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的初心与坚守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增多,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紧密关联,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愈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期话题聚焦中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在中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经验与路径。
  摘要 国际理解教育是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社而倡导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异曲同工。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面向所有人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融入或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已经日益普及。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初心;教学;课程
  作者简介 郑彩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国际理解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自“二战”以来,国际理解教育一直是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人类福社而不懈努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国际理解教育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之初被倡导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历经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虽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通过教育培养人的自尊、尊重、理解、宽容、平等、和平、民主等价值观以促进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幸福目标实现,以及“在人的思想中构筑和平屏障”的初心与使命一直未曾改变。
  一、国际理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具有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强调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多个维度都获得发展的人,而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教育目的和育人目标。
  (一)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态度和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8年第31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的题目为《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第64号建议书中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应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致力于发展有利于国际理解和尊重人权的态度和行为。”
  该建议书在向各国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原则中,把教育目标具体明确为: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使青年人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来观察别的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明确环境与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之间的关系;对不同事物包括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存在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意识中的共同价值观、抱负和需要;使青年人渴望了解他们国家及所处时代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增进国际团结和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a[
  (二)不仅要形成价值观,更要有知识、意愿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为了让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在世界各地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实践,1974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通过著名的《关于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合作与和平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这个文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常被简称为“1974年建议书”,迄今还在发挥作用。
  “1974年建议书”明确提出了为促进国际理解,各国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遵循的七项基本原则,包括让学生能够理解及尊重所有的民族(包括国内的民族文化及别国的民族文化)及其文化、文明、社会价值准则、生活方式,意识到各国人民和民族之间全球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增长,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对个体之间、社会团体之间、国家之间既拥有权利又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并为个体参与解决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问题作好准备。[2]
  这些基本原则表明,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尤其通过非暴力的手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技能,以及如何拓展使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
  (三)不仅要创建和平文化,更要在思想中形成内在和平观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变,需要对“1974年建议书”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进行适应性调整。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10月召开了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特别提出要创建和平文化,其中心内容是“教育要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这次会议颁布了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宣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之后又颁布了为促进宣言中各项建议要求落地实施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综合行动纲领》,这两个文件为国际理解教育进人新时期明确了新方向,规划了新蓝图,是国际理解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各国部长在《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承诺坚决努力“采取适当步骤以期在教育机构中营造一种有助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成功氛围,并使教育机构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想场所”,尤其明确提出要“特别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3]。
  《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綜合行动纲领·》发展和更新了“1974年建议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对各国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方针建议,并从和平、人权和民主三个方面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就必须加强个人的特性并鼓励集中那些能增强个人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友谊和团结的各种思想和解决方法;教育必须发展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教育还应促进培养学生思想中的内在和平观,这样他们就能更牢固地形成宽容、同情、分忧和相互关心的品质。”“教育必须培养公民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不仅使他们的判断和行动基于对当前的分析,而且以对理想未来的憧憬为基础。”“教育必须教育公民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并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教育应该从一种长期均衡发展的角度,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的感情。”[4]   这里对教育目的的界定与阐释,不仅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育人思想和教育理念,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适应性,尤其是与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教育思想观念上非常契合。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是国际理解教育一直要创建的理想世界,是充溢了和平文化的世界。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理解为东西方不同话语表达的差异。
  二、国际理解教育要面向哪些人开展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这是国际理解教育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很多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各成员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都应该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作出贡献。
  这一点在国际理解教育的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中也都有专门的提出与强调。“1974年建议书”中提出了各国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应遵循的七个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求各阶段及所有形式的教育应具有国际维度和全球视野,并明确指出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各项指导原则、学习、培训和行动的具体建议“适用于一切阶段和一切形式的教育”,也就是适用于所有学习者。1995年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的综合行动纲领》中也明确指出:“将有关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内容纳入所有各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课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最终目标,是发展每个人的普遍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方式。”“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了在其规范性国际文件中探讨国际理解教育,还多次专门组织国际上知名的教育、教学和课程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其中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isbane)举行的国际专家研讨会议上发布的一个重要文件,题目是(国际教育中课程、教科书和其他教育材料的开发、评价及修改以促进教育中国际纬度的指导方针和标准》(以下简称《指南和标准》)。《指南和标准》指出,国际理解教育努力促进全世界所有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并且培养一种单独的以及与别人共同工作的责任,追求所有民族在和平与正义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建设同一个世界,因此,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所有层次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国际理解教育。[5]
  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个学段的,而是适用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在我国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文件中,把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阶段,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又如,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也明确,“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将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6],而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领域则没有明确这样的目标和任务。
