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审美”的:“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和美感能力的教育。它具有生动、形象、多样等特点,易于青少年接受,他们不断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就能陶冶道德情操、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创新思维。
审美教育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造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联觉、移情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审美是一项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人)通过联觉、移情而产生审美愉悦,即美的享受。“联觉”指人类由于各种感官通过神经系统相互紧密地联系着,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现象。比如,看见红色就会联想到太阳、血、战争;看到蓝色会联想到大海、天空、和平。而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联觉作用,审美对象在人们看来,有时有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再对审美对象的联觉活动中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又因此产生了与之相类似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这种现象就是“移情”现象。如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作者以花鸟为审美对象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鸟的身上的“移情”现象的反映。
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有极为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如伟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梦幻中的仙境,塑造了一个不事权贵,飘逸、豪放的人物形象,意境美、形象美、语言也美,如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在赏评这首诗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他们不仅会在头脑中由形象思维创造出美的仙境及在仙境中的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而且能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如今的社会状况,进行古今对比,还可联想到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等。
二、进行审美教育还需要解放学生的思维
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使形象性、愉快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如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的欣赏;自然风光、建筑艺术的观赏,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于娱乐之中,于美的享受中。审美主体在得到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启迪,精神上产生升华。因此,审美过程是思想上解放的过程,它使学生从繁重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
在审美过程中的思维是奔放的、无拘无束的、轻松的。这时接受知识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用多媒体把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幅图面展示给学生,并播放轻松音乐《春之声》,学生欣赏着秀丽的春色和优美的乐曲,如身临其境,领略到了春光的美好,心中不禁涌起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接受了知识。
为何审美教育能产生如此大的魔力呢?因为,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在主体由有意注意转入无意注意。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的集中思想听课,易产生疲劳,如果把教学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变为无意注意,减少心理压力,增强学习效果。如前面所说教《春》一文,学生看着多媒体,听着音乐,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所学内容,而且印象深,同时,在接受这些知识时,还能进行知识联想、想像。
总之,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指导他们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审美教育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造力。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联觉、移情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审美是一项复杂的心理、生理活动,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人)通过联觉、移情而产生审美愉悦,即美的享受。“联觉”指人类由于各种感官通过神经系统相互紧密地联系着,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现象。比如,看见红色就会联想到太阳、血、战争;看到蓝色会联想到大海、天空、和平。而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联觉作用,审美对象在人们看来,有时有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再对审美对象的联觉活动中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又因此产生了与之相类似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这种现象就是“移情”现象。如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作者以花鸟为审美对象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鸟的身上的“移情”现象的反映。
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有极为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如伟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梦幻中的仙境,塑造了一个不事权贵,飘逸、豪放的人物形象,意境美、形象美、语言也美,如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学生在赏评这首诗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他们不仅会在头脑中由形象思维创造出美的仙境及在仙境中的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而且能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如今的社会状况,进行古今对比,还可联想到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等。
二、进行审美教育还需要解放学生的思维
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使形象性、愉快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如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的欣赏;自然风光、建筑艺术的观赏,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于娱乐之中,于美的享受中。审美主体在得到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启迪,精神上产生升华。因此,审美过程是思想上解放的过程,它使学生从繁重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
在审美过程中的思维是奔放的、无拘无束的、轻松的。这时接受知识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用多媒体把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幅图面展示给学生,并播放轻松音乐《春之声》,学生欣赏着秀丽的春色和优美的乐曲,如身临其境,领略到了春光的美好,心中不禁涌起对春的热爱、赞美之情,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接受了知识。
为何审美教育能产生如此大的魔力呢?因为,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在主体由有意注意转入无意注意。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的集中思想听课,易产生疲劳,如果把教学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变为无意注意,减少心理压力,增强学习效果。如前面所说教《春》一文,学生看着多媒体,听着音乐,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所学内容,而且印象深,同时,在接受这些知识时,还能进行知识联想、想像。
总之,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是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材料,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指导他们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