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图从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一系列作品中揭示作家的思想发展历程,揭示其孜孜不倦为被机械“异化”了的人类寻找心灵解脱之路的历程。首先,本文阐述其作品中“人的双重性”的观点,也即在人的个体中始终有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在斗争着;其次,本文论述了劳伦斯关于“人类关系双重性”的哲学,当人本身内部的两种力量无法调和,人类关系无法给世界带来拯救时,劳伦斯就找到了“黑暗之神”,并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关键词:人类关系 个人双重性 微妙的平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化碾碎了温情脉脉的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痛苦地说,“铁与煤的世界,铁的残忍,煤的乌烟和无穷无尽的贪婪,驱使这世上的一切。”“所有人都在那边,迷醉着那些‘东西’,胜利着,或惨败于那机械化的贪婪或贪婪的机械主义铁蹄之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打上金钱的烙印,人们忘掉自己的自然本性,被金钱和权力欲所异化。而劳伦斯要拯救人类使其免于文明对他们的毁灭,使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苦难的芸芸众生的肉体和心灵都得到再生。于是,他以一个说教者的虔诚,不仅为他个人的复活呐喊,也为全人类的复活呐喊,“他以自己对同胞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力图用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摆脱陈腐的过去。”他认为,新的重建,就在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是摧毁我们与宇宙之间虚假的,无机的联系,特别是基于金钱的联系;恢复活的有机的联系,与宇宙、与太阳和大地,与人类、民族和家庭的联系”,而人与人之间这种新的、和谐的关系也是作家毕生所追求的。下面我们看一下作家是如何用其毕生的精力来探索人与人之间和谐完美的关系的,如何寻求自己心目中的那尊象征着人类完全能够凭其力量而获得新生的黑暗之神的。
一 劳伦斯的“个人双重性”
正如歌德、艾略特、V·伍尔夫一样,劳伦斯认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自身也存在着双重性,有两种力量存在一个个体中,一为光明,另一个为黑暗,一为现代文明为代表的理性力量,另一为人的本能、“热血意识”所代表的野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应相互交融便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与V·伍尔夫对这种力量是否能相互交融所持的怀疑态度相反,劳伦斯开始时很乐观。他认为一个人若能使自身内部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相互调和时,他便是幸福的,满足的。但如何使两者都得以调和呢?真得那么容易调和吗?
起初,这两种力量是难以平衡的,总有一个力量是胜出的,如果男性特质想要行动、改变,那么女性特质将会退缩。这种一个向心力、一个离心力似乎是不可能平衡的,所以人总是处在失衡状态的。劳伦斯的著作中,我们总会看到这两种矛盾力量在不停地做着斗争:《儿子与情人》中一种黑暗而感性的力量对抗着另一种清教徒的精神力量。其中的母亲与父亲都是人物内心两种力量失衡的表现,不同的是,母亲是白色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失衡,父亲则是黑暗的野性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失衡,而这种失衡给人物带来的只能是毁灭性的悲剧。渐渐地,劳伦斯意识到两性关系也不能使个体的两种力量得以平衡,两性即便融合时,个体内的两种关系仍是分裂的。
在小说《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力量有相互调和的时刻,但最终总会有一种力量会胜出,会打破这样的均衡。但平衡总是要寻求的,劳伦斯想到了宗教。他说,“宗教重构了,代表了个人或整个人类所缺乏的,所渴望的一切。”例如《虹》中的希尔,当他去Lincoln大教堂时,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当他感觉到他与上帝同在时,自己个体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深度。《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厄秀拉看到美丽的彩虹时,也感觉自己经历的绝对的真谛;但劳伦斯迅即发现,这种平衡只是短暂的,这种使个体内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达到永久的统一也只是一种宗教的理想而已。而且在劳伦斯后来的作品中,这种不平衡关系更趋强烈。例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一种黑暗、消极的力量始终处于上风,而这又给人类带来了灭亡。作者甚至直白地写到:“让人类快灭亡吧,越快越好。”这种观点的产生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无不一致。当时一战爆发,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作家的理想,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变得血腥起来。温情脉脉、和谐的两性关系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肉欲的满足或无休止的两性对立,没有了彩虹,没有了调和,没有了不死的火凤凰。《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伯金说到,“想摧毁一切的欲望代替了一切。”
二 劳伦斯的“人类关系双重性哲学”
在看到个体内的两种力量不能调和时,劳伦斯也在探索着两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的一切关系均基于“男女之间的关系”。也只有两性关系和谐了,全人类才能得以新生。而正因男性、女性分别代表了阳、阴两极的力量,所以在劳伦斯看来,人类关系与人类个体一样也是具有双重性的。在《托马斯哈代研究》中,劳伦斯这样解释他的“双重性哲学”:“总的来说,男人、女人体现了爱与法则。他们是互补的两个部分。”在他看来,“我们所要的是两者(男人和女人)的完美结合,而这是圣灵的法则,是完美的婚姻的法则。”
