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力图使高校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0 — 02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因就业、学习和经济压力,生理疾患、家庭变故、情感挫折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使患有人格障碍的人数增加且呈现类型多样化趋势,严重的有发生轻生现象。为此,高校办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增强心理咨询的互动效应,做好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工作。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一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我国古代孔子、庄子等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为人格教育做出过很大贡献,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从众的性格。但儒家教育思想不是从人自身全面发展出发,而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这种人格教育思想仍影响着现代人,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人格品质,如自我意识不强,盲目从众、不思进取,理想信念空虚,没有责任感,缺乏创新精神,环境适应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独立性不强等,阻碍了人的健全人格构成与发展。二是对抓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后,虽经济发展迅猛,但在思想领域没完全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强有力、能凝聚人心的思想道德观念;没有完全确立与时代发展主旋律相一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论来支撑、促进人的人格教育培养。中西文化碰撞、新旧思想观念交替,社会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陷入困惑状态。第一,自私、冷漠、奢侈、虚假、金钱至上等社会风气正严重腐蚀着他们的心灵;第二,腐败、色情、坑蒙拐骗、黄、赌、毒等社会毒瘤滋生蔓延迅猛,吞噬着人性, 在腐蚀整个社会的同时无疑也侵袭了大学校园;第三,高校扩招后因国家缺乏宏观调控和措施不到位,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在校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第四,在多元价值观念下人格教育失范。这些都对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形成起到重大的影响。
2.家庭教育缺失和失真。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父母溺爱子女,孩子依赖家庭的传统习俗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态度和行为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有悖于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一是目标失真。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值过高;二是内容失真。重求知,轻做人,忽视心理品质对健全人格培养和成才作用; 三是方法失真。家长的教育方式少民主多专制,缺乏沟通,存在着明显代沟;四是评价失真。父母虚荣心过强,评价主观片面而非本质,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理想与现实不和谐,内心情绪和外在表现不和谐,个体与社会不和谐。
3.学校以德育和智育代替人格教育
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初等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和学生人格品质培养,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导致人格结构的倾斜和残缺。一是教育目标的片面性。.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和人格品质培养,助长了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二是教育方法的失误。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要求对个体行为品质的认同,而忽视个性心理的需要与建构,造成个体人格与社会不和谐;三是教育内容失序。有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不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四是教育腐败、教师人格失范和管理理念、方法落后等对大学生健全人格都起到消极的影响。
二、转变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人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科学定位要定在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提高上。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在《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人格。人格是灵魂的骨架,人格铸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健全的人格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格的内涵深广,体现了人的本性特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持有的反应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责任心、荣誉感等,即人们所说的个性;伦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善恶程度的总合。追求的是“崇尚的自我”,即人的品格、品质、境界、道德水平和尊严;社会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法律学认为人格是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人格”是作为人的一种资格,这种资格直接源于人的本性。对个体来说,自我同一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精神道德自我与社会群体自我的整合,也是健康人格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我国高等教育由早期强调知识,到后来又一味强调能力和技能,而忽视思想灵魂的铸造和人格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衡和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如今高等教育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后果严重。为此,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由知识、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使大学生学会做人。
三、高校思政工作重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品质
研究表明,人格结构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要素。智力、气质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和后天环境有关. 1.强化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维系社会发展稳定。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体现着一个时代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人格标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研究、铸造人格的理论基础。一要加强大学生“三个主义”教育,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造大学生的人格。开展正面宣传,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获取、鉴别处理信息能力,使他们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方向发展,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三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想与现实等关系, 能够正确处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人生课题。
2.强化个体人格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恰当把握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在社会活动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心胸开阔,善解人意,人际交往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人际关系和谐;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格铸造。在心理机制上做到和谐发展,开放自我,接纳他人,对生活持乐观向上态度。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 三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竞争、务实、拼搏、奉献精神,正确认识国情,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能理性的分析事务,正确理解人类社会阳光和黑暗、美好和丑陋共存原理,应对万端发展变化,求新求异,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预见性。五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视野广阔,在技能行为上一专多能、触类旁通,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生活,具有自我铸造与完善的能力;六是教育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生理素质上具备健康的体质。成为人格健全、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构建育人环境,积极进行德育创新。高校实施德育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精神支柱,挖掘创造潜能,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为此,必须进行德育创新。一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民主环境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二要利用科学精神去渗透、改变大学生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铸造美好心灵,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要发挥教育者、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引导大学生,促使他们的情感产生震憾,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从而实现他们的人格培养铸造;四要高校和家庭协调互动,保持信息畅通。父母要用自己美好的人格给他们以启迪,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
4.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格品质培养实践。实践是人格铸造、发展之路。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从小事做起,“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完美的人格大厦。一要积极创设条件, 给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学会正确把握自我;二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活动中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对改革的理解,在人民和祖国需要的时候, 做出正确的选择。
5.必须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努力练好内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所以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 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理论性、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胜任思想政 治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做好这项工作。概括地说,他们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要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开 拓创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模范地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艰苦 奋斗,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要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和经 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涵与价值〔N〕. 中国教育报,2001-12-12(03).
