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不是空想,也不是迎合,更不能将其简单的归类为科学或艺术;她是思维和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是自我意识的反映,更加追求了“人本精神”。
【关键词】中庸 道 设计 艺术 思维
“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一种人们思维、创造的活动。她已经逐渐上升为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她越来越系统化、全面化。“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发明创造,她已经延伸到科学、艺术、语言、意识形态、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存在。
常常大家会混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其实艺术为我,设计为他。艺术是十分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行为;设计则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诚然,设计者讲究灵感。这种“灵感”其实就是设计思维的导火线,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理念使其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当然设计思维深入的前提是设计者应首先对设计的概念有正确认识。有一种理论认为设计为大众服务,笔者觉得很多人把“为大众服务”理解为迎合,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可以发现设计者的设计方向可以引导使用者的感受,发展对空间的利用。那么设计者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并发展它,通过它带来新的信息和对事物新的认识方法——设计的本质是把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形式并为信息带来秩序的能力。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在涉及现代艺术的领域中都包含了这种精神。在当代,设计应该是具体体现时代精神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敏锐的手段。因为设计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新陈代谢非常快。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这才是为大众服务。
设计思维和艺术思维有着很相似的地方。设计者与艺术家都是以设计或艺术手段为媒介来进行表达,表达是以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是以个人对设计或艺术形式自身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两者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如阴阳。人对世界认识和对形式理解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设计思维深入的程度,因此我们应弄清自己思维的渊源。
当设计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传到中国。就必然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中以便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儒家的中庸思想
相对于西方哲学,儒家的中庸思想更强调一种协调、和平共处,而不是去改造与征服,因为在改造与征服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破坏。当人类文明的发展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需要不断向自然界索取,更多强调的是改造与征服,而当文明达到一定层次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则会放到首要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高于西方的哲学思想,因为它看得更远,更具有预见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目的的反面。
2、设计的“中”道
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庸之道”即“中道”或“中行”中道思想,对孔子和儒家来说是体现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就是不要片面,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就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既追求理想,又面对现实;就是既采取拿来主义,又进行自力更生,既不放弃传统,又强调创新;就是不左不右,既不完全脱离规则,又不死守规则;就是既融百家之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就是要在两者或多者间达成一种平衡。中档消费品是各消费群体都能接受的,针对中档进行开发的商品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商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不能只考虑形态的独特,功能的先进,更多的应是考虑到市场因素。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即使从美学角度、从人机工程学角度、从结构上来看它是多么的完美,它都是失败的。设计是一种中间媒介,它必须在各要素之间找到一个落脚点,使相关要素达成一种平衡。它既是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又是决策与制造间的纽带。它是广大消费者的代言人,又是产品开发的排头兵。它既要使客户满意,又要使消费者满意。它既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它既要对社会和自然界负责,又要对企业和市场负责。
3、“庸”遒,就是“常”道
《四书·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加注道:“庸,平常也。”平常,是生财大道。它既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设计的出发点。穿衣、吃饭、行路、睡觉、洗澡,这些是人人最平常的需要,是天天的需要,所以它才应当是设计真正的关注点。设计的核心本来就应该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行为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追述人类最初的设计——生存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着自己的生活,昨天的希望和憧憬在今天趋于平淡,今天的理想在明天又会成为平常生活。如何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如前文所述。设计是以人为核心,真正体现了设计为他,而设计者所追求的灵感实际上就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20世纪80~90年代是设计上的多元化时期,然而“人性化”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根本原因依然是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
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些设计师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在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师还在如何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及适合人体体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产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宝那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设计物与使用者融为一体,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般计师对人性的关注已扩展到为残疾人设计的领域。成为人类工业设计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面;80—90年代的设计师还找到了一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消费者信息。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对象的协调。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强调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式地设计潮流,反对把设计与消费者看成对立的两端。这实质上反映了设计人性化的深层次的一面,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
众多现象都说明了“设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原动力正是人本主义思想,而非空洞的异想天开。也不是为了满足自我而进行的表达与传播。但是设计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涉及广泛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领域,前面提到她已经上升为一种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可以说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载体。从艺术与科学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
“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反映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科技发展水平等等,但唯一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源,设计的作品(产品)必定建立在人的意识上。只有从这一点着手,才是设计思维最恰当的切入点;也只有这样的思维理念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关键词】中庸 道 设计 艺术 思维
