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什么样的将、打什么样的仗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打仗就是选将,选什么样的将,便打什么样的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漫长的战争生涯中,几乎每名战将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战指挥艺术。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二战时期德国名将,“闪击战”创始人,“闪击英雄”“坦克战”专家,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拥有太多的头衔。
  一般人认为,最重要的头衔是他与德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陆军元帅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德国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最高军衔为陆军大将,但却享有其他德国24名元帅无人能够比肩的盛誉。
  但实际上,古德里安最喜欢的头衔是下属起给他的绰号“急速海因茨”。因为他性格急躁直爽、果敢勇猛,这个绰号最能彰显他的作战风格。
  1938年,古德里安亲率第二装甲师2天急行670公里,成功将奥地利纳入德国版图,各国为之震惊;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古德里安率第十九装甲军围歼波兰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己方仅阵亡150人,受伤700余人,骄人的战绩令希特勒惊叹不已;
  1940年5月开始,古德里安利用2天时间越过110公里的阿登山脉峡谷,2天时间连克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色当,随后8天时间攻至法国和瑞士边境,5天击溃法国25万陆军,名将地位正式确立;
  1941年,古德里安转战苏德战场,5天挺进300公里,合围苏军30万,一路杀到莫斯科城下,一度使苏军十分被动,随后南下参加基辅会战,合围俘虏苏军66万,气得苏联人说古德里安是在他们的国土上真正实践升华了闪击战和坦克战理论。
  丘吉尔说:“若没有古德里安,希特勒的战争在一开始就失败了。”从1938年至1941年,短短3年时间,古德里安创造了战争奇迹,也实现了自我蜕变,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别用巴掌拍,要用拳头砸”,“快、准、狠”的风格尽显无遗。
  古德里安虽是德国军人,但是个纯粹的军人,他只顾为德国而战,反对并拒绝杀戮,也因此受到同盟国尊敬,战后被宣布无罪。
  克劳塞维茨讲军事天才必须具备“完善的勇气、卓越的智力、果断的精神、强烈的荣誉心和坚强的品质”。毫无疑问,古德里安是个军事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浩大的战争悲剧中,他演绎了一个天才战将的艺术篇章。
  这样的天才战将,我军也有不少,我军将帅的作战风格各具特色。比如彭德怀刚烈勇猛,善打硬战血战;林彪谨慎细致,长在伏击围歼;粟裕沉稳果敢,擅于险奇制胜。
  毛泽东知人善任,总能根据不同的战场局势选择不同的将帅。共和国开国将帅中,相比而言,最为突出的两位代表便是林彪与粟裕。林彪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率领百万大军横扫南北,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战将选拔的精准,但更能体现选择精准的当属对粟裕的选择。陈毅称赞粟裕指挥作战“愈出愈奇,越打越妙”。1947年5月,粟裕指揮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这是在敌重兵密集合围的情况下,粟裕演绎的一场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一战也成为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之战。然而这个转变战局的关键之战差点就失去了。
  孟良崮作战异常艰难,特别是战至最后,我军伤亡较大,物资也难以为继,局势逐渐转向对我不利,而此时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企图“中心开花”,连续反扑,孟良崮外围国民党军也密集合拢,企图围歼我军。5月15日夜,有人主张“立即撤出战斗,迅速转移,以免陷入不测”。唯粟裕有险中取胜的决心和魄力。他坚信:我军有把握在敌军合围之前,全歼孟良崮之敌。
  粟裕的坚持是有巨大风险的,但最终是正确的。陈毅元帅在战后评价孟良崮战役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能如此割掉国民党七十四师将首的也只有粟裕。
  历史只给战将一次机会,倘若决战孟良崮的不是粟裕,倘若粟裕当日迅速撤出了战斗,历史便会改写,也不会有被誉为“战神”的粟裕了。这就是最真实的粟裕,位列十大大将之首、被誉为“开国第一将”的粟裕。在党内,粟裕被公认为既是险中取胜的高手,也是组织大兵团作战的专家。早在1944年3月,粟裕指挥部队同日军作战取得“车桥大捷”,毛泽东评价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估还是小了一些。后来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粟裕指挥6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役不在少数。
  1961年9月,蒙哥马利元帅访华,高度赞扬毛泽东在国内战场用兵有方,特别是淮海战役。毛泽东则谦虚地说:“我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毛泽东对粟裕推崇备至。1950年6月,粟裕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解放台湾的战役,毛泽东则果断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刚过一个月,1950年7月,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政治委员。这是因为林彪称病不愿出任边防军司令员,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进入毛泽东脑海的人是粟裕。
