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教育领域施政方针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4397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11月12日,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崔世安在特区立法会上发表了题为《增强综合实力 促进持续发展》的2014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回顾了特区过去一年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重点阐述了未来一年的政策方向。报告指出:2013年,社会文化范畴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高度关注社会需求,全力以赴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优先完善各项民生福利,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2014年,按照“增强综合实力,促进持续发展”的施政主题,社会文化范畴的工作将会继续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为施政目标,从社会文化范畴的各个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教育方面,施政报告提出以制度和资源的有力支撑,筑起连接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持续进修、终身学习等领域的全民教育网络。落实“教育兴澳”的施政理念,实现居民素质全面提高。本期刊登2014年施政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中的下半部分——2014年度教育领域施政方针。
  关键词:澳门施政报告;非高等教育;青年事务;教育公平;人才培养
  二、非高等教育
  继续贯彻“教育兴澳”的指导方针,重视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和教学的革新。筹建职业教育实践中心和新型语言培训中心,培养本澳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语言人才。推出第二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以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对居民素养的要求。
  (一)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稳步加大经费投入
  贯彻“科学施政”的精神,探索澳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小班环境下课程实施和教学策略的成功经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落实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规,开展《私立学校通则》第二阶段的咨询,推进持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法规的修订。全力落实“私框”及其相关配套工作,尤其是提升教学人员的任职要求,实施薪酬级差制度,监管公积金制度的有效实施。发挥非高等教育委员会和教学人员专业委员会的功能,凝聚教育共识,巩固教育施政的社会基础。逐步拓展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及市民的服务承诺和电子服务,优化服务品质。
  进一步加大资源投放,完善十五年免费教育,稳步调整免费教育津贴和学费津贴,进一步发挥澳门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既有的优势,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应学生人数的改变以及正规教育课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将小班制延伸至初中三年级。研究经过分阶段财政拨备逐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对教育经费的储备和调节功能的可行方案,并引导学校通过各类具发展性的计划和活动以提升教育品质。同时,加强私立学校的财务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加强与内地、其他临近地区以及葡语系国家的教育交流,支持四川省雅安市地震灾后文化和教育项目的重建,加强粤澳、川澳、黔澳、穗澳、深澳之间在学校发展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更多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并进一步发挥其在教育合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合作。
  (二)兼顾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校系统发展
  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障适龄儿童及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应社会发展和人口来源的变化,为各地来澳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支援,帮助其了解澳门的教育概况和入学途径。筹备新的服务方案,加大对离校学生的支援。发展回归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途径。推动学校完善评核制度,发展多元评核,促进学生学习成功并减少留级的机会。研究设立学科成绩优秀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修订葡语教学大纲,按序重编葡文教材;继续通过教育发展基金,推动学校开设校本葡语课程,资助高中学生报考国际性质的语文认证测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一步落实《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规定,向在珠海市和中山市就读的澳门学生发放学费津贴,按序扩大受惠学生的范围。发挥学生福利基金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支持学生升读大专课程;优化学习用品津贴、膳食津贴及书簿津贴,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完善现行学生辅导资助方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习动机薄弱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预防流感和传染病,推动学校做好保障和促进学生健康的工作。推出以鼓励学生健康午膳为目的的资助计划,同时培养学生持恒运动的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支援有寄宿服务的学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住宿支援和特别照顾。