“爱”体现了一种活跃性与主动性,而“法则”则体现了一种稳定性与被动性。只有这二者完美结合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一个身体上有四只脚”。劳伦斯在其《王冠》中概括这种“男人与女人永恒的、完美的统一”为“神性”。在这里,男女关系是基于一种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两极平衡。在性爱上,两性必须达到最亲密的统一,但男人与女人又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各人必须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劳伦斯将男人与女人比作双生的河,这两条河既要平行向前流淌,又要在适当的时候汇合在一起。但在适当时候分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要经过许多波折和心灵的痛苦斗争。例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伯金与厄秀拉,初见厄秀拉时,伯金惊喜地从她身上发现了一种内在的自然美。但与追求超尘脱俗恋爱方式的伯金不同,起初厄秀拉比较注重物质和肉体上的生活,并有一种潜在的占有欲。她不仅想在肉体上占有伯金,而且反对在精神上与赫米恩有任何联系。显然这种爱情上的占有欲与伯金所推崇的独立、平衡的关系是相悖的。因此,伯金尽力向厄秀拉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绝对均衡。”经过一段时间心灵上的冲突,他们逐渐克服了各自的弱点,相互承认并接受了对方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种理想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劳伦斯认为只有通过斗争,两性之间不停在相互统一中又寻求相互独立的斗争中,完美的关系才能得以体现和获得,男女关系的这种双重性,在劳伦斯看来就像“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季,战争与和平,饱足与饥饿。这些都是一个统一机制的两个方面,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不可能存在。也恰恰是它们之间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保持这个机制微妙的平衡。”
为了更好地描述这种相互制约平衡的两性关系,劳伦斯描绘了火凤凰在火中得以永生的景象:“火凤凰在成熟时在烈火中得以永生,如果它不经历烈火,它也不存在”。烈火在这儿象征着两性和谐的统一,而火凤凰则象征着两种力量统一的最高典范。
三 黑暗之神
在两性关系上探讨的这个阶段的失败,使劳伦斯尝试建立一种婚姻外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男人与男人之间应建立一种“不朽的友谊”关系。这一点在作家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阿伦的杖杆》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在这里,劳伦斯关于男子经过斗争建立亲密关系的理论与他那领袖原则联系起来,以致后来产生劳伦斯“鼓吹法西斯主义”之嫌。但是随着阿伦逃出“死胡同”,越来越屈服于他认为头脑非凡、天生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物竖立时,劳伦斯都怀疑起自己的观点了。这样,劳伦斯尝试通过建立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平衡的目的也失败了。这时劳伦斯已厌倦了社会,厌倦了社会变革,厌倦了人类。所以在《袋鼠》中,索默斯从城里回来了,并决定与社会隔离,去寻找黑暗之神,寻找一直居住的外层空间的黑暗之神,因为劳伦斯相信这世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是上帝,因为他能把人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完善;而对于人来说,唯一值得等待的是找到自己的孤独,在孤独中、黑暗中发现上帝,黑暗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上帝。
但黑暗之神在哪儿呢?劳伦斯将手指向了澳大利亚丛林,在那里,《袋鼠》中的索默斯感到那儿有一个“巨大的、警觉的”东西藏着。这种感觉也是《丛林男孩》中的杰克感觉到的,对他来说,丛林是活生生的,是神秘的。黑暗之神是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的象征,是不为人所知的,但却是存在的;一个令人害怕的神、但却是一个伟大的神。它有着巨大的力量,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他是“黑暗的”,但又是饱含深情的,虔诚的。在所有的这些描述当中,劳伦斯最后说,“这黑暗之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他就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劳伦斯最终迂回地描述了“法则”与“爱”在有“圣灵”出现时完美、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先前都以“王冠”、“虹”、“不死鸟”、“大和平”为象征。这黑暗之神最终的觅得,使劳伦斯自己倍觉活力非凡。《袋鼠》里的索默斯最终回到丛林里与他心中之神重新在一起,与那“强烈的、自由的生命力重新组合在一起”。
索默斯在丛林中意识到自己个人独处时那种“神圣的孤独感”使他的心灵不仅得到“法则”与“爱”融合的那种慰籍,他的肉体、他的内在的自我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所有这些心灵与肉体的超脱,都是他在空洞的悉尼所找不到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圣莫尔》中的楼在新墨西哥的大山中所找到的一种神圣的平衡,一种超脱的宁静。
四 为什么是黑暗之神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给人带来安宁与平和的神是“黑暗”的呢?索默斯在看到丛林的一瞬间意识到“我所一直等待的就是那种孤独感,是那黑暗之神。我想,神是黑暗的,是因为他从不让人意识到,从不让人察觉到。他深藏于我们内心最底处”。“你一旦独处,你一旦孤独了,你心中的神便降临了”,“神是你的一部分”。
那么又为什么无论是《袋鼠》中的索默斯,还是《丛林男孩》里的杰克都在丛林里发现了这黑暗之神呢?是因为在这儿才能找到一些安宁,才能寻找到孤独吗?还是因为“神”他自己也在到处闲荡呢?
