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艺术形态与绿色建筑理念的结合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为例,尝试将蕴涵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形态与绿色建筑理念有机结合,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体现节能环保意识的同时,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记忆,更深层次地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文的关怀。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区域贯穿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显著的自然环境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筑风格与特色。从北京四合院、闽南土楼、四川民居、陕西窑洞到蒙古包和东北民居等,这些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具备了既朴素实用又舒适节能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技术。可以说,这些乡土建筑是技术与形态高度统一的绿色建筑,其形态真实坦诚地体现着地域特征与逻辑,符合了当代建筑审美要求和节能环保需要。“地域性”与“绿色建筑”是两个并行不悖并能够在实践上相辅相成的理念。“地域”与“绿色”两概念的融合实质上就是材料利用与施工技艺方面的结合,是地域特色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妥协。
  当前,随着中外交流力度的加大和国际化建筑设计浪潮的兴起,“全球化”成为了极具扩张意识的“现代化”概念。短短几年内,国内各领域的大量大型项目纷纷由国外建筑师或者事务所捉刀挥锋,而本土建筑师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部分无意识地去除“本土化”,“千城一面”现象在所难免,使我们不得不用一个新的视角来进行建筑的批判和反思。与之相反的是,国家国力的日益强盛,民族文化处于觉醒之中,民族自信心也得以急剧增强,使大批有识之士开始在建筑领域对本土文化进行新审议,“地域性文化”理念已成为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原动力。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逐渐成为各个领域所遵从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地球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逐渐匮乏,“绿色建筑”已更多地被关注、推崇。如何在“地域性”建筑创作当中融入“绿色建筑”理念是中国建筑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时下“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建筑师们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下面我们以“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方案设计为例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二、项目概况
  三星堆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淀,博物馆现有文物6000余件,其中以极具古蜀地方特色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汉代画像石、摇钱树等最具代表性。五千年的古蜀文明使三星堆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蜚声国内外。
  博物馆老馆建筑经受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并在震后成为区域文物保护中心,大量其他博物馆的文物转移到此,致使本来就已经紧张的藏品房配置空间更加捉襟见肘。因此,一个高规格的区域性文物修复中心库房建设迫在眉睫。在国内,此类规格文物修复中心建设尚属首例。通过对现场的多次踏勘、调研,包括对祭祀坑及其原始地貌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的考察,我们尝试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
  三、概念构思凸显“地域性”与“绿色理念”
  “地域性”的提出其实是一种对传统建筑的现状化更新,它包括以下几种手法:⑴.将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及语言直接移植到新建筑中;⑵.汲取传统建筑的典型语汇加以抽象,夸张地反映在新建筑中;⑶.抽象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将之作为联系链接至传统建筑中;⑷.深入发掘传统建筑的各种生态学特征,例如材质、技术等,加以灵活运用。
  对此笔者认为,建筑作为一种有记忆的的文化表象,与当地地质条件、气候变化,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建筑是上述各种元素的集聚体,所以它所表现的建筑语汇就应该更加纯朴、自然,从而成为城市文化乃至区域文化的风向标。文化建筑在中国历来是建筑师热衷“地域化设计”的课题,它们也相对容易地脱离“国际化”、“都市化”的喧嚣,于盲流中超然出一条属于本土文化的康庄路。文物保护中心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其通过建筑形体对地域文化进行了诠释。为此,在对文物保护中心设计做出解读之前,笔者将对文物保护中心在馆区的具体位置和风格特色做个简单的介绍:“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位于整个馆区的主流线上,从具覆土特色的一号馆过来,下接全馆区的中心建筑海螺形二号馆。
  一、二号馆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尤其是二号馆,作为国内“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及三星堆的标志性建筑,彰显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并用建筑语汇体现了这种理解。”因此,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博物馆区的配套性建筑,犹如乐曲的升调,引出高潮却又不能过于夸张。建筑在自成一体的同时,不与一、二号馆形成冲突,并产生有别于两者的视觉冲击力。
  1、“坑”——古蜀建筑艺术形式与外部环境的完美融合
