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明\大众传媒与文艺消费的现代性发生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论题拟以文艺刊物《夜莺》、商业女性期刊《玲珑》与文学社团同人刊物《狮吼》为样本性研究对象。在商业化、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文化生产模式下,“古为今用”比“洋为中用”其实更具备文化土壤的优势。因此,与其在国外期刊业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出路,尚不如在百年前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新的思考。
  [关键词]都市文明 大众传媒 文艺消费 《夜莺》 《玲珑》 《狮吼》
  
  一
  熟悉中国期刊史的人都知道,1920~1930年代是中国期刊业最发达的年代,1934年曾被作家茅盾称之为“杂志年”。作为中国都市文明代表的上海,在1930年代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任何刊物只要在上海创刊,就可以在较短时期内云集或是培养一批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作者群,凭借全国性的发行网络、优秀的印刷技术进而形成较好的传播性影响。
  本研究论题拟以文艺刊物《夜莺》、商业女性期刊《玲珑》与文学社团同人刊物《狮吼》为样本性研究对象。这三类刊物的办刊背景各不相同,《夜莺》为有着中共背景的“左翼文艺期刊”,主编为将军诗人方之中;而《玲珑》则是商业机构“三和公司”发行的都市时尚期刊,为海上名媛陈珍玲、知名文化人周世勋与林泽民联合主编;《狮吼》纯属“同人期刊”,其主编为翻译家邵洵美。从“文艺消费”的层面上讲,这三种刊物都属于商品,都是作为“生产者”的出版商、编者与作者配合作为“流通者”的书局、发行所共同“合谋”,在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中进行利益最大化,因此,对这三份刊物出版模式的研究,对于当下期刊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创刊于1936年3月5日的《夜莺》杂志,共出版4期,以刊登鲁迅、唐弢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为主。但这份刊物在发行上仍是半商业化,交“群众杂志公司”负责总发行,一度成为沪上文艺刊物中的畅销刊之一,并刊登了许多的廣告。期间曾由“新钟书店”代理销售,第四期又重回“群众杂志公司”经销。
  群众图书公司是当时上海几个大的专门发行公司之一;而“新钟书店”则是在上海颇具创意的一家书店,该书店曾在全国招募“读者俱乐部”会员,会员每人会费两元,入会后可凭优惠价格购书,并赠送全年会刊《新钟周报》与购书代金券,而且还由书店出面,主持一些聚会与沙龙。
  《玲珑》杂志则采取“自办发行”模式,由“华商三和公司”承办发行与编辑。创刊每册铜圆21枚(折合大洋7分),三位编辑者分管娱乐、妇女与摄影三个不同的领域,相当于三个编辑室的主任,而且《玲珑》杂志所刊发的文章、图片与新闻内容均以“妇女问题”为主要核心,这种主题鲜明、且内容分属不同编辑所负责的杂志,在当时是非常新颖别致的,显示了编辑者超前的编辑管理眼光。
  与前两种杂志相比,《狮吼》杂志的发行量与影响力远远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但其办刊模式仍有着较为重要的可借鉴之处。因为《狮吼》杂志有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留日学生滕固、张水淇等人所创办,因办刊太过于清高,使得该刊最后竟难以为继,不得不由欧美留学生邵洵美接手,尔后积极调整办刊策略,使得该刊扭亏为盈,步入了盈利渠道,并顺利地转变为半商业化的《金屋月刊》。
  《狮吼》杂志的发行与编辑亦是有别于前两种,《夜莺》杂志是“编发分离”而《玲珑》杂志是“编发合一”,但《狮吼》杂志则是表面上的“编发分离”但却有着“合一”之处,该刊由“狮吼社”编辑,由“金屋书店”发行——须知“金屋书店”是邵洵美下属的产业,毕竟在邵洵美接管《狮吼》之前,该刊是由“国华书局”发行的。
  纵观上述三种代表不同社会力量、内容不同的期刊,实际上办刊模式也完全不同,代表了当时三种不同的办刊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优劣之处将在下一章予以详述。
  
  二
  在这些刊物中,《玲珑》杂志的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
  “自办发行”这一模式在民国期刊业中,并不多见。之所以《玲珑》不把发行交给其他发行所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期刊发行在模式上是“发行所-零售商”的结构,很大程度上是面状撒网、全面发行的“大众传播”。因此作为针对有闲有钱有阅读能力城市妇女的《玲珑》杂志只有通过“自办发行”的方式保证可以进行“点对点”的分众传播,该刊由“三和公司”遴选的“本埠各报贩”与“外埠各书局”负责具体的售卖。
  在“创刊号”中,《玲珑》杂志就提出了“本刊目标是提倡社会高尚‘娱乐’”的办刊口号,这在当时虽算新颖之论,但仍有其他刊物与之竞争,毕竟当时上海的时尚期刊业已然发展的较为成熟。但敢称“妇女时尚刊物”的,仅《玲珑》一家。
