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六种身份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布莱尔2003年4月曾说:“只要伊拉克科学家和专家能与我们合作,我确信我们一定能找到它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美英政府的其他官员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在审问了伊几乎所有主要的科学家后,美英仍然一无所获。
  19.布莱尔曾经表示,会在伊拉克设立一个信托基金,通过联合国管理,让伊拉克的石油收入用在伊拉克人民身上。但是,联合国安理会虽授权英美两国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但目前仍未成立联合国管理的信托基金。
  20.“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发现”,这句话,布莱尔和布什已经多次说过,比如2003年5月30日,他们声称在伊境内发现的两辆拖车实际上是移动的生物实验室。目前可以肯定,这两辆拖车是用来生产气象气球所需氢的,而且,它们是从英国进口的。(张鑫炎)
  有句名言,“落后就要挨打”。伊拉克人民当然越来越明白,说自己的祖国有暴力威胁,这事情没那么简单。只是国外的政客集团们太复杂了,复杂到这事情要拖出个死人来。凯利殒命之后,“情报门”并未关上,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被人打开了,飞出的东西不断,让我们板着脸看。
  
  Ⅱ 商界
  
  查尔斯·蓬齐(1878~1949),人们对他的赞扬是,他就是实现美国之梦的典型人物。这位身高1.55米的金融行家开着自己的蓝色加长轿车到自己的投资总部上班。他抽烟用的烟锅上面镶嵌有钻石。他向人们保证,所有投资将在45天内得到50%的回报。有些回报的确兑现了,为最早的一批投资人兑现了。
  有一阵子,蓬齐是工人阶级的英雄,他在老百姓当中玩起了J·P·摩根式的高手金融法。1920年7月的一天,当他走到波士顿的州政府大厦时,有位崇拜者大声惊呼:“您是最伟大的意大利人!”这位个子小得像最轻量级选手的百万富翁蓬齐先生回答说:“啊,不,应该是哥伦布和马尔孔尼;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马尔孔尼发现了无线电。”“那是当然,”人群中有人这么喊道,“可是您发现了钱!”
  从1919年到1920年,蓬齐从约4万波士顿人手上共筹集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籍意大利人。以前从来没有投过资的一些穷人,把他们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投资,结果汇成了一条大河。
  蓬齐宣称,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办法,可以利用一战后欧洲混乱的经济状况而赚到大笔的钱,他可以在几个国家买到打折的国际邮政联合会的票据,然后拿回美国来全额赎回。蓬齐宣布,他有一大批代理人在欧洲走动,让他们买光所有的折扣票据,比如,在德国发售的那些价值1便士的极低额票据,拿回美国后就可兑换25美分。
  蓬齐的股票交易公司在波士顿的派依街有一个大门,兴奋的投资人排成队等候投资,队伍的长度通常是从楼梯间一直挤到街上。蓬齐的亲戚们经常用账簿登记下各种交易。他在金融上面玩出的巫术,使他成了全国闻名的焦点人物。
  蓬齐买下了100多套西服,还有配套的皮鞋。他的现金撑破了他的裤袋,他年轻的女秘书兼情人露西·麦莉也是如此。
  就在1920年夏天,一切开始倒台了。
  联邦政府宣布,在本国兑现的所有邮政票据,连蓬齐宣称的价值的极微小部分都值不到。(波士顿金融专家巴伦先生揭穿了蓬齐的投资诈骗术。蓬齐在《纽约世界报》上反驳说:“请不要认为我是在吹牛,可是,我所忘记的外汇可能比巴伦先生知道的还要多。” )
  可是,证据越来越多了,一位曾在查尔斯·蓬齐公司里做过公关人员的威廉·麦克马斯特先生告诉《波士顿环球报》说:“这个人对金融一窍不通,他连加法都算不好。”接着,麦克马斯特先生自己又说:“钱都藏在他办公室的各个角落。他坐在办公室里,脚翘到办公桌上,一边用镶嵌有钻石的烟斗抽着极名贵的雪茄,一边说着邮政票据的胡话。”
  也许,说得更有道理的地方是,麦克马斯特说,蓬齐从来都没有发放或者收到过外国的金融票据。
  8月9日,来自银行的一位专员宣布说,蓬齐的银行账户已经透支。8月11日,事情已经明朗,蓬齐曾在加拿大因为伪造罪而蹲过监狱,在亚特兰大也曾因为走私人口而坐牢。
  蓝领投资人冲往派依街,想抢救出他们的血汗钱来。星期五,也就是8月13日,蓬齐给扣押起来了。
  共有1.05万人要求收回430万美元,蓬齐宣布破产了。在他的听证会上,前述那位年轻美貌的秘书露西·麦莉被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公司的办公室里有否国际汇票?”