  我们先对建筑的形体进行了初步的考量,为保证二号馆业已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排除了异型体量,并开始对三星堆文化渊源与库房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抛开建筑设计的束缚,进行一次精神之旅,在三星堆神秘的五千年文化中寻求感动。透过各种古怪的祭祀品,我们注意到各种崇拜符号,一场人类原始的图腾,但一切终将归于黄土,直至五千年后人们再次发现。我们的设计由此开始链接,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我们把文物回归祭祀坑,建筑从而成为文化载体——地上祭祀坑。祭祀坑是用“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一种最朴实可塑的材料所铸造的容器,当我们把文物搬出地底,我们同样用“容器”来保藏这种文化。于是,我们将建筑形象定位为方方正正的祭祀坑,通过三个坑的再造,建筑成为朴素的三个雕塑体呈现出来,厚重的雕塑体掩盖了古蜀文化的光辉,就像未出土时一样回归于自然。
  2、“堆”——地域文化与绿色材料的使用
  “堆”是三星堆遗址的主要象征,当看到宽20多米厚的夯土城墙时,完全是一种震撼,土记载着各时段的文化活动,层层叠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五千年前夯土的痕迹,这种触动启发了我们的深化设计思路——将雕塑体置于堆上,并用土来演绎“堆”文化。
  土的原生态性直接引发了我们对绿色配置的思考,这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材料成就了馆区一,二号馆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在设计中,我们也不止一次运用覆土,覆土一方面吸收了屋顶层太阳能辐射,从而使库房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小,在技术上满足了库房恒温恒湿的要求;另一方面,覆土层作为种植屋面,使底层能有冬暖夏凉的热工效应,并因此节约运营的能源消耗。   可以说,土堆的设想巧妙融合了“文化地域”与“绿色理念”,覆土屋面的低造价、高效益、低技术同时确保了这种想法的可行性。
  3、曲折走廊——舒适参观流线与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统一。
  三个破土而出的雕塑体展示在我们面前,携带着历史的印记,成就承载文化的记忆体。回归设计任务要求,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中希望在底层能提供各种游客参观、甚至模拟操作的实验室,这是否意味着需要一个体量来串起三个雕塑体呢?这个体量必须具备穿梭装载五千年文明的功能,显然,任何材质的体块都不具备这种穿越时空与古蜀对话的能力。破时空的只有自然,亘古不变的自然才有这种能力,因此我们放弃了实体,而利用虚空去触碰强大的文化磁场。我们将蜿蜒于雕塑间的流线设计成院落——室外的院落,这种院落由周边盛起文物的祭祀坑墙体包围,通过人流参观流线来切割三个雕塑体,从而形成曲折的参观走廊。
  在对走廊所穿越的院落设计中,我们对院落的规模和空间做了深入的考量,不仅能够充分保证游客游览时的舒适性,同时也为文保中心的运营降低了能源消耗。鉴于广汉地区常年风向为北偏东,我们在建筑总体布置中捕捉了这个角度,使院落有足够的风进来,形成“烟囱效应”,从而达到一定的拔风效果,确保院落内空气的清新宜人。
  四、深化设计通过绿色配置表达地域文化
  中国建筑师们早在2003年就明确提出了建筑的“绿色”发展方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生活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施“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乡土节能技术因其低廉的造价及成熟的应用成为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手段。
  1、种植屋面——文物保护需求与回归自然的巧妙组合。
  文物保护中心的二层,即三个雕塑体的内部功能为文物库房。库房区要求保证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当然,通过现代科技,恒温恒湿空调可以达到这种要求,但如果室内温湿度易受室外环境影响的话,就意味着在空调在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耗。设计中,我们通过“覆土屋面”的做法来减少这种能耗。土是一种廉价的材料,对建筑的造价和施工技术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而通过土层、植被层对太阳能的吸收,却能把室外环境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减到很小,从而使室内温差浮动变小,减少了设备为满足恒温恒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
  2、会呼吸的幕墙——外墙表现形式和节能新材料的运用
  库房区有太阳直射,特别是西晒的立面部分,我们考虑采用呼吸幕墙的方式解决。
  对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这样的幕墙系统近乎奢侈,当然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文保中心库房区的恒温恒湿要求却使这种系统利用成为必然。在细部设计中,我们在结构墙体外侧安装了一种价格低廉的高效聚苯乙烯纤维板,这种板材自重较小,自身带有空腔,对缝安装时形成一个个小气腔,形成隔热层,而与结构墙之间形成的400MM厚空气隔热层会在受太阳直射时形成内部气体对流,热量随着空气从幕墙上部开口排出而带走,从而使室内温度受环境的影响减小。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石墙、地源热泵系统的运用
  项目用地位于古河床之上,周围拥有丰富的石材及卵石资源,这也是三星堆本地资源的体现。我们因地制宜,外墙面采用了当地石材,从而节约成本,同时体现三星堆当地文化特色。外墙面石材采用不同的加工技艺来体现不同的建筑形象,剁斧面表达了远古粗犷的建筑意向,磨砂面使建筑在人可触部分能有良好的感官效果。片墙部分采用河卵石装饰“堆”的外墙面,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也更具乡土气息。
  基地位置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且地下浅层土壤温度保持在18度左右。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地下埋管管内水介质循环与土壤进行闭式热交换达到供冷供热的目的。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可节约运营能耗,并能使建筑更为环保、生态。
  五、结语
