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表象到理性认知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u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是如此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然而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更接近本质的学习规律则是这样:小学生学习认知活动的运行和发展,更必须沿着从感性表象到理性思维这一必经之路。关于这个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说得很清楚。课标说:数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标的上述理念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从比较直观的感性材料出发,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铺垫,提供基础和桥梁。在这里,笔者试以苏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感性材料激发兴趣
  抽象的知识看起来常常不是“平易近人”的,对于成人是这样,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认识论的“从感性表象到理性认知”的道理,在教授新知的导入部分就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就能很快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这节课,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3.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初次由长度概念向面积的概念进军,可以说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次革命性的重新建构。因此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手里拿着两本书展示给学生看。一本是封面很大的配套的英语教材书,另一种是只有巴掌四分之一大小的小画书。
  生:好奇地仔细观看教师手中的书。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哪本书的封面比较大?”
  生:纷纷笑起来。(学生的笑有着丰富的内涵,说明学生的学习之心一下子被这两本书给抓住了。)
  师:“这两本书的面有大有小,我们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我们熟悉的面,哪些面比较大?哪些面比较小?”
  生:“文具盒的面比较小,黑板的面比较大;橡皮的面比较小,课桌的面比较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的这一块面叫做它们的面积。这堂课我们来认识面积。”(板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作抽象的知识的详解,也没有过多的动作行为,只是让学生观看具体的真实的物件,观察他们的“块面”。两样物件给了学生感性的、关于“面积”的印象,他们大脑中轻松地建立起了“面积”这一概念。
  二、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学生很多的理性知识都是建立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动手操作是丰富感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操作材料是必不可少的。还是以这节课为例:
  为了让学生在脑海中对面积形成更加具体清晰的表象,教师请同学们站起来,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同桌相互说一说。之后教师稍稍加大了一点难度,让学生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橡皮擦的一个面和自己手掌的面,让学生说说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这样就由两者的比较过度到三者之间的比较。在这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因为这些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身边事物了。在摸的过程中,学生就把面积这么一个抽象生疏的概念内化为理性的知识,这是学生脑海中从有形到无形的质的飞跃,这一切都归功于身边的感性材料。
  三、感性材料验证理性思考
  一直搀扶着孩子,孩子永远都不会走,就像学生计算不能永远借助于小棒。如果学生的学习一直要依赖感性材料和动手操作,那学生就不会思考,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抛开“小棒”这样的思维的拐杖,让学生学会踏上理性思维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抽象理性思维尚处于生发期的学生来说,理性思维的道路崎岖坎坷,布满了荆棘。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有时候富含感性色彩的观察、触摸,乃至动手操作常常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在《认识面积》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看起来差不多大小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比较呢?一些学生认为可以用眼睛看。另一些学生认为把这两个平面图形重叠在一起,应该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于是他们遵循这种思路进行了操作。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通过这种重叠的方法并不能完全正确地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摆弄着手中的图形,思考着,口中还念念有词。终于有学生认为:可以用一个标准的小图形去量,看看各自有几个小图形的大小,其实这其中标准的小图形就是面积单位的一种朦胧的雏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终于创造出合适的可以确切观察的小单位,验证了他们最初的猜想。
  如果说理性的逻辑思维最终是为了到达彼岸,那么感性材料就是河面上的一座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到达彼岸,获得真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他文献
Hands on(动手做)是主要针对科学教育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现在许多老师把“是否在课堂中进行‘动手做数学’”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
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数学革新如火如荼,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注重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坚持系统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复习原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设置例题、习题,层层递进,优化了初中数学课堂复习模式。  一、追根溯源,注重双基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温习;不管是期末温习,还是中考复温,都要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与本能。但是,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的密切接触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能开发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然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化学难学,主要原因在于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化学基本用语和概念较多,所以学生就从心理上担心起来。化学用语贯穿在化学学习的始终,重要的有四部分:元素符号、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初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依据学生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一、提供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目前小学语文苏教版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古诗词,剖析其语言,感悟其涵义,体会其趣味,以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的教学中吸取古诗词之营养,探索其真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作了大胆尝试。  一、鉴赏意趣,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小学教材中选用的古诗中,不少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之作,这特殊的地位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而事实上,司马迁也正是如此的用意。这样一篇《五帝本纪》,司马迁究竟作了怎样的取舍?在此,我想通过两方面来表达我的看法。首先我们要了解司马迁自己所谓的“好学深思”的过程,即通过《五帝本纪》与司马迁所采用的最重要的原文资料的对比,了解他对待主要材料的态度。其次,结合司马迁的态度与文中几个存疑之处,以明了他“心知其意”的取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今年春天,奶奶领我去了一趟,进了村子,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欢乐的歌,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构成了一道别具匠心的风景!我来到大姨家,呵!几年没来这儿,大姨家就焕然一新了:只见一座新房屹立在我眼前,院里喂了几十只鸡,院外则是一片竹林,其间一条小路通往森林,森林里可以捡柴、采蘑菇。第二天,我就和邻居的孩子一起来到森林里,我们每人都背了一个箩筐,不一会儿,我们每人都捡了一
学生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真实、客观、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但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上,传统的应试教育通常做法是: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背诵几篇新作文,然后照猫画虎,以获取较为满意的分数。不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禁锢了学生创新精神,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误人子弟,结果学生并未获得实际的写作能力。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