  “有啊,”她甜蜜蜜地回答说,“一两张样票。”蓬齐就坐在旁边,他想张开口说话,但一下子忍不住大笑起来。
  按照后来联邦政府进行的审计,约有200万美元不见了。蓬齐显然是用后来者的钱去还前面的投资者的钱,这是一种典型的……蓬齐诈骗术。他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镇联邦监狱里服刑。
  蓬齐释放出狱以后,他又试着干了几回类似的勾当,因而又蹲了更长时间的监狱。1934年被遣送回意大利之后,他想办法去骗墨索里尼,最后,他在巴西的一家慈善堂里身无分文地死去。
  总而言之,经济犯的下场都是很惨的。马克思说:有10%的利润,资本就蠢蠢欲动了;有100%的利润,资本就忘乎所以;而有300%的利润,那么上绞刑架的事都干得出来。绞刑架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没钱也难受,两难之际,只有说谎了。1988年,美国的萨恩斯特朗公司被处以逾亿美元的罚款,因为该公司黑钱数目太大,绝对拿得到人类商业史上的诈骗冠军,司法部还是觉得罚轻了。
  
  Ⅲ 学界
  
  托马斯·爱迪生(1847~1931)是位天才,一生共有1000多种专利产品,他发明了电灯、照相术,还有电影,因此,他的名字将永垂千古。可是,教科书和百科全书却从未谈及他发明电椅的事情。
  19世纪80年代,电器照明第一次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里开始,爱迪生、威斯汀豪斯(1846~1914)和其他几家公司都在为推广自己的电力产品激烈竞争。当时,爱迪生使用的是一种低能量的直流电(DC),而他的对手们却在使用高能量交流电源(AC),这种电流可以用较少的铜线而从发电机处向更远的地方传递电能。到1889年,交流电开始压倒直流电了。爱迪生自己的员工请求使用交流电,可是,爱迪生很固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发明,因此拒绝了提议,并酸溜溜地说:“告诉威斯汀豪斯,尽管去弄自己的东西去吧,他懂得那些东西。他却一点也不懂什么引擎之类的东西。”威斯汀豪斯比爱迪生年长1岁,当然非常气愤。
  当时,纽约州立法机构为了克服绞刑的弊端,特意致函爱迪生,请他帮助设计电力的死刑工具。开始,爱迪生一口回绝,并称他将会带头反对极刑。
  接着,很偶然地,什么事情提醒了爱迪生。他又提出,用1000伏量级的交流电可能完成此事。立法委员会的主席盖里视爱迪生为一位“先知”,并通过自己对下属的影响使决议偏向到爱迪生这一边。
  纽约州通过了该项法律,但没有说明到底是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也没有说明使用哪一家的设备。为了使人们对交流电的认识直接反射到电刑上面去,爱迪生不遗余力地约同哈罗德·布朗,一位自学成才又毛遂自荐的人,进行两种电流的杀狗对比实验。为此,布朗收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高级行政主管们洪水般的、劈头盖脸的尖刻批评。
  实验的过程简直令人发指,先后是一条纽芬兰杂交大狗,50多条丧家犬和走失的猫,还有两头牛,先被直流电蹂躏一番或数番,最后,为了彻底解决重量问题,布朗干脆用700伏的交流电,一下电死了一匹高头大马!