“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一种人们思维、创造的活动。她已经逐渐上升为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她越来越系统化、全面化。“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发明创造,她已经延伸到科学、艺术、语言、意识形态、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存在。
常常大家会混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其实艺术为我,设计为他。艺术是十分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行为;设计则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诚然,设计者讲究灵感。这种“灵感”其实就是设计思维的导火线,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必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理念使其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当然设计思维深入的前提是设计者应首先对设计的概念有正确认识。有一种理论认为设计为大众服务,笔者觉得很多人把“为大众服务”理解为迎合,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可以发现设计者的设计方向可以引导使用者的感受,发展对空间的利用。那么设计者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并发展它,通过它带来新的信息和对事物新的认识方法——设计的本质是把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形式并为信息带来秩序的能力。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在涉及现代艺术的领域中都包含了这种精神。在当代,设计应该是具体体现时代精神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敏锐的手段。因为设计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新陈代谢非常快。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这才是为大众服务。
设计思维和艺术思维有着很相似的地方。设计者与艺术家都是以设计或艺术手段为媒介来进行表达,表达是以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是以个人对设计或艺术形式自身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两者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如阴阳。人对世界认识和对形式理解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设计思维深入的程度,因此我们应弄清自己思维的渊源。
当设计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传到中国。就必然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中以便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1、儒家的中庸思想
相对于西方哲学,儒家的中庸思想更强调一种协调、和平共处,而不是去改造与征服,因为在改造与征服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破坏。当人类文明的发展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需要不断向自然界索取,更多强调的是改造与征服,而当文明达到一定层次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则会放到首要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高于西方的哲学思想,因为它看得更远,更具有预见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目的的反面。
2、设计的“中”道
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庸之道”即“中道”或“中行”中道思想,对孔子和儒家来说是体现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就是不要片面,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就是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既追求理想,又面对现实;就是既采取拿来主义,又进行自力更生,既不放弃传统,又强调创新;就是不左不右,既不完全脱离规则,又不死守规则;就是既融百家之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就是要在两者或多者间达成一种平衡。中档消费品是各消费群体都能接受的,针对中档进行开发的商品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商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不能只考虑形态的独特,功能的先进,更多的应是考虑到市场因素。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即使从美学角度、从人机工程学角度、从结构上来看它是多么的完美,它都是失败的。设计是一种中间媒介,它必须在各要素之间找到一个落脚点,使相关要素达成一种平衡。它既是生产与消费间的桥梁,又是决策与制造间的纽带。它是广大消费者的代言人,又是产品开发的排头兵。它既要使客户满意,又要使消费者满意。它既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它既要对社会和自然界负责,又要对企业和市场负责。
3、“庸”遒,就是“常”道
《四书·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加注道:“庸,平常也。”平常,是生财大道。它既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设计的出发点。穿衣、吃饭、行路、睡觉、洗澡,这些是人人最平常的需要,是天天的需要,所以它才应当是设计真正的关注点。设计的核心本来就应该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行为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追述人类最初的设计——生存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着自己的生活,昨天的希望和憧憬在今天趋于平淡,今天的理想在明天又会成为平常生活。如何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如前文所述。设计是以人为核心,真正体现了设计为他,而设计者所追求的灵感实际上就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20世纪80~90年代是设计上的多元化时期,然而“人性化”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根本原因依然是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
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些设计师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在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师还在如何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及适合人体体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产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宝那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设计物与使用者融为一体,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般计师对人性的关注已扩展到为残疾人设计的领域。成为人类工业设计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面;80—90年代的设计师还找到了一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消费者信息。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对象的协调。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强调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式地设计潮流,反对把设计与消费者看成对立的两端。这实质上反映了设计人性化的深层次的一面,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
众多现象都说明了“设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原动力正是人本主义思想,而非空洞的异想天开。也不是为了满足自我而进行的表达与传播。但是设计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涉及广泛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领域,前面提到她已经上升为一种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可以说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载体。从艺术与科学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
“设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反映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科技发展水平等等,但唯一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源,设计的作品(产品)必定建立在人的意识上。只有从这一点着手,才是设计思维最恰当的切入点;也只有这样的思维理念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