  加大力度资助及发展免费教育学校系统,同时支持公、私立学校发展其特色。在城市规划中争取安排合理的教育发展空间,以配合教育系统发展的需要,同时支持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设施。以新的思维和理念加强学校薄弱环节的建设,尤其是强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推动教师善用资讯科技,以增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学品质。优化校园安全和环境,推出先导计划以协助学校检测校舍消防和机电设备,提高学校设备的管理水平和资源的使用效益。
  加大力度推动家校合作,研究成立家长学园的可行性。通过优秀家长的选举与奖励、家长教育教材的推广、家长会干事的培训、家长系列培训活动的开展等措施,引导和帮助家长在子女成长和学校发展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
  (三)正式实施课程框架,提升教育评核效能
  积极推进课程发展,正式实施新的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尤其是适当增加各教育阶段每学年教育活动的日数,提升课程编排的合理性,让师生拥有更充裕时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全面落实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努力发展综合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继续研究制定各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历要求和课程指引,实施课程先导计划,总结其经验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推进本地中文和地理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升学校及教师在课程领域领导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强化教育品质保障,从学校领导、校务管理、学生素质发展三个范畴持续对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评鉴,并开展修订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工作。跟进2012年“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的测验结果,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引导学校和教师将新的评核理念和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与评核之中,探索支援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方式,并为2015年测试做好准备。推动学生评核制度的建构工作,发挥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成功上的支援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提高学生德育素养,加大特殊教育资助
  落实非高等教育德育政策,加强爱国爱澳教育,深化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丰富基本法和法律推广活动形式,并开展系列公民教育活动,增进公民的身份意识,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修订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队伍,提升品德与公民科教师在课程规划、教学与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小组的功能,开展学生会导师的培训,推进学校间德育工作经验的交流。加大力度推动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持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创新精神及社会建设能力。在学生和青年群体中深入开展预防赌博、远离毒品、反暴力以及合理使用互联网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推进特殊教育法规的修订,进一步规划融合教育和资优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优化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加对特殊教育的资助,优化学生的接载服务和学校的设施设备,并鼓励学校及特殊教育机构于课后或假期提供免费的暂托服务和治疗服务,为家长提供经费上的支持,以减轻家长照顾子女的压力。完成幼儿知能发展诊断工具的研制,不断完善评估和教育安置工作。增设资源教师,推广巡回支援服务。
  (五)推进私框法规实施,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加强教学人员队伍建设,有效投放资源,加大行政和技术的支援,以确保学校按照“私框”的规定,落实教学人员的报酬和公积金制度。评选“卓越表现教师”,表扬勤恳敬业及在教育和教学上成绩卓著的教师,弘扬尊师重道和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建构教学人员工作表现评核的恒常化机制,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开展。加大力度支持优秀学生修读教育领域的大专课程,增加示范培训、教育学士学位补充培训的名额,尤其是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的补充。开展教学人员专业发展制度的研究制订工作,订定教学人员专业准则及专业发展活动时数的审核准则。
  优化“休教进修”和“脱产进修”计划,持续完善“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健全校长及学校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发展制度,储备教育领导人才,并进一步增强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设计奖励的计划,特别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具上不断创新。继续资助教师参加中文、葡文和英文的语文认证试,并为其举办考试准备课程。加强英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葡语教学的研习活动。支持学校成立教研小组,以中文科、数学科及幼儿教育作为重点,加强学科教研。
  (六)鼓励持续进修学习,积极拓展职技教育