  《玲珑》在办刊的过程中,印刷质量越来越好,但价格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从七分涨到了一角,这是“一·二八”事变后整个上海地区因为抵抗日货导致通货膨胀的结果,但在1933年,该刊同时开始了“向市民赠阅”(见图1),这说明了《玲珑》并非是靠销量累计的收入营生的。这在现在看来都十分新颖的纸媒营销模式,其实早在80年前的《玲珑》就开始实践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据笔者分析,这主要依赖于《玲珑》的广告,譬如丹蔻指甲油、逸园赛狗场等等,这些都是“消费社会”的“余钱消费物”,将其作为广告进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玲珑》在1932年稳步发展之后,“三和公司”开始逐渐只承担《玲珑》的发行——且它只承担这一种期刊的发行,而且,三位分管主编做了调整,摄影部分已经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取而代之是该刊的直接出版人、摄影家林泽苍。从负责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摄影家林泽苍成为《玲珑》的掌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玲珑》从“文字刊”向“图片刊”变迁的端倪,即《玲珑》逐渐转向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画报”(或曰“城市生活主流杂志”),作为“读图时代”的精神消费商品,这类杂志对于新闻、社会热点的关注并不强,更多的则是在倡导一种玩乐的态度。
  与《玲珑》的不同在于,《夜莺》杂志虽是文艺期刊,但却因为属于“左联”领导,因此其关注时事方面要远胜于《玲珑》,但事实上这并未让夜莺的销量有所减少,可以这样说,刊登了相当多的广告的《夜莺》杂志并不比上海同时代其他类型杂志的广告要少——甚至超过了《玲珑》,其广告遍布医院、律师、橡胶生产、轮船航运、礼服定制与图书出版等各个门类(见图2),这在当时的文艺期刊特别是有一定政治背景的文艺期刊中,是不多见的。
  “编发分离”的《夜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当然与“群众杂志公司”的着力是分不开的。由于当时杂志业的兴盛,“上海杂志公司”首开先河后,开辟了杂志发行专业化、售卖流通化的新渠道,在其之后,中国图书杂志公司、群众杂志公司继之而起,成为上海出版业一道前无古人的新景观。这也是《夜莺》能够以“左翼文艺”杂志之身立于上海滩期刊之林的直接缘故,《狮吼》在本质上的“自办发行”却使得该刊尽管呈现出短期内的繁荣,但最后还是无法与《夜莺》《玲珑》等刊物的影响力相提并论,最后竟沦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为冷门的研究论题。
  1928年邵洵美接手后的《狮吼》,定价每期4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只是相当于其成本费用。因为之前滕固所主编的《狮吼》,乃是近似自费出版,国华书局不在上面刊登一份广告,完全寄望于编辑者集资,以至于最后印数越来越少,连邵洵美编《狮吼》时,意图找到滕固的《狮吼》进行参考都找不到样刊,竟不得不在杂志上向读者刊登“悬赏广告”。(见图3)鉴于此,邵洵美接手后遂意图改变《狮吼》的“输血”局面,在上面刊登了一些“金屋书店”自己的广告,以及《新月》《无轨列车》《铁炉》《真善美》等兄弟杂志的小广告,算是保证有一定的收支平衡。
  但这并非是长久之计,与《夜莺》《玲珑》相比,《狮吼》上面的广告依然是相对较少,但《狮吼》之所以能维持,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其内容的革新,譬如不但最早系统译介“唯美主义”作品,还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撰稿人如章克标、朱维基等作家、翻译家,包括邵洵美本人,以朋史、浩文等笔名亦写了不少评论、小说、译著与诗作,因此此时《狮吼》的发行量应该在“同人刊物”中不算差的。
  《狮吼》最后转型为半商业化的《金屋月刊》之后,日子就好过得多了,但它亦失去了“同人杂志”的本质属性,因此本研究论题在此研究的是作为同人刊物的《狮吼》在邵洵美接手后的“转型”,这当是一个对当下“同人杂志”如何在市场中“扭亏为盈”有着有利启示的研究点。
  
  三
  正如列伏斐尔(Henri Lefebvre)在《资本主义的幸存》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在消费社会的框架下,任何可供交换的文本都具备商品属性,因此,从“生产-分配-消费”的理论入手,阐释“文本”所隐藏的社会经济学意义,是后资本主义时代媒介批评的新入手点。
  前文所述三类不同背景、不同范式、不同出版模式的期刊,集中代表了1920~1930年代中国的期刊,他们都曾有过相对鼎盛、繁荣的岁月,也曾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衰败——《玲珑》的终刊是因为“孤岛”上海的沦陷,《夜莺》被国民政府查禁停刊之仓促,连方之中都始料不及;《狮吼》停刊后改成半商业化的《金屋月刊》乃是办刊者理念的转变。但这三份刊物的历史经验,在当下依然有着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同人刊物必须重视内容,特殊刊物一开始自办发行,然后再分离,有一定意义的依靠发行公司)
  首先,对于时尚的、针对性强的刊物,在创刊伊始一定不能依靠发行机构,可以自办发行、打出品牌效应,一旦具备相当的规模之后,完全可以创立定向的发行公司。
  这些刊物属于“分众传播”的刊物,只是服务于社会的特定人群,任何社会上的发行公司不会单独为某一份刊物服务,这是必然的。因此大规模、面状的“大众传播”,很容易让这类刊物丧失市场、砸掉招牌,因此自己依靠点对点的发行,是可以逐渐打开市场的。一旦打开市场,就是市面上“一招鲜吃遍天”的杂志。《玲珑》杂志之所以“自办发行”便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所涉及的时尚消费、女性问题,并不是社会上所有人群都感兴趣的。但是若是将这类杂志专门之放在茶肆、舞厅、酒吧等地售卖,那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意义。
