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示技术经历了黑白、彩色、数字等时代,当前正处于数字时代转型的过程中。2000至2002年,称之为液晶电视导入的阶段,LCD(液晶显示)迅速成长,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07至2009年,液晶电视进入稳定期,最终走向成熟期。2010年则是激光显示最关键的一年。2006至2007年,是激光显示的科研阶段;2007至2009年,是激光显示的导入期,更多地进入到行业应用当中;2012年进入快速成长期:2015年进入稳定期、成熟期,将替代等离子和液晶电视。
尽管数字显示设备已经远远超越了前几代的产品,但是,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也遇到了技术的瓶颈。目前的主流产品基本在技术以及视觉体验上停滞不前,难以让人满意。但是就在近几年,一些国外公司相继在激光显示产品上取得突破。三洋、索尼都推出了激光投影机、激光电影院等产品,而美国不少厂商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了以激光为显示技术的产品。无论在哪一方面,这些采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高达90%的色域覆盖率,更是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色彩还原。不夸张地说,激光显示技术将是下一代显示器使用的主流技术。那么,激光显示技术到底有哪些优势?
优势明显大
激光显示产品真的就能在视觉上吸引我们吗?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目前LCD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但LCD显示器、电视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比如LCD坏点,虽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但在一些严峻苛刻的场合下,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色彩空间不足一直是LCD不得不面对的痛楚。同时,大尺寸LCD的灯管长时间使用,温度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屏幕的坏点增加。而从制造成本上来说,LCD上游开始就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比如玻璃面板,制造的显示器面积越大,消耗的材料就越多,何况还要专门的面板生产线来制造,整体投资如果没有海量的销售作为支撑的话,那么,整个产业都会垮掉。而激光显示技术却正好可以解决LCD所面对的问题。
在颜色表现上,激光显示技术以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显示光源,与原有的阴极射线管、液晶和等离子体等显示技术相比,在显示系统工艺构成上取得了光源升级换代的重大发明,在色度学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激光投影机是采用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光源,由于激光的光谱带宽特别窄,所以能发出特别纯正的红、绿、蓝三基色光,这样就能表现自然界中90%以上的人眼可识别色彩。所以说,激光显示技术能给我们还原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激光光源使用寿命长,可长达10年之久,相当于传统光源寿命的12倍。这是因为激光器产生的光为单波长可见光,电光转化效率与传统的显示光源相比有极大提高,避免了传统大功率光源放热过高的缺点。另一方面,激光电视主要以激光器为主,经过光信号的处理,通过光转换,最终形成图像。这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去掉传统的相关部件,省去了一些光学器件之后,能够节省40%的成本。
另外,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具有卓越的低能耗特点。以1000万台平板电视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年耗电共计29亿度,如果这些家庭采用更节能的激光电视,每年将节电20亿度,接近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的总和,相当于每年减少17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符合“节能减排”的国策。另外,激光光源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有威胁的重金属材料,属环境友好型光源。
原理很简单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尝试将激光技术运用于显示光源的研究,但由于受当时激光器发展水平的限制,研究项目进展缓慢。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固态激光器关键材料的研制成功,大大推动了激光显示技术研究,使得激光显示技术研究获得历史性突破。激光全色显示是利用激光束来改变诸如液晶等材料的光学参数(折射率或透过率),再用另外的光源把这种因光学参数变化而构成的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它与传统电视的主要区别是显示部分。传统电视是靠电子束扫描轰击三基色(红、绿、蓝)荧光粉形成图像,而激光电视是通过调制三基色(红、绿、蓝)激光束强度,经扫描投影(正投式或背投式)形成图像。前者是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发光:后者是激光束扫描,激光本身发光。另一个区别是所用的三基色不同。传统电视是红、绿、蓝三种荧光粉,激光电视则是红、绿、蓝三种波长的激光,它们的色度点不同,形成的色域不同,色彩的饱和度也不一样。激光显示系统主要由三基色激光光源、光学引擎和屏幕三部分组成。光学引擎则主要由红、绿、蓝三色光阀、合束棱镜、投影镜头和驱动光阀组成。光阀驱动使光阀上分别生成红、绿、蓝三色对应的小画面,然后分别引入三色激光照明投影到屏幕上,即产生全色显示图像。
激光显示技术路线从图像生成方式上又分为扫描式和投影式。扫描式激光显示技术又分单像素扫描方式和GLV(栅状光阀的英文缩写)扫描方式。在单像素扫描方式上,图像的颜色及亮度通过三路光强调制器,按接收的视频图像信号强弱进行调制,行扫描转镜和场扫描振镜要与视频信号中的行、场同步信号同步,在高分辨率下存在一个缺点:分辨率越高,转镜转速就越快,会带来机械磨损、动平衡、精确同步、光强调制、空气洁净度等诸多问题。再者,调制频率达几十兆赫兹乃至几百兆赫兹的空间光强调制器也很难做到。这样,光束扫描和光强调制就成为“点扫描式”激光显示的两大技术瓶颈。在产品层面上,由于其技术难度大,导致成本高、可靠性差、难于批量生产,因此目前的发展偏向于GLV扫描方式。所谓GLV技术,主要是以微机电原理为基础,靠着光线反射来决定影像的显现与否。GLV的光线反射元件是由一条条带状的反射面所组成,依据基板上提供的电压,进行极小幅度的上下移动,决定光线的反射与偏折,再加上其反射装置的超高切换速度,达成影像的再生。这一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图像质量可跟原图像质量相媲美,批量制造的合格率较高。由于使用激光器件作为光源,所以克服了传统灯源使用寿命短的缺点,亮度也更高。