  三星堆文物保护中心设计是对“地域性”与“绿色理念”结合的一次尝试,是将传统乡土节能技术应用于现代地域主义建筑设计当中的一个典范。从绿色理念出发,在生成适宜形态的同时,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节能技术经验,使一种植根于地域自然气候特点的建筑本质属性在历时性建造中得以延续。在建筑造价较低的国内市场,这种美妙结合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种方向,也不失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建筑设计的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评价?示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育林.《地域性建筑》[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新时期审美的需求,把握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是一项细致而任重道远的任务。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兴修各种水利水电设施,水利水电工程依托于大自然,因此,许多工程就建筑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筑设计。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水利水电建筑越来越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很多水利水
期刊
摘要: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的等效混凝土的计算方法、欧洲规范4的计算方法、美国AISC规范荷载和抗力系数(LRFD)的设计方法进行扼要的介绍。在研究目前国内外有关型钢混凝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型钢混凝土柱的截面为研究对象,引入一个承载力折减系数对基于等效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以便获得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并以国内现有型钢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试验数据为依据,验证公式
期刊
摘要:在一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规划不能仅仅是建筑的集合,更需要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加大城市规划中文化内涵的建设,可以让一座城市具有灵动而深厚的韵律感。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主要从城市规划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文化;城市规划;城市文化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统筹指导性作用日益明显。专家
期刊
摘 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量的地下室及地下车库,由于地下室位置重要,工程材料消耗大、建造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所以如何设计好地下室结构以及其建设问题成为了焦点。本文就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与对应处理措施这一话题进行了简单阐述,为优化地下室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地下室;结构设计;抗浮;防水;超长  地下室结构建
期刊
摘要: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本文对建筑设计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结合  1 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方某水厂进行水质深度处理的目标及工艺选择的过程,通过相应技术措施,将深度处理与常规处理工艺有机衔接;对深度处理工程工艺设计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运行结果表明,对于季节性水质波动剧烈的原水采用臭氧预处理/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合理和可行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领域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也逐渐体现出了地方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促进了城市建筑风格的不断变更,使城市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化与科学化,体现现代人们崇尚自由、回归自然的思想。本文就主要对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的相关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风格 设计理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促进
期刊
[摘 要] 别墅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选择和结构布置是最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常见的几种体系做了对比,认为混凝土框架异形柱结构是最适合的别墅结构,然后阐述了此种结构在布置时的难点和特点。  [关键词] 别墅 结构体系 异形柱 结构布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建设各种住宅的可能性。尽管多层住宅大量修建,并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显示了众多优越性,高层住宅也正在迅速发展,而作为豪华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基础并且重要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相关规范作科学合理的设计。本文就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希望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设计;处理措施  1引言  近年来,随着
期刊
摘要:通过对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证,提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轴心脉络,并对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创造进行初步论述,阐述了创造城市文化的积极意义,提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城市设计手段在当代城市的发展塑造中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城市规划  1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一份资料的数据显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1978年的13个增加到今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