显然这里的神是有象征意义的。劳伦斯在他的散文《本杰明·福兰克林》中描述“人的灵魂”是“黑暗的广袤的森林,里面居住着无数野性的生命”。这样,劳伦斯就清晰地指出索默斯去丛林,去寻找独处。而这就象征着一个人他真正自我的回归,一个纯净的自我、一个平衡的自我、一个在神的指引下能平衡自身内部两种力量的自我。
在《羽蛇》中,劳伦斯描绘了墨西哥空中的“晨星”而这实质就是“虹”,“王冠”是“圣灵”是“黑暗之神”。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劳伦斯将他心中的神的名称做如此之多的更换呢?劳伦斯自己说过,“神按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类,但神与人类一起变老,一起死去,所以神必须重新诞生”。于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神被不同的人重塑着,神于是存在于每个人,每个男人与女人的心中。
五 结语
劳伦斯一生游历于各大洲之间,像一个虔诚的进香客一样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神,寻找着一种灵魂的拯救,以达到拯救整个被机器文明所异化的世界、人性的目的。实际上,他是对于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核心,做了大胆的探索,他所激励的也正是人内心黑暗的、神秘的大陆。
参考文献:
[1] [英] 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外文出版社,1993年。
[2] [英] D·H·劳伦斯,李蓉译:《儿子与情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20世纪文学批评》,盖尔研究公司,1979年。
[4] 《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作者简介:
谭利思,女,1974—,江苏宿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齐立梅,女,1970—,山西长治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人类关系 个人双重性 微妙的平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化碾碎了温情脉脉的中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痛苦地说,“铁与煤的世界,铁的残忍,煤的乌烟和无穷无尽的贪婪,驱使这世上的一切。”“所有人都在那边,迷醉着那些‘东西’,胜利着,或惨败于那机械化的贪婪或贪婪的机械主义铁蹄之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打上金钱的烙印,人们忘掉自己的自然本性,被金钱和权力欲所异化。而劳伦斯要拯救人类使其免于文明对他们的毁灭,使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苦难的芸芸众生的肉体和心灵都得到再生。于是,他以一个说教者的虔诚,不仅为他个人的复活呐喊,也为全人类的复活呐喊,“他以自己对同胞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力图用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摆脱陈腐的过去。”他认为,新的重建,就在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就是摧毁我们与宇宙之间虚假的,无机的联系,特别是基于金钱的联系;恢复活的有机的联系,与宇宙、与太阳和大地,与人类、民族和家庭的联系”,而人与人之间这种新的、和谐的关系也是作家毕生所追求的。下面我们看一下作家是如何用其毕生的精力来探索人与人之间和谐完美的关系的,如何寻求自己心目中的那尊象征着人类完全能够凭其力量而获得新生的黑暗之神的。
一 劳伦斯的“个人双重性”
正如歌德、艾略特、V·伍尔夫一样,劳伦斯认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自身也存在着双重性,有两种力量存在一个个体中,一为光明,另一个为黑暗,一为现代文明为代表的理性力量,另一为人的本能、“热血意识”所代表的野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应相互交融便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与V·伍尔夫对这种力量是否能相互交融所持的怀疑态度相反,劳伦斯开始时很乐观。他认为一个人若能使自身内部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相互调和时,他便是幸福的,满足的。但如何使两者都得以调和呢?真得那么容易调和吗?