  配合社会发展,按照“持续进修发展计划”首阶段的实施原则及框架,推出为期三年的第二阶段计划,并适当加大资助力度,以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对居民素质的要求。优化回归教育津贴的资助方式,支持回归教育的发展。继续发展学习型社区,加快社区学习环境的建设,多渠道鼓励居民终身学习。鼓励教师和家长以多元化的方式,协助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为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为配合澳门未来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石排湾公屋地段筹建专门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心”,引入专业机构的经验,有效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学生专业实践的环境,并为市民参加技能培训和证照考核创造条件,以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同时,委托专业机构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导向,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和制度,构建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参与、紧密配合的职业技术教育运作机制。支持学校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和应用科技科目,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规划与组织以及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认证,培养能够持续适应工作变化的技能型人才。
  为提升市民的语文能力,完善语文人才的成长环境,在石排湾公屋地段筹建语言中心,以便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化学习平台,帮助其更有效地学习普通话、葡文和英文,尤其是提升实际运用的能力,并帮助语文科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三、青年事务
  在青年事务方面,按照“凝聚社会力量,关心青年成长”的指导方针,加大资源投放,积极推动“澳门青年政策”的实施,丰富青年服务内涵。凝聚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进一步推广义务工作,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以及创新和建设的能力。加强体质锻炼和生命教育的力度,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系统推进人才培育。
  (一)按序建设长效机制 积极实施青年政策
  积极实施“澳门青年政策”,构建促进青年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宣导和各类资讯的统整,深化青年对政策的了解与认同。持续优化澳门青年指标的研究和搜集模式,筹设综合的政策推行和检视机制,提升政策规划和决策的水平。强化跨领域青年工作的协调,提升政策执行力。
  加大各类资源投放,为青年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和向上流动创造条件。持续鼓励青年结社,从财政、设施和培训等方面支持青年社团的发展。进一步与教育机构、青年社团和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合作,为青年提供更优质、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各类服务。发挥青年事务委员会的功能,广泛听取青年和各界的意见,加强青年工作的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的积极作用,协助青年认识社会,建立正确价值观,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持续推动各项开放校园的计划,并通过改建、翻新和优化等途径积极拓展青年活动空间,优化各类服务设施。   (二)努力培育多元人才,提升青年竞争潜能
  规划以提升青年实践能力和领袖能力为目标的系列培训,促进领袖人才的成长,培养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以及创新和建设的能力。配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积极培养多语人才,增强青年的艺文素养、创新潜能和沟通能力。增加到邻近地区考察和赴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宽青年的视野,提升其竞争潜力。继续推动青年认识环境保育、轨道交通以及会展、设计等新兴行业,同时开展商务理财和创业知识的培训,提升青年适应社会变化和实现梦想的能力。
  持续发展艺术、文化、体育、科普及各类余暇活动,为青年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及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优化升学和就业辅导,提升生涯规划的意识及能力。通过访贫问苦、农耕体验和赴偏远地区义教等活动,培养青年关爱他人、珍惜福祉、勤奋简朴和贡献社会的意识与动力。
  (三)多方优化义务工作,增进社会责任意识
  构建青年义务工作资讯平台,推出青年义工嘉许机制,优化义务工作网上记录系统。进一步壮大青年义务工作的队伍,总结在校园推动义务工作的经验,加大资助和推广的力度,重视技术支援,力争在义工普及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持续举办青年义工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各类培训,支持赴外考察和交流,通过系统性的措施增进青年对社会的认识和关怀。
  进一步增加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和机会,提高青年参与社会的热情和责任感,培养理性、包容、关爱以及合作的精神。以多种形式定期举办政府部门官员与不同领域青年的交流,增加互动机会,拓展建言渠道,以听取青年对社会发展和政府施政的意见。继续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推广各类提升公民意识的活动。组织学者和资深新闻工作者,以多元化方式引导和培育青年对社会不同领域的分析及洞察能力,为青年参与社会奠定基础。
  (四)努力提高多元服务,汇聚青年正向能量
  努力提升多元服务,扶助青年确立健康、积极、自信、乐观和充满朝气的人生。持续举办国防教育营、户外教育营和军事夏令营,使青年自小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并在群体生活中培养相互尊重、遵纪守法以及合作礼让的品格,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爱国爱澳情怀,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学校制订校本运动策略,组织各类锻炼学生体质的活动,推动校园爱眼、护齿工作及课间活动。加大“阳光新一代推动计划”的推广力度,多管齐下激发青年的活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继续支持和组织本地及赴外的各类比赛和交流活动,尤其是组团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新一届“国际青年舞蹈节”,让青年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
  继续举办“感动人心·激活正能量”青年嘉许计划,发掘本澳青年的正向能量,并营造积极向上、无惧障碍、逆境自强、互助互勉的风气。强化生命教育,促进青年心理健康。持续以学校巡回演出和社区活动等不同形式,加强青少年对问题赌博、健康使用网络、性教育、两性关系以及偏差行为的认识,培养青年的道德判断力和意志力。藉庆祝特区成立十五周年,支持学界举办“继往开来”为主题、旨在展现青年活力及爱国爱澳情怀的大型文艺表演,共同见证特区的发展。