  如今,回顾历史,不免会想“为什么我军仗仗打得赢,国民党军回回败得惨?”原因固然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际社会积极支持等,但对每一次作战而言,或许有更为直接的原因,恰如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将领所说:“国军的作战计划由天才制定,却由一群蠢材来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自主性、独立性极强,所以,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汇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之将,对战将的选择成就了这一次次的胜利。
  (摘自“历史荟萃”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1969年,我还是一个未及而立之年的小字辈,迈出大学校门进入外交部刚刚四年。那年,我作为外交部和新华社联合派出的记者常驻日本,一直工作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转职我国驻日大使馆,成了外交部派驻日本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记者。  问起日本的琵琶湖  1971年1月初,我奉命回国述职。同月10日,接外交部办公厅值班室通知:请于今晚9时到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接见。我既兴奋又紧张,赶紧把从日本带回的一些资料
大臣的折子  尹壮图生于1738年,云南蒙自人,1766年考中进士,1774年入阁任内阁学士。1788年,尹壮图的父亲尹松林去世,尹壮图守制回云南丁忧。久居京朝,一日回乡,往返数千里之间,尹壮图看到了很多他以前没有看到的真实面貌。这些见闻,和帝国上下宣扬的盛世境况似乎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议罪银制度,已经成了帝国腐败的根本原因。出于责任感和正义感,尹壮图回京后,当即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建议皇帝“将罚
希特勒和贵族阶层之间关系紧张。“七月密谋”历来被认为是源于德国军官对战场失利的不满和失望,但深层原因是贵族精神与纳粹主义的对决。  希特勒任职生涯中不止一次被人谋杀,其中最有名的是“七月密谋”。1944年7月20日,德国一批军政界人士欲刺杀希特勒而发动政变,但最终功败垂成。  近日,《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一书出版,书中一名流亡到柏林的白俄女爵,以战时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场爆发在德国内部的反纳粹行
形式主义花样翻新,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形式主义花样不断翻新,小路迂回包抄,卷土重来,形成一些新的变种,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同一般的形式主义相比,“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表现出隐、急、乱等新特点。  “隐”,即隐形变异,应付上级要求。一曰化整为零。譬如开会,一网打尽的大会少了,无关群众陪会的小会多了,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譬如调
在传统观念里,“埋头苦干”一直是受人称颂的品质。经常有老一辈的人告诫后辈,想成就事业,就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然而,现实生活里从来不缺埋头苦干的人,但埋头苦干的人却很多都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多都是劳而无功,甚至跻身“穷忙族”。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埋头苦干已不再是致富的法宝。  上海东方卫视的综艺节目《笑傲江湖》的某一期来了一位在街头卖彩虹圈的选手,一个彩虹圈10块钱,他最多的一天收入4万多块,这
在中国,“事必躬亲”是个蝙蝠型词汇,它一会儿被当成褒义词使用,一会儿被当成贬义词使用,到底是“飞禽”还是“走兽”,要看你的着眼点在哪里。  比如近期的新闻报道中,作为褒义词,“事必躬亲”被用于赞扬某地一名号称第一“和事佬”的人民调解员;检查黄河防洪工作;扶贫。被用于贬义词,则包括某地总工会打破“事必躬亲”传统思维定式,巧借社会专业力量提升服务职工水平;某公司CEO事必躬亲,独断专行;还有劝告领导何
《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英]戴维·雷诺兹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
20多年前,老家的黄桥小镇上开办了一家凤灵小提琴厂。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在发展初期,工厂竟开办了很多制琴技术培训班,主要是培养更多的创业者进入小提琴制作行业,引导这些小作坊一起来做大小镇的小提琴产业。  吸引竞争对手来与自己竞争,不怕饭碗被别人抢走吗?很多人都不理解工厂做出的这个决定。直到很多年以后,在一次饭局上遇到凤灵集团董事长李书,心里的疑团才得以解开。  原来,在办厂初期,拿着自己厂里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国共产党愿广交天下朋友。”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论语》中益者三友的名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交友观。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友爱亲善、胸怀四海的交友之道,深深地感染着会场的每一个人。  21世纪国与国应如何相处?如何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为什么是中国》  金一南 著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0年6月出版  本书为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歧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