起初,这两种力量是难以平衡的,总有一个力量是胜出的,如果男性特质想要行动、改变,那么女性特质将会退缩。这种一个向心力、一个离心力似乎是不可能平衡的,所以人总是处在失衡状态的。劳伦斯的著作中,我们总会看到这两种矛盾力量在不停地做着斗争:《儿子与情人》中一种黑暗而感性的力量对抗着另一种清教徒的精神力量。其中的母亲与父亲都是人物内心两种力量失衡的表现,不同的是,母亲是白色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失衡,父亲则是黑暗的野性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失衡,而这种失衡给人物带来的只能是毁灭性的悲剧。渐渐地,劳伦斯意识到两性关系也不能使个体的两种力量得以平衡,两性即便融合时,个体内的两种关系仍是分裂的。
在小说《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力量有相互调和的时刻,但最终总会有一种力量会胜出,会打破这样的均衡。但平衡总是要寻求的,劳伦斯想到了宗教。他说,“宗教重构了,代表了个人或整个人类所缺乏的,所渴望的一切。”例如《虹》中的希尔,当他去Lincoln大教堂时,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当他感觉到他与上帝同在时,自己个体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深度。《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厄秀拉看到美丽的彩虹时,也感觉自己经历的绝对的真谛;但劳伦斯迅即发现,这种平衡只是短暂的,这种使个体内两种不可调和的力量达到永久的统一也只是一种宗教的理想而已。而且在劳伦斯后来的作品中,这种不平衡关系更趋强烈。例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一种黑暗、消极的力量始终处于上风,而这又给人类带来了灭亡。作者甚至直白地写到:“让人类快灭亡吧,越快越好。”这种观点的产生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无不一致。当时一战爆发,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作家的理想,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变得血腥起来。温情脉脉、和谐的两性关系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肉欲的满足或无休止的两性对立,没有了彩虹,没有了调和,没有了不死的火凤凰。《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伯金说到,“想摧毁一切的欲望代替了一切。”
二 劳伦斯的“人类关系双重性哲学”
在看到个体内的两种力量不能调和时,劳伦斯也在探索着两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的一切关系均基于“男女之间的关系”。也只有两性关系和谐了,全人类才能得以新生。而正因男性、女性分别代表了阳、阴两极的力量,所以在劳伦斯看来,人类关系与人类个体一样也是具有双重性的。在《托马斯哈代研究》中,劳伦斯这样解释他的“双重性哲学”:“总的来说,男人、女人体现了爱与法则。他们是互补的两个部分。”在他看来,“我们所要的是两者(男人和女人)的完美结合,而这是圣灵的法则,是完美的婚姻的法则。”
“爱”体现了一种活跃性与主动性,而“法则”则体现了一种稳定性与被动性。只有这二者完美结合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一个身体上有四只脚”。劳伦斯在其《王冠》中概括这种“男人与女人永恒的、完美的统一”为“神性”。在这里,男女关系是基于一种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两极平衡。在性爱上,两性必须达到最亲密的统一,但男人与女人又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各人必须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劳伦斯将男人与女人比作双生的河,这两条河既要平行向前流淌,又要在适当的时候汇合在一起。但在适当时候分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要经过许多波折和心灵的痛苦斗争。例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伯金与厄秀拉,初见厄秀拉时,伯金惊喜地从她身上发现了一种内在的自然美。但与追求超尘脱俗恋爱方式的伯金不同,起初厄秀拉比较注重物质和肉体上的生活,并有一种潜在的占有欲。她不仅想在肉体上占有伯金,而且反对在精神上与赫米恩有任何联系。显然这种爱情上的占有欲与伯金所推崇的独立、平衡的关系是相悖的。因此,伯金尽力向厄秀拉表明自己的观点:“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绝对均衡。”经过一段时间心灵上的冲突,他们逐渐克服了各自的弱点,相互承认并接受了对方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保持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一种理想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劳伦斯认为只有通过斗争,两性之间不停在相互统一中又寻求相互独立的斗争中,完美的关系才能得以体现和获得,男女关系的这种双重性,在劳伦斯看来就像“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季,战争与和平,饱足与饥饿。这些都是一个统一机制的两个方面,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都不可能存在。也恰恰是它们之间一种对立的紧张关系,保持这个机制微妙的平衡。”
为了更好地描述这种相互制约平衡的两性关系,劳伦斯描绘了火凤凰在火中得以永生的景象:“火凤凰在成熟时在烈火中得以永生,如果它不经历烈火,它也不存在”。烈火在这儿象征着两性和谐的统一,而火凤凰则象征着两种力量统一的最高典范。