  编辑 吴婷
其他文献
摘 要:罗尔夫·穆勒(Rolf Mueller),德籍仿生物理学专家,2005-2008年被聘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全职教师;2008年,获得山东大学“泰山学者”荣誉称号。他加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时带来了经费达30多万欧元的欧盟资助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CILIA)。该项目历时四年半,已在穆勒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同时,穆勒教授还承担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蝙蝠耳轮和
欧盟发起并资助的一项新全球大学排名——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首轮排名结果于2014年5月13日公布。此轮共有全球74个国家的85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参与了排名评估,6万余名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到采纳。与当前诸多大学排名的做法不同,该排名拓展了评估指标,突出“多维度”及“用户导向”的特点,避免在不同类型大学及相同大学不同质量的课程间进行简单化等级比较。个人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个性
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展开得如火如荼,然而,教育全球化却有待挖掘。在欧洲,为了推动教育全球化,教育领导者身先士卒,正在共同编织一个全球教育领导网络。  2010年5月17日-19日,瑞典教育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瑞典督学协会和国际学校联盟邀请来自瑞典、美国、英国、德国、丹麦、印度等国研究学校发展和教育领导的知名教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校长协会代表和社区教育组织的专家200余人,参加第二届斯德哥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运“球”帷幄足球管理团队挑战赛总决赛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奥雅会展圆满落幕,经过为期半年的精彩比赛,从全国26所高校和24所中学近2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中学组和大学组全国六强队伍在现场一比高下,最终长沙市雅礼中学队伍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队分别荣获中学组和大学生组的总冠军团队奖。  运“球”帷幄足球管理团队挑战赛由考文垂大学发起,并得到英超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
(2014年6月5日)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尊敬的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仲夏时节,在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文明古城中国苏州与世界语言大会的各位代表汇聚一堂,共襄盛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开幕式上,刘延东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提高语言能力的理念和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战略。伊琳娜·博科娃总干事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我重点就我们对语言、语言能力与人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网站2013年7月10日报道,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联邦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在行至北卡罗来纳的穆尔斯维尔时提出了“为各校提供高速网络服务”的ConnectED设想。随后,邓肯在一篇名为“21世纪授权学习者”的博文中阐述了其关于此设想的看法与憧憬。  奥巴马表示:“人们总是期望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能够享受免费的无线网络服务,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在校园里也安装无线网络,以便学生们使用呢?” 
摘 要:卢旺达共和国政府出台的《爱生学校建设标准与指导方针》围绕儿童的基本权利、安全保障、性别的敏感度、教学的有效性、健康的提升和社会的参与性六个维度,从校园环境、校园卫生、无障碍设施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标准。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第18届英联邦教育部长会议上为卢旺达赢得了“教育良好实践奖”。  关键词:卢旺达;爱生学校;建设标准;指导方针;学校建设  建设爱生学校是联合国
2012年8月2日,俄罗斯联邦农业部副部长亚历山大·切尔诺戈罗夫在新西伯利亚举行的西伯利亚粮食论坛上表示,农业部计划根据苏联时期经验,在全俄恢复学生农业生产队,为农业领域培养后备人才。  切尔诺戈罗夫表示:“2014年是学生农业生产队组建60周年,我们将与那些曾经历苏联时代、目前生活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人们一起庆祝。我十分希望,俄罗斯总统能在该日期前就全俄恢复学生生产队运动做出决定。”他表示,恢
据德国北威州信息技术局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举行的汉诺威CeBIT计算机博览会上发布的报告,该州2012-2013学年信息工程专业共有14531名新生,较2011-2012学年增长20%,且继续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的数据,2013-2014学年约有15900名新生注册信息工程专业,与2012-2013学年比上升了9.4%,连续7年创下人数高峰。  主要原因为:2012-2013学年,新生里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成为决定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愈加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随着人才竞争日渐国际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规避人才流失风险,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人才流失;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