  “分众传播”也是当下一些时尚杂志、DM期刊营销的范式,譬如在机场、高档会所、五星级酒店等地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在市场上看不到的刊物,部分刊物亦是赠阅性质的,但这些刊物的内容性都不强,很多都是广告或是软广告,《玲珑》并非是言之无物的“广告集合”,而是有着可读性的时尚期刊。因此,对于当下的一些时尚杂志、DM期刊而言,完全也可以试着走这种“内容为王”的路子,只要在发行上采取“瞄准”而非“撒网”的形式,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有一定阅读内涵、覆盖面较广的杂志,一定要找对有实力、有眼光的发行公司,在流通渠道上下工夫,不能让好作品没有好销路。
  在消费社会年代里,“流通渠道”往往比“生产内容”更为重要。很多使用价值并不高的商品,却因为好的宣传方式、畅通的流通渠道,使得其拥有了不错的销量,文艺商品亦不例外。但对于大多数期刊的编辑者来说,他们却只注重“内容”而忽视了“渠道”,使得其销路不畅。
  纯文学刊物《夜莺》之所以能在上海这个消费社会里立足,很大原因是因为“群众杂志公司”的卖力宣传。纵观同时代刊物,《夜莺》上的广告是最多的,从此可以窥探其销量为何。平心而论,《夜莺》所刊载的作品,虽然内容不差,但也不是那樣具备可读性、趣味性,至少无法与《玲珑》的趣味性相比,但它却刊登了如此多的广告,在当时的期刊界拥有颇具规模的影响,这与“群众杂志公司”的发行实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下许多文学期刊,实际上都走入了“发行”的瓶颈,很多期刊依然“自办发行”,这是其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之一。导致有的刊物甚至出卖刊号,将“下半月刊”承包给收取版面费的论文杂志或内容低俗的街头小报,这是完全不应该的。有些文学期刊上所刊登的作品,还是有着一定的市场的,至少自己维持生计不成问题,只是“自办发行”能力有限或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发行商,使得其看似没有销路,最后不得不可惜停刊。
  最后,发行面较小的“同人杂志”一定要以内容取胜,在发行上要找对有文化底蕴、认可杂志观念的发行人,当然,也不能完全放弃市场化运作。
  《狮吼》杂志之所以扭亏为盈,原因在于邵洵美的“金屋书店”在发行时有一定的“照顾性”倾向,作为出版人的邵洵美,毕竟也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因此他会对这份杂志倾注心力。除此之外,邵洵美广约名家稿件,并刊登一定的广告,这些都显示了其对《狮吼》扭亏增盈的用心。
  针对当下一些“同人刊物”而言,要想走出困境,完全可以借鉴《狮吼》的模式,譬如“企(地)刊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地方)建设征文”,既可以是学术论稿,也可以是报告文学;或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在作者群上下工夫,凭借刊物内容获得销量;甚至还可以与一些兄弟刊物合作,互登广告,形成小型的、“康拜恩”式的“同人刊物联盟”,这些都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期刊业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发展,这是与世界同步的。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曾经有两个阶段是其最好的发展时间:一个是1920~1930年代的“现代性发生期”,这段时间以上海地区的期刊业为代表,形成极具影响的期刊公司、编辑者与发行渠道,一个是当下正处于“事转企”的文化产业革新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的是,在商业化、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文化出版模式下,“古为今用”比“洋为中用”其实更具备文化土壤的优势。因此,与其在国外期刊业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出路,尚不如在百年前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新的思考。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基金”课题“民国知识分子期刊及其文学思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图书市场,同文学、社科等其他种类图书一样,音乐图书也呈现畅销、长销等景象。打造某类市场形态的书,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规律可循,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可谈。  [关键词]音乐图书 畅销 长销 规律    在图书市场,同文学、社科等其他种类图书一样,音乐图书也呈现畅销、长销等景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打造畅销书与长销书,尤其是如何打造既畅销又长销的图书,成了各家出版社追求经济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时政类图书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占有较大份额,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出版业界对时政类图书营销策划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踊跃。人民出版社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出版社,长期以来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时政类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谨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时政类图书营销策划中的体会。  [关键词]时政类图书 营销策划 人民出版社 朱镕基讲话实录    长期以来,时政类图书在图书市