  三、在所有教学中都可以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广泛,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育,又因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在世界范围内面向所有学段中的所有人开展,所以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所有教学中都可以渗透或融人国际理解教育。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成果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此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和验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项政策建议书中都关注到了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比如,1948年颁布的第24号建议书——《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家组织的教学》,建议各国教育部应该要求“所有教学应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国际团结”;1949年颁布的第26号建议书——《作为发展国际理解工具的地理教学》中指出,通过适当的心理方法和教学方式,地理教学可以消除儿童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感觉并增强他们对人类相互依赖和道德团结的意识,使爱祖国与理解其他国家相和谐,使爱祖国与的尊重主权相一致。
  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教育教学中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8年通过第64号建议书——《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的方式与途径作出了如下详细的说明:中小学课程中的大多数科目为国际理解的教学提供机会;国际理解教育应作为学校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予以计划和落实,不同学科的课程和大纲应有足够的灵活性;在有些基础学科,如母语、民族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即使课程内未对国际理解作出专门的规定,国际理解的精神同样可以在每一个合适的场合得到發展;另一些学科,如历史和地理,则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种尤为有利的框架,还有一些学科,如道德和公民教育以及包括音乐、舞蹈和体育在内的艺术,应该为与国际理解直接有关的学习和活动提供大量的机会。国际问题的教学,不论是穿插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或是单独作为一门学科,都是合适的。”[7]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很多基础教育学校通过各学科,尤其是文史类学科和语言类学科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显示出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各学段开展的日益广泛与普及。特别是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国际理解列为基本核心素养之一以来,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的统编教材中都相应地增加了国际理解素养的内容,新修订的2017版高中14科课程方案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基本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予以落实。   四、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独立课程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合适的结合点或渗透点在各种学科中进行融合或渗透,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显性的课程形态列入学校的课程表中。
  (一)作为独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8年通过的第64号建议书——《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就指出:“国际间题的教学,不论是穿插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或是单独作为一门学程,都是合适的。”[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级机构国际教育局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纳入到国家课程计划的可能性,就像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地理学或外语学科一样。”[9]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也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科目一样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已经变为了教育实践,日本已在其专门的“综合学习时间”中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也有很多省、市、区、县等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纳人拓展型课程中,而且编制了国际理解教育系列教材或讀本等。在我国当前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便于操作实施,因此应该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首选。
  (二)作为模块课程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几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又包含不同的主题内容,如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和平教育等,每个主题都可以各自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配合学校其他课程的内容或者学校主题活动的需要进行。因为这种模块课程便于选择和组合,灵活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很容易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某些教学呼应,易于教师操作,因而是很实用的一种途径。
  (三)作为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主题活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开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主题活动的途径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这种途径主要是学校和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和本班的课程教学实际情况,通过组织一些与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内容有关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开阔视野、参与体验、合作与竞争的机会。这种途径适合任何一个学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非常受学生欢迎,而且效果良好。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活动或项目丰富学生国际理解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美日等国很重视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途径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如学生的年龄、时间、经济承受力等,不是每个学校和教师都能直接采用,而且能参与这些交流项目并从中受益的学生非常有限。
  近年来,为促进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为社会提供方向性和规范性做法,教育部2014年7月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指导规范中小学学生参加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其中第三条指出:“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框架
  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FIU)也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及适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夫量的研究和探索,2006年8月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曼谷教育局(UNESCO Bangkok)的12位专家在汇总了多年来在亚太地区举行的多次项目会议、专家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EIU)和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培训项目设计培训者指南》(以下称《指南》),并列出了如何开发国际理解教育(EIU)课程的对照表(见表1)。[10]其有用的指导和借鉴。
  《指南》提炼出了一个课程框架,其中不但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建议,而且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适用的评价方式也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建议。
  《指南》还列出了一个建议性的矩阵,使国际理解教育的五个主题分别对应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以及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评估。这个矩阵与以上的对照表一起能有助于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ESD)提出的这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框架为研究者和中小学实践者研究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供了极
  参考文献:
  [1][3][7][8]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1-314,451-461,314,314.
  [2]UNESC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cooperation and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fundamental freedoms.UNESCO General ConferenceRecommendation(18C/24,1974)[EB/OL].[2020-07-13]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ID=13088
其他文献
在2016年1月11日,由母婴行业观察、中国婴幼童服饰用品领导企业小星辰品牌集团及国内最大的专业母婴App贝贝网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母婴行业峰会暨樱桃大赏颁奖盛典”在京举行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儿童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当自己的意见和师长的建议或者安排不相同时,他们有的会立即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则会用行为表示反抗。他们有可能会不开心、烦躁,有时还会干扰身边的同伴。不开心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和情绪交朋友”这节班会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状态。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情绪的各种表达方式,并
本次高交会上,半导体激光器“天团”——北京大学激光器团队在高校展区亮相,并展出智能化高性能稳频半导体激光器。北京大学激光器团队拥有研究员和教授共4人,博士13人,研发团队实力雄厚,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1项,获国内外授权专利28项,发表激光器领域顶级期刊论文近百篇, 对第三代半导体激光器具有垄断性技术优势,是学术界公认的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世界第一团队。  本次参展,团队展出了结合原子濾光器选频、智能
呼兰中心学校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境内,是抗日英雄杨靖宇、李红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红石砬子抗日营地、李红光纪念馆、东山烈士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馈赠给磐石学生优质的红色教
摘要  随着社交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 “饭圈文化”日益成为当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型话语资源,给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新任务和新挑战。“饭圈文化”因独特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同时存在降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准确性,加重青少年爱国行为的非理性化,诱导青少年爱国思维的偏激化等隐患。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
目的:探索ERCC1与卵巢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6来我院就诊的卵巢癌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以同一时期来我体检中心常规体检的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1月6-7日,2018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顺利举行。全省共有5.6万人报考,共设71个考区、80个考点、2264个考场,共抽调了5000多名监考员。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各考区各
劳动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劳动的形态有不同之处,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动心动情、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勤俭、奋斗、合作、创新、奉献等优秀品质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多维设计,开发劳动教育新课程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断
迈巴赫以一款靓丽、性感、时尚的Exelero双门超级跑车摒弃其保守形象的同时.向人们宣告它有能力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车款去满足特殊客户的需求。
寡转移是肿瘤发生转移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介于局部原发灶和广泛远处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其转移数目有限,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倾向。寡转移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