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合作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之我见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ong0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先让学生拥有“问题”,让“问题”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起点,激发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学;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203-02
  
  “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先让学生拥有“问题”,让“问题”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起点,激发
  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商榷。
  1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实践
  1.1 课前:自主研读,自我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剌激,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预先假设好学生预习中可能产生的“感知盲点”,以引读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形成一定的“认知距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产生主动质疑问题的心理趋势。如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没有看过这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又会是怎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自圆其说即可。)学生中有的说: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有的说: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有的说: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还有的说: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老师又问:可作者怎样说的呢?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预习课文,这时生活体验与文章情理就会发生碰撞,问题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1.2 课始:广开言论,分类把握,在筛选整合中凸现问题。
  教育心理学家弗雷斯和施瓦茨从积极的信息加工理论角度去研究学生的自我提问质量和数量,得到的结论是:“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保持更牢固,但是不经过教学指导,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我们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分类,就是引导学生把低水平的问题向高水平问题转化,以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将学生的问题分类,进行筛选,意在将学生展示讨论和交流的重点问题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有明确的目标中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揭示课题后,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顺着学生质疑问题的思路将这些问题进行横向分类,在同一类问题中,可将一些零碎的内容上相通相近的小问题进行优化组合,使问题更显精练,更趋深化,更有研究价值。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进行纵向归类:一类是陈述性问题;二是相关性问题;三是发散性问题。对第一类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上读读画画,就地解决,对第二类问题,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以保护质疑者的问题意识,第三类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理解课文的“抓手”,激发学生情感的“热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对这类问题,要把它着重提炼出来,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主要任务。最后教师作交流小结,并把这节课着重解决的问题用投影或板书的形式明确揭示出来。如《藤野先生》的教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围绕“线索”问题讨论筛选整合后设置三条线索,用“说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
  ①每位同学试着用“一句话”说说“藤野先生”这个人。
  ②每位同学试着用“一段话”说说“我”的爱国思想。
  ③每位同学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语中情”。
  以上三条线索,就从不同的内容方面串起了课文中的“珍珠”。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需要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很恰切很及时的指导、点拨与调控,于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3 课中:精心组织,形成互动,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水平性认知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理论认为:处于同样认知水准的同学之间通过略有差异的视点和认识碰撞,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知识的重新建构,把解决相同问题的同学分在同一学习小组中,就是为了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略有差异的视点和认识”碰撞,以此促进各自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深化,以及解决问题时思路的再优化,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水平性认知互动理论还认为:持有不同研究观点的学习小组之间展开合作讨论,将为小组同学提供多种视点思考问题的机会,将产生集约思维的效果。在集体汇报中,安排各小组代表进行“问题答辩”,一方面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其他小组,使其吸收借鉴;另一方面从对方小组的质疑中获得不同于自己见解的观点,拓宽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以上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呈现的问题,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学习问题,并尝试设计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案;让解决相同问题的同学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学习群体。第二步,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相互启发,合作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框架思路。第三步,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带着自已研究结果进行小组汇报,对于别人的发言,小组的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并且有责任进行评价和补充。在集体智慧的作用下,大家共同协作,平等参与,不惜争论,力求问题答案更加完整,更趋准确。第四步,各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自已的学习成果。先陈述自己小组的研究情况,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对研究内容的质问和咨询,如果答辩人语塞时或回答不全面,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甚至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直陈已见。这样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每个问题的研究中,达到研究资源共享的目的。
  1.4 课终:总结方法,巩固迁移,在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答辩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作出客观性的评价,针对成果比较显著的学习小组和有创见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赞扬。同时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靠船插篙,设计开放性练习,及时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
  2 教师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作用
  2.1 课前:搭梯引路。
  ①搭梯:不少学生还不具备摄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要搜集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的确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做好先行组织工作:一方面向学生提供
  所需要资料的目录和获取途径,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效处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②引路:学生阅读课文时,可能没有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个别辅导,教给他们一些联系生活萌生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换位发问,对位发问,错位发问,通过换位