  “反残害动物协会”的人曾介入过,不准继续进行实验。布朗依旧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交流电的唯一能够使用的地方,只能是狗栏、屠宰场和州监狱。”
  威斯汀豪斯立即给《纽约时报》写反驳信。“普遍的看法是,哈罗德·布朗是接受爱迪生电灯公司的报酬,并为该公司的利益而从事这些实验工作的。”
  布朗说:“请允许我声明,本人从没有接受爱迪生或者该公司所属任何人的聘用。”
  这场因名利上的嫉妒而引发的销售之争,似可至此销声。可是,随后的一天,有个人冲进了布朗的办公室,并偷走了这位顾问的一些信件。是威斯汀豪斯公司聘用的密探么?这不失为很好的一个推测。
  
  Ⅴ 社交界
  
  在1776年末期,美国独立之后的几个月内,英国公众焦急地等待着跨过大西洋的战争消息。大不列颠有庞大的陆军和海军,可它会失去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吗?这真不太可能。同时,英国人也很关心另一场竞赛的结果:生活在英国的法国高层人士,也就是外交官雪瓦利埃·迪昂实际上是位女士,这有可能是真的吗?他一生都在化装吗?或者,她是一个男的?或者也许真实情形是他是个他/她?这个问题困扰了伦敦5年多的时间。
  尽管这事好像太离奇了,可是,就一个被以勋章的法国武官雪瓦利埃的性别进行争辩,这在当时伦敦的报纸上所占的篇幅,远远超出在美进行的殖民战争。“对迪昂先生的性别问题产生的疑惑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是非常受人关注的,现在倒是有些消退了,因为有人作出绝对的判断,说……”这是《晨报》的评论。而伦敦的赌徒们和投资者都极欢迎这种论调,因为股票投机商们都投下了极大的赌注(称作“保单”)。雪瓦利埃在1771年3月开局的时候,为3∶2的男士取胜率,然后又很快攀升至10∶1的男士取胜率,可是,到1776年时,这种可能性又倒转过来了。雪瓦利埃是7∶4的女士取胜率。
  英国人一向有一个传统,除了皇室不能赌以外,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赌一赌。在雪瓦利埃的性别问题上,他们总共“投资”了(也就是押上赌桌)28万英镑。偷偷看看这位外交官的性器,可说是价值连城的机会。
  雪瓦利埃(1728~1810)出生于法国,他研究过法律,并因与奥地利人作战勇猛,得到令人羡慕的圣路易勋章。他生得一副彼德潘式的身体,是个专家级的剑术师,尽管战友们注意到,他在女人面前可称不上什么剑术师。
  “我从来没有想到要什么妻子和情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而这一点,就让我在法国和俄国以及英国的朋友以为,我根本就是女性。”
  在20多年时间里,雪瓦利埃一直是法国皇家秘密服务处的间谍。可能是女性的消息放出来以后,谣言便开始轮流出现了。据说,他在俄国时,曾穿着女人衣服悄悄潜入俄国女皇的内寝,并一举勾引了她。
  法国人自己说,雪瓦利埃曾在凌晨2点,在皇后的卧室里被国王乔治三世吓了一跳,皇后的司仪思维敏捷,马上对愤怒的国王说,陛下,她这个情人实际上是个女子。(不知道疲倦的谣言工厂还附加说,这并非雪瓦利埃初次造访皇后,还说他其实是未来英国国王的父亲,也就是乔治四世的生父。)
  到18世纪70年代中期,雪瓦利埃孤立在英国的一个中层外交职位上,背上了一身的债务,于是业余时间开始进行体系庞大的女性文学收藏工作。“那些藏在英国图书馆或者国立博物馆里的东西,也没有这里收藏之丰。”(传记作者加里·凯特)他是个非常严肃和自我矛盾的人,他对性别问题极有兴趣。这个自称的终生童男子,并不喜欢成为玩笑的中心。
  法国国王厌倦了性别争议,召他回国,却被雪瓦利埃拒绝。雪瓦利埃要求10年时间的报酬,并以手中的机密文件相要挟。路易十六派受人欢迎的作家博马舍(著《费加罗的婚礼》)秘密前往,去帮助雪瓦利埃解决其性别问题,并拿回文件,以免让人难堪。
  博马舍(1743~1799)也是个风流角色,并有很邪恶的幽默感,他在1775年与雪瓦利埃达成一项交易。为了交换机密文件,法国王要拿出一大笔钱,并且,按照雪瓦利埃的要求,向全世界发一份声明,说雪瓦利埃的确为一个女人。另外,法国政府将向雪瓦利埃一家支付全部的服装费用,因为他同意终生作为一名妇女活下去。
  “在一个人的下半辈子成为一名女士的概念,在当时还没有历史上的先例,”传记作者凯特补充说。
  该协议第4款声明:“我(博马舍)以皇帝阁下的名义要求,到今天为止一直披挂在这位以雪瓦利埃名义化装起来的女士(即处女)身上的伪装身份,着即全部抛弃……我绝对要求,(为解决)有关其性别问题的不确定性,在她重新穿上妇女的服装之前,应该就雪瓦利埃的真正性别进行公开和明白的声明,因为到今天为止,该性别问题,已然成为一些不体面的赌博行为和淫秽玩笑的长期嘲讽对象……”
  最后1分钟的小节问题暴露出来了:她能否戴圣路易的十字勋章?(可以,但不能在巴黎戴。)她能否带枪?(不行。)
  雪瓦利埃和博马舍签署了文件,现在,因为掌握了有关雪瓦利埃女性身份不可避免的声明,博马舍就开始将数万英镑的赌注下在雪瓦利埃的性别赌局上。为了避免被人猜到,这位剧作家传出了一些谣言,说雪瓦利埃想和他结婚,甚至还写了一些歌来讲这事。
  雪瓦利埃是个涉世颇深的人,他阅读广泛,笃信基督教,他非常生气,向英国报界投递了大量信件,说他/她永远不会暴露自己的性别。雪瓦利埃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交易巷的贪婪的赌博者要他脱光衣服证明性别的要求,宁可不要3万英镑也不肯脱光衣服。雪瓦利埃还接受了名叫查尔斯·莫兰德的赌徒发出的挑战,要与他进行决斗。1776年8月的《威斯敏斯特日报》报道说:“莫兰德先生非常礼貌地讲,除了在床上,在别的任何地方,他都不可能与雪瓦利埃见面。”又成了笑柄。
  因为长时间悬而未决,很多赌徒都失去了耐心。终于有第一个人对赌局的主持者雅克提出了起诉。此间,一位名叫拉古斯的医生信誓旦旦地作证说,他曾秘密地为雪瓦利埃看过病,是妇科病!