三 黑暗之神
在两性关系上探讨的这个阶段的失败,使劳伦斯尝试建立一种婚姻外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男人与男人之间应建立一种“不朽的友谊”关系。这一点在作家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阿伦的杖杆》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在这里,劳伦斯关于男子经过斗争建立亲密关系的理论与他那领袖原则联系起来,以致后来产生劳伦斯“鼓吹法西斯主义”之嫌。但是随着阿伦逃出“死胡同”,越来越屈服于他认为头脑非凡、天生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物竖立时,劳伦斯都怀疑起自己的观点了。这样,劳伦斯尝试通过建立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平衡的目的也失败了。这时劳伦斯已厌倦了社会,厌倦了社会变革,厌倦了人类。所以在《袋鼠》中,索默斯从城里回来了,并决定与社会隔离,去寻找黑暗之神,寻找一直居住的外层空间的黑暗之神,因为劳伦斯相信这世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是上帝,因为他能把人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完善;而对于人来说,唯一值得等待的是找到自己的孤独,在孤独中、黑暗中发现上帝,黑暗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上帝。
但黑暗之神在哪儿呢?劳伦斯将手指向了澳大利亚丛林,在那里,《袋鼠》中的索默斯感到那儿有一个“巨大的、警觉的”东西藏着。这种感觉也是《丛林男孩》中的杰克感觉到的,对他来说,丛林是活生生的,是神秘的。黑暗之神是巨大而神秘的生命力的象征,是不为人所知的,但却是存在的;一个令人害怕的神、但却是一个伟大的神。它有着巨大的力量,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他是“黑暗的”,但又是饱含深情的,虔诚的。在所有的这些描述当中,劳伦斯最后说,“这黑暗之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他就是我们自己”。换句话说,劳伦斯最终迂回地描述了“法则”与“爱”在有“圣灵”出现时完美、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先前都以“王冠”、“虹”、“不死鸟”、“大和平”为象征。这黑暗之神最终的觅得,使劳伦斯自己倍觉活力非凡。《袋鼠》里的索默斯最终回到丛林里与他心中之神重新在一起,与那“强烈的、自由的生命力重新组合在一起”。
索默斯在丛林中意识到自己个人独处时那种“神圣的孤独感”使他的心灵不仅得到“法则”与“爱”融合的那种慰籍,他的肉体、他的内在的自我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所有这些心灵与肉体的超脱,都是他在空洞的悉尼所找不到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圣莫尔》中的楼在新墨西哥的大山中所找到的一种神圣的平衡,一种超脱的宁静。
四 为什么是黑暗之神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给人带来安宁与平和的神是“黑暗”的呢?索默斯在看到丛林的一瞬间意识到“我所一直等待的就是那种孤独感,是那黑暗之神。我想,神是黑暗的,是因为他从不让人意识到,从不让人察觉到。他深藏于我们内心最底处”。“你一旦独处,你一旦孤独了,你心中的神便降临了”,“神是你的一部分”。
那么又为什么无论是《袋鼠》中的索默斯,还是《丛林男孩》里的杰克都在丛林里发现了这黑暗之神呢?是因为在这儿才能找到一些安宁,才能寻找到孤独吗?还是因为“神”他自己也在到处闲荡呢?
显然这里的神是有象征意义的。劳伦斯在他的散文《本杰明·福兰克林》中描述“人的灵魂”是“黑暗的广袤的森林,里面居住着无数野性的生命”。这样,劳伦斯就清晰地指出索默斯去丛林,去寻找独处。而这就象征着一个人他真正自我的回归,一个纯净的自我、一个平衡的自我、一个在神的指引下能平衡自身内部两种力量的自我。
在《羽蛇》中,劳伦斯描绘了墨西哥空中的“晨星”而这实质就是“虹”,“王冠”是“圣灵”是“黑暗之神”。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劳伦斯将他心中的神的名称做如此之多的更换呢?劳伦斯自己说过,“神按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类,但神与人类一起变老,一起死去,所以神必须重新诞生”。于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神被不同的人重塑着,神于是存在于每个人,每个男人与女人的心中。
五 结语
劳伦斯一生游历于各大洲之间,像一个虔诚的进香客一样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神,寻找着一种灵魂的拯救,以达到拯救整个被机器文明所异化的世界、人性的目的。实际上,他是对于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核心,做了大胆的探索,他所激励的也正是人内心黑暗的、神秘的大陆。
参考文献:
[1] [英] 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外文出版社,1993年。
[2] [英] D·H·劳伦斯,李蓉译:《儿子与情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20世纪文学批评》,盖尔研究公司,1979年。
[4] 《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作者简介:
谭利思,女,1974—,江苏宿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齐立梅,女,1970—,山西长治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