,成都解放。那时年仅30余岁的胡耀邦,担任18兵团政治部主任。我是政治部所办新闻训练班的学员。他是当时少有的年轻有为的高级领导人,能文能武,能说会写,爱护下级,平等待人,受到兵团广大干部战士普遍的尊敬与爱戴。  那时,胡耀邦及兵
期刊
12月17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向全市中心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36家分馆赠送馆编书刊仪式在文史馆菊生堂举行。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坚持“敬老崇文”的办馆宗旨,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支持文史馆员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在文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上海地方史资料》、《上海旧政权志》、《上海文史》、《海上翰林书画集》、《目击20世纪丛书》、《(世纪)笔记掌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弼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范紫东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辛亥革命的先驱,杰出的戏剧作家,著述甚丰的学者。   
期刊
党和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嘲年了。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广大人民群众永远缅怀;他的高风亮节,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朱老总说“我的工资归你管”    1944年在延安时,我就与朱老总相识了。那时,我在任弼时同志处当警卫。总司令利用工作之余在住处开垦了一个小菜园,种了各种时令蔬菜。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蔬菜的长势都很旺盛。那时,总司令经常把任弼时、贺龙等同志请去
期刊
“四大”的缘起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合称“四大”。这几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词,是政治运动的产物,反右派斗争之后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1957年5月19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灰色的南墙上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内容是质问校团委出席“三大”的北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笔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记得贴出第一张大字报的是哲学系的学生龙云华。接着又有人贴出大字报——《一个大胆的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