  最后由曼斯费尔德法官作出裁决,原告获胜,并勒令雅克付700英镑,这就引发了一场风潮,使那些赌女性的赌徒们都来收取自己的进账。雪瓦利埃建议,谁也不要支付任何一笔钱,并重复声明,他/她永远不会公布自己的性别。“我企求上苍,希望得到该得的安慰。”
  从1777年,直到去世,雪瓦利埃一直穿女人的衣服,有人说“她”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妇女。1792年,伦敦的文豪们召开盛大宴会,一方面庆祝美国英雄托马斯·潘恩(政治启蒙书《常识》作者),同时也庆祝雪瓦利埃。英国语言学家约翰·霍恩·托克说:“我现在处于人类所能到达的最出类拔萃的位置——在我左边,坐着一位绅士,出身低微,却是我知道的最伟大的政治作家;在我右边,坐着一位女士,她在军队里有高阶职位,在小型剑术里无人与之匹敌。在过去的50多年的时间里,所有的欧洲都认为,以她的服饰和性格来说,都是一位绅士。”为此发言,不知潘恩和雪瓦利埃拥抱过没有?潘恩吻没吻雪瓦利埃的手?
  至于谜底,洗礼时的记录表明,他出生的时候是个男子,而葬礼的参加者又确证说,他死的时候也是个男子……穿着女人的衣服。
  只要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很多人都出了钱打赌某政府外交官的性别,各大网站、论坛、纸媒又不断放内部消息出来,而且每天的焦点访谈也顺便提醒一下,会是什么情景。
  
  Ⅵ 江湖
  
  牟其中,1941年6月出生,四川万县人。据悉,牟其中1974年曾被判刑,后入狱4年。1979年平反后辞职经商。1989年,牟用国内大量轻工产品,从苏联换回4架图-154民航机。这笔数额巨大、极其成功、颇具创新精神的跨国生意,使他一夜之间遐迩名闻。人们后来称其为“民间领袖”,固然是一种讽刺,同时也暗指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牟确实通过大讲神话,蛊惑人心,一度在国内声望甚高。他不单单是商人,也是社会活动家。
  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清楚:牟其中到底拥有多少资产。1993年,南德制作的宣传手册上有“财务报告”一栏,正式公布的数据是:总资产8.6亿元(人民币,下同),净资产4.8亿元,固定资产2.9亿元。1994年,牟其中拥有的“个人财富”贬值为3亿元。提供这一数据的是1995年2月的《福布斯》杂志,该杂志将牟列入1994年全球富豪龙虎榜,位居中国大陆富豪第4位。中国《财富》杂志则否定了这一数据和“第4位”的说法,指出:南德集团“1994年总资产19.9亿元,净资产9.4亿元,利润2.5亿元。”并“估计其(指牟其中)财富超过20亿元”。1996年3月,牟其中在边防检查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护照被扣未能跨出国门。回到公司,牟立即上书中央高层领导,陈述自己的资产状况:“拥有主要资产7.5亿元(在这里,牟其中回避了‘总资产’和‘净资产’这两个经济学上的专门术语,改而用‘主要资产’来证明自己富有),负债合计1.12亿元人民币及230万美元(未计算利息)。”1996年6月,《福布斯》杂志公布该刊评选的全球376位财富超过1亿美元的华人富豪榜,牟其中排名第374位,个人财富为1亿美元。牟其中看到这个排名表后在公司内部说:“这个排名很准,我们的资产就是8个亿左右”。转眼到了1997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提出“资产问题”。面对数十名新闻记者和电视台的摄像机,牟信誓旦旦地说:“南德总资产20亿元,负债4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3.3亿元)。记者追问:能否大致说说20亿元资产包括哪些动产、不动产。牟回答:“这个数字可能太冗长。满洲里一个工程(资产)就可能超过20亿元。”记者再追问:一个工程就超过20亿元,那么您的总资产可能远远不止20亿元?牟回答:“所以我不愿意说总资产这个数字。满洲里工程为什么超过20亿元呢?因为在满洲里,我们有15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5平方公里在俄罗斯。”
  
  神话之一:皮革换飞机。1989年,牟其中用国内大量轻工产品,从苏联换回4架图-154民航机。结果:这笔颇具新精神的跨国生意,使他一夜之间遐迩闻名。
  神话之二:放俄罗斯卫星。1997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牟说:“我们和美国休斯、马相、劳拉公司打得火热,已在俄罗斯发射了两颗卫星。”结果:南德自己出版的小报后来作了如下说明:“为了退还无锡公司的股权,南德忍痛将已经出租、按合同总租金收入为4440万美元的卫星股权,以1450万美元的价格,变现出让,承担了极大损失。”由此可知:仅俄罗斯卫星转发器的一买一卖一倒手,牟其中即亏损大约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亿元。