〔2〕万润龙.吉利大学“人格本位”的理论和实践〔EB/OL〕.天讯在线,2007-07-25.〔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0 — 02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同时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多元化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因就业、学习和经济压力,生理疾患、家庭变故、情感挫折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使患有人格障碍的人数增加且呈现类型多样化趋势,严重的有发生轻生现象。为此,高校办学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增强心理咨询的互动效应,做好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工作。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一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我国古代孔子、庄子等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为人格教育做出过很大贡献,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使我们的民族形成了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从众的性格。但儒家教育思想不是从人自身全面发展出发,而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这种人格教育思想仍影响着现代人,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人格品质,如自我意识不强,盲目从众、不思进取,理想信念空虚,没有责任感,缺乏创新精神,环境适应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独立性不强等,阻碍了人的健全人格构成与发展。二是对抓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后,虽经济发展迅猛,但在思想领域没完全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强有力、能凝聚人心的思想道德观念;没有完全确立与时代发展主旋律相一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论来支撑、促进人的人格教育培养。中西文化碰撞、新旧思想观念交替,社会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陷入困惑状态。第一,自私、冷漠、奢侈、虚假、金钱至上等社会风气正严重腐蚀着他们的心灵;第二,腐败、色情、坑蒙拐骗、黄、赌、毒等社会毒瘤滋生蔓延迅猛,吞噬着人性, 在腐蚀整个社会的同时无疑也侵袭了大学校园;第三,高校扩招后因国家缺乏宏观调控和措施不到位,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在校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第四,在多元价值观念下人格教育失范。这些都对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形成起到重大的影响。
2.家庭教育缺失和失真。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父母溺爱子女,孩子依赖家庭的传统习俗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态度和行为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有悖于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一是目标失真。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期望值过高;二是内容失真。重求知,轻做人,忽视心理品质对健全人格培养和成才作用; 三是方法失真。家长的教育方式少民主多专制,缺乏沟通,存在着明显代沟;四是评价失真。父母虚荣心过强,评价主观片面而非本质,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理想与现实不和谐,内心情绪和外在表现不和谐,个体与社会不和谐。
3.学校以德育和智育代替人格教育
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初等教育重智育而轻德育和学生人格品质培养,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导致人格结构的倾斜和残缺。一是教育目标的片面性。.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和人格品质培养,助长了学生不良人格的形成;二是教育方法的失误。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要求对个体行为品质的认同,而忽视个性心理的需要与建构,造成个体人格与社会不和谐;三是教育内容失序。有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不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四是教育腐败、教师人格失范和管理理念、方法落后等对大学生健全人格都起到消极的影响。
二、转变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人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科学定位要定在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提高上。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在《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人格。人格是灵魂的骨架,人格铸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健全的人格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格的内涵深广,体现了人的本性特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人对内外环境刺激所持有的反应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责任心、荣誉感等,即人们所说的个性;伦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善恶程度的总合。追求的是“崇尚的自我”,即人的品格、品质、境界、道德水平和尊严;社会学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法律学认为人格是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人格”是作为人的一种资格,这种资格直接源于人的本性。对个体来说,自我同一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精神道德自我与社会群体自我的整合,也是健康人格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我国高等教育由早期强调知识,到后来又一味强调能力和技能,而忽视思想灵魂的铸造和人格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衡和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如今高等教育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后果严重。为此,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由知识、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康“人格”,使大学生学会做人。
三、高校思政工作重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品质
研究表明,人格结构包括认知、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要素。智力、气质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和后天环境有关. 1.强化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维系社会发展稳定。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体现着一个时代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人格标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社会公正的确立与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研究、铸造人格的理论基础。一要加强大学生“三个主义”教育,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造大学生的人格。开展正面宣传,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加强道德修养, 增强获取、鉴别处理信息能力,使他们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方向发展,锻炼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三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想与现实等关系, 能够正确处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人生课题。
2.强化个体人格品质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恰当把握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在社会活动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心胸开阔,善解人意,人际交往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人际关系和谐;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人格铸造。在心理机制上做到和谐发展,开放自我,接纳他人,对生活持乐观向上态度。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 三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竞争、务实、拼搏、奉献精神,正确认识国情,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能理性的分析事务,正确理解人类社会阳光和黑暗、美好和丑陋共存原理,应对万端发展变化,求新求异,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预见性。五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视野广阔,在技能行为上一专多能、触类旁通,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生活,具有自我铸造与完善的能力;六是教育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生理素质上具备健康的体质。成为人格健全、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构建育人环境,积极进行德育创新。高校实施德育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精神支柱,挖掘创造潜能,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为此,必须进行德育创新。一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民主环境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二要利用科学精神去渗透、改变大学生思想意识,潜移默化的铸造美好心灵,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要发挥教育者、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引导大学生,促使他们的情感产生震憾,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从而实现他们的人格培养铸造;四要高校和家庭协调互动,保持信息畅通。父母要用自己美好的人格给他们以启迪,为他们树立学习榜样。
4.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格品质培养实践。实践是人格铸造、发展之路。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从小事做起,“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完美的人格大厦。一要积极创设条件, 给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学会正确把握自我;二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活动中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对改革的理解,在人民和祖国需要的时候, 做出正确的选择。
5.必须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努力练好内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所以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 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理论性、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胜任思想政 治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做好这项工作。概括地说,他们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要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 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开 拓创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模范地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艰苦 奋斗,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要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和经 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涵与价值〔N〕. 中国教育报,2001-12-12(03).
〔2〕万润龙.吉利大学“人格本位”的理论和实践〔EB/OL〕.天讯在线,2007-07-25.〔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