期刊
阎连科以小说名世,喜读其小说者,多半熟悉他的《坚硬如水》《日光流年》和《受活》等作品。不过,当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写出《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和《发现小说》等理论著作时,我看到了一个小说家之外的阎连科。对阎连科而言,发现小说,其实就是发现一批小说经典,也是发现一种小说精神。在米兰·昆德拉看来,小说精神具有复杂性和延续性两个特征,这与阎连科在《发现小说》中的理论阐述基点,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
期刊
每一位编辑都希望自己所编辑的书不被淹没在浩瀚的书海里,而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做有特色的图书。每本书都如同一个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内涵、有特色。编辑图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分析、挖掘、突出图书特色的过程。以我编辑出版的《大彩图本世界经典童话》为例,在此总结一下如何让这套书的特色亮起来的编辑过程,希望能给同行以更多的启发。    仔细研读分析,确定图书的亮点  记得看过
期刊
张克文微博语录  1.管理最忌讳冷漠,眼里、心里不要只是群体概念,要把群体变成个体,要把类别变成每个鲜活的主体。心里有了每个员工,真诚交往,就会有许多感动,许多收获。  2.社长,宏观要当战略长,微观要当执行长。没有宏观,难成大业;只有宏观,同样难成大业。社长,就要脚插泥地,仰首蓝天,手上十八种农活还都要会。  3.我们少儿出版的价值何在?如果仅仅满足低起点,混日子,那是对孩子的戕害。高品质,高起
期刊
当你打开这本书,清新的文字,细腻而准确的描述,以及文中溢开的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都会感染你,让你无法释手。这就是沈睿新出的《荒原上的芭蕾:动物与人散记》(以下简称《荒原上的芭蕾》)——一本难得的观察自然,描写动物如此细腻的书。  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很大程度缘于今天面临的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但日益成为问题的社会现象,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正在加速。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
期刊
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受,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浮生态度和状态。这些细节组成的就是每个生命阶段里的“经过”。翻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的《经过》一书,清淡的图书风格,平实的版式,带有安静的书卷气。追随作者的脚步,看到她在经过的风景中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也看到作者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人性的关怀、在艺术欣赏中对美的感悟、在生命價值的求索追问中对宗教的观照思考。这份采自“经过”行程中的文字记录,
期刊
一、成长性依然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家教图书一直是图书零售市场上销售活力较高的门类。据开卷数据统计,家教图书在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由2007年的0.47%上升到2011年的0.83%,年动销品种数突破4000个,且保持着远远高出同期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它的成长性依然良好。  大部分出版社“转企改制”完成后,纷纷加大市场书的出版力度;再加上新闻出版总署“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资质
期刊
家教图书是中国妇女出版社的龙头产品,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序列化、特色化的选题。“智慧父母自修书系”作为家教板块中我们开发的一个重点序列,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已拥有数十个品种,图书不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还赢得了良好的读者口碑。  家教编辑部策划这个系列的初衷就是: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自身应该先受教育。我們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修”,一个是“智慧”。自修是手段和方法
期刊
缪宏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喊的热闹与干的冷静  近一年来的中国出版,随着“企业化”(出版社转企改制)和“集团化”的基本完成,出版的“数字化”就成了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领导的重要讲话、业内的重大活动、媒体的主要版面,要是没涉及数字出版,简直就不可想象。“数字出版”将超越“传统出版”成为出版的主流,已成为出版业毋庸置疑的共识。如果把各出版社将本社专有出版期内的纸质图书的电子版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