  神话之三:制造10亿~100亿之间的芯片。牟其中1997年9月说:“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我们正在做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项目。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能生产电脑芯片,日本也不行。我们的计划是,在6~8个月内,生产出运算速度在10亿~100亿次之间的芯片。”而参与我国“银河”大型计算机研制的工程师则称,目前尚未听说有哪家公司能达到这一速度。
  神话之四:“把满洲里造成北方深圳”。牟其中1997年9月说:“在满洲里,我们有15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5平方公里在俄罗斯。”结果:据调查,牟其中曾宣布“独家独资”开发满洲里,投资100亿元,但南德公司在满洲里实际投入远远不足1亿元。
  神话之五:制造“牟氏火锅”。1993年6月,牟其中在重庆举行隆重新闻发布会称:他与重庆大学合作,改造重庆山城火锅。5年内做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人民币。结果:因没有后续资金,牟其中的“麻辣烫火锅快餐公司”早已熄火收摊。
  神话之六:投资陕北50亿元。1994年,牟其中考察陕北时激动地表示:准备在陕北投资50亿元。结果:牟其中后来对陕北官员说,他手中暂时没钱,但陕北可以把国家下拨的扶贫贷款转划到南德账上,然后由南德去“运作”,保证能“搞到更多资金”。
  现在神话大师牟先生正在国内的狱中。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强大的征服欲,正面叫做成就感,负面就叫虚荣心。像牟其中这种有事业无实业,徒求视野最终失业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很多的。只不过讲这个人物比较熟悉,时间近,很多国内读者耳熟能详。把他看作民间的负面代表,而非商业,是因为他一度作为白手起家的平民英雄出现,其社会影响要大于商业意义。像牟先生,在国外有一大批志同道合者,不过都不及他长命。
  ①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被我们忽略的真实故事》,作者:[美]理查德·扎克斯,译者:李斯。海南出版社。
  理查德·扎克斯,又一个自学成才者。学过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希伯来语,并获得密西根大学授予的菲利浦古希腊语奖。你可以说他博古通今,也可以说他不学无术。《纽约时报》评论说,“扎克斯在粗俗和反常方面有所专长。”
  ② 《谎言的魔力——改变了历史进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阴谋、诡计、骗局和陷阱》,作者:谭克良。时事出版社。
  原书结尾:
  “我希望拥有坚强和美德,以保持我那诚实的品格,这种品格我认为是最令人羡慕的头衔。
   ——乔治·华盛顿
其他文献
一       无论在黑非洲长期工作,还是到黑非洲临时访问,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文景观就是那里的女子发型。世界其他几个大洲,在这方面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能够与其媲美。黑非洲这道独特的景观, 曾引起不少外界人士的惊叹。究竟有多少种,谁也说不清。有人说,仅刚果的女子而言,发型就有上百种。就此,我询问过刚果的朋友和在刚果工作过的同胞。他们虽然都说不出那里发型的确切数目,但谁也无法否定“上百种”之说。这是因为
期刊
近期, 美国《商业周刊》排出2003年度50位全球最,慷慨的慈善家,其中微软创始人和董事长比尔 盖茨及其夫人美林达名列榜首,在1Q99年至2003年期间,他们已捐献和计划捐献的慈善款总额高达229 06亿美元。他们的捐款占他们家产的54%《商业周刊》评论盖茨是“新兴超级慈善家中的王者”。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穆尔及其夫人贝蒂捐献了70.1亿美元,排行第二。投资家乔治·索罗斯排行第三,捐款2
期刊
初来乍到      罗伯特太太(Nrs.Robert)的家在史特灵(5TRLING ILLIN01S),是一栋美国老式房子。三层楼,样式古朴,屋内陈设也简朴。她丈夫罗伯特,现已退休,身板子硬朗,言语不多,沉着稳重。夫妇俩感情朴素,待人有礼。他们是来自爱尔兰的第三代移民,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所以夫妇俩共育有4个子女,两男两女。大儿子在军牛服役,两个女儿都已远嫁,留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但与美国许多家