  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逐渐使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达到会问的目的。
  2.2 课始:“通脉络”、“滚雪球”。
  ①通脉络。学生交流问题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阶段,不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问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教师要捕捉学生瞬间的灵感,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清理思维的堵塞,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清楚地展示出来。
  ②滚雪球。学生由于受个性、阅历、知识面的影响,往往提不出“问之一发则牵动全文”的高水平问题,因此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抓住学生问题中的“智慧
  性火花”,耐心点拨,精心推进,最终培育成“智慧性火焰”。
  2.3 课中:把握方向,顺势点拨。
  ①把握方向。教师在各小组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要认真关注。当发现一些思路偏离课文内容,难度太大,不可能当场完成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启发小组同学转
  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将学生拉回到课文内容和研究计划中,避免南辕北辙。
  ②顺势点拨。竭力安排好答辩会。当发现问题的答辩者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中疏漏时,教师要巧抓不足,激发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点,并引导本小组同
  学对同学们的评点意见及时作出反馈,使答辩过程充满自由民主的气氛;当答辩者有理有据,无可辩驳时,教师要巧转视角,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
  行透视,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答辩过程洋溢着创新的氛围,当面对台下同学的提问,答辩者语塞时,教师要巧用“反问”,拨云见日,使答辩者在“疑无路”时
  ,顿感“柳暗花明”,使答辩过程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2.4 课终:典型引路,提供背景,帮助借鉴。
  ①典型引路。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时,要有意识对解决问题速度比较快、质量比较高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并请这些小组中能言善辩、思维条理
  较强的同学进行“总结性陈述”,以此引导更多的同学从自己学习过程中感悟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或经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②提供背景。面对开放性作业产生的新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条解决新问题的有效路径,让学生沿着这条路径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
  去查阅资料,去调查咨询,甚至亲身体验,力避学生在新问题面前闭门造车。
  ③帮助借鉴。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同学的进程,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及时鼓励,并引导其与同学开展交流活动,以便迅速找出症结之所在;在
  作业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创造的成果,巧借“他山石”来“美我玉”,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新问题,不断有解决新问题,完善自身能力的内
  在需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把问题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在情境性合作教学中以“问题”
  为中心,正是体现了这种科学的进化思想,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第二期)2006(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二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205-01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直接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窒息人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期刊
【摘要】 幼儿园的教育是把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增强幼儿体质。  【关键词】 体育活动;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201-01    幼儿园的教育是把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3-02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经常碰到一些常量数学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却可以用极限法轻松的解决。极限法不同于一般的代数方法,代数中的加、减、乘、除等运算都是由两个数来确定出另一个数,而在极限法中则是由无限个数来确定一个数。极限法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对于被考察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
期刊
【摘要】 儒家大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谐安定、没有私产、没有私念、各尽其能、相互合作是儒家大同思想关于美好社会的良好愿望;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源于儒家崇公抑私的价值理念。虽然儒家大同思想有可继承的思想精华,但是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培育儒家大同思想所缺乏的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批判意识和竞争意识。  【关键词】 儒家大同思
期刊
【摘要】 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往往直接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的支配,受教师工作态度、情感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 英语;心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202-01    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了用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花较少
期刊
【摘要】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歧义的范围、及分类进行了简要概括,探讨了各种消歧手段的运用。同时文章总结了其应用的正面效应,期望对进一步展开英语歧义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英语歧义;范围;分类;消歧手段;正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9-02    1 引言  歧义现象
期刊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对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环节;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3-02    《计算机硬件基础》是非计算机类各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二层次的课程[1],是一门公
期刊
【摘要】本文从旅游就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通过调查了解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情况对于旅游就业的影响,并据此探讨旅游专业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设计,提出大一的职业了解期和大二的自我了解期的具体实施措施,期望为其就业打下基础。  【关键词】 旅游专业;职业规划;时间梯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6-02    前不久
期刊
【摘要】 传统外语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语法结构而不是语言的运用。随着交际法的提出,外语教学重点又转移到强调语言的运用,又忽略了语言知识的掌握。然而很多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的能力不仅在于产生一个正确的语法句子,同样重要的是能够产生合适的话语。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对交际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传统教学法;交际法;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翻译是外语人才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目前中国大学的翻译教科书一般有介绍两种翻译软件:机器翻译以及翻译记忆系统。本论文分析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以及翻译记忆系统Trados应用于翻译课程的优点以及局限,探讨其对翻译过程的帮助以及缺点,再者建议如何将两者融入教学中。  【关键词】 翻译记忆库;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翻译课程;Trados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