期刊
1.ABCD  6.B 2.ABCD  7.A 3. AB  8.C 4.AC   9.B 5. 8   10.A 2003年第12期“看世界·蓝月亮”    (五)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刘本禄 新 疆 乌鲁木齐 郭玉兰 广 东·番禺 二等奖: 伍文华 湖 南·长沙 谢君明 江 苏·南京 罗敬松 河 南·洛阳 刘新华 江 西·赣州 江 月
期刊
面对留学国外期间必须支付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许多自费留学生及其家长自然会想到能否获得奖学金的问题。  法国向外国学生颁发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外交部奖学金和法国使馆奖学金等等。不久前,《n+i》学院网(不是网站名称,而是由法国教育协作署管理,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支持的一个国家项目)就为中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提供为期两年,总额100万欧元的奖学金(1欧元相当于10.6元人民币)。获得该项奖学金的中国学生
期刊
大陆人对泰国的印象,接近妖气弥漫的风月大馆,现在忽然介绍一位在曼谷的纯情女子,真是奇了。其实一稿中作者也写到泰国的淫乱局面,但这里你是看不到的,马修的视界比那要高,比天要低,最后我们飞抵一个双子广场,名叫自律的自由。    一    在走向曼谷机场的入境处时,我们的队列中忽然冒出了一位女孩,她的模样像极了泰国人:瘦削,眼睛深凹,脸部线条棱角分明,而且皮肤黝黑。我悄悄向同行打探,有知情人告诉我,她是
期刊
良性的阅读可以疗疾健身,益智养生。用进废退,脑子经常不使用,就可能萎缩,大脑的功能也会相应降低。适当的良性阅读就可以有效遏制并扭转这种态势。阅读就好比服用了专供大脑的维生素,能够激发大脑活力,平衡人体阴阳。清代著名文人李渔在养生方面颇有一套,他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子生无他癖,惟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去除”。不仅如此,知识的不断增加与积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精神老化。在阅读的过程
期刊
丰田汽车,在欧美市场捷报频传的日本汽车“一哥”,在过去20余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演绎了由辉煌走向衰弱的一幕。面对在中国落后的局面,近年来丰田精心策划,谨慎布局,并以令人咋舌的扩张速度重新出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丰田开始动真格的了。    丰田:能动谁的奶酪?    丰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态度,明显有个“前倨后恭”的转变。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中国市场巨大利益的诱惑,迫使丰田的中国战略来了个18
期刊
自从3月初民主党内部正式选出克里作为党内总统候选人后,民主党阵营铆足劲跟布什所在的共和党阵营展开了大选之战。  都说美国选总统也是选夫人。那么,克里的夫人特里萨·亨茨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作为美国调味品大王亨氏集团董事长亨茨的遗孀,今年65岁的她经历过超乎别人想象的人生苦难,也拥有令人觊觎的巨大财富。  有人说她既是克里的秘密武器,也是克里的阿基里斯之踵。因为特里萨总是想到什么讲什么。她的巨额财富
期刊
美国人何以慈善    “在美国,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聚敛财富。你可以拥有极多的财产。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你这样做。而且你必须这样做,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这是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理查德·兰伯特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曾经放出的高论。  的确,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正因为如此,《商业周刊》每年公布的慈善家排行榜比《福布斯》的每年公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