投影式激光成像系统的工作过程:红、绿、蓝三色激光束经“变倾角两维扫描器”扫描,形成红、绿、蓝三个扫描面光源,分别投射到各自对应的面阵空间光调制器上,空间光调制器在视频信号的控制下,对通过它的单色光进行调制,形成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合成棱镜合成,形成彩色视频图像并由投影镜头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由于激光束的光斑有一定大小,它可同时覆盖几十或几百个像素,因此,该扫描器的转速可以大大降低。与单像素扫描相比,其转速由原来的几万转/分降到几千转,分,使高速转镜面对的技术瓶颈得以克服,制作变得容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激光束对空间光调制器进行扫描时,寻址控制电路对像素进行选通,光阀透光量则由红、绿、蓝三路灰度信号进行同步控制,进而获得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光学系统合成,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
普及需等待
在国外,韩、日、美等国企业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激光显示技术,意欲争夺下一代显示器件的国际市场,比如像索尼、三菱、三星、日立、东芝就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索尼在2005年的时候,推出了超大屏幕激光电影;早在2006年,三菱就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索尼2007年推出了55英寸激光电视样机。美国的激光显示研究公司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荐其激光显示器样品。在英国、德国都有一批企业在研究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
我国对激光显示技术的关注也早已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激光全色显示技术就已进入我国“863计划”。通过“国家863”等科学计划的周密部署,已经建立了从核心光学材料与器件、半导体与全固态激光器到整机集成的完整技术链,并在2003年推出了原理样机,2005年推出了60/80/140英寸激光电视样机,为我国自主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不过,国外采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品已经投入商用,而我国还未有相关的产品面世。目前激光显示产品同样存在LCD前期所遇到的问题:成本与价格偏高。现在,光源成本很高,激光电视光源的成本占了电视机成本的80%左右,主要的降价来自于光源的降价,只有当光源的价格降到大众可以接受的价位时,激光电视才能成为主流电视。
尽管数字显示设备已经远远超越了前几代的产品,但是,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也遇到了技术的瓶颈。目前的主流产品基本在技术以及视觉体验上停滞不前,难以让人满意。但是就在近几年,一些国外公司相继在激光显示产品上取得突破。三洋、索尼都推出了激光投影机、激光电影院等产品,而美国不少厂商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了以激光为显示技术的产品。无论在哪一方面,这些采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高达90%的色域覆盖率,更是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色彩还原。不夸张地说,激光显示技术将是下一代显示器使用的主流技术。那么,激光显示技术到底有哪些优势?
优势明显大
激光显示产品真的就能在视觉上吸引我们吗?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目前LCD显示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但LCD显示器、电视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比如LCD坏点,虽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但在一些严峻苛刻的场合下,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色彩空间不足一直是LCD不得不面对的痛楚。同时,大尺寸LCD的灯管长时间使用,温度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屏幕的坏点增加。而从制造成本上来说,LCD上游开始就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比如玻璃面板,制造的显示器面积越大,消耗的材料就越多,何况还要专门的面板生产线来制造,整体投资如果没有海量的销售作为支撑的话,那么,整个产业都会垮掉。而激光显示技术却正好可以解决LCD所面对的问题。
在颜色表现上,激光显示技术以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显示光源,与原有的阴极射线管、液晶和等离子体等显示技术相比,在显示系统工艺构成上取得了光源升级换代的重大发明,在色度学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激光投影机是采用红、绿、蓝三基色激光作为光源,由于激光的光谱带宽特别窄,所以能发出特别纯正的红、绿、蓝三基色光,这样就能表现自然界中90%以上的人眼可识别色彩。所以说,激光显示技术能给我们还原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激光光源使用寿命长,可长达10年之久,相当于传统光源寿命的12倍。这是因为激光器产生的光为单波长可见光,电光转化效率与传统的显示光源相比有极大提高,避免了传统大功率光源放热过高的缺点。另一方面,激光电视主要以激光器为主,经过光信号的处理,通过光转换,最终形成图像。这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去掉传统的相关部件,省去了一些光学器件之后,能够节省40%的成本。
另外,激光显示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具有卓越的低能耗特点。以1000万台平板电视每天工作4小时计算,年耗电共计29亿度,如果这些家庭采用更节能的激光电视,每年将节电20亿度,接近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的总和,相当于每年减少17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符合“节能减排”的国策。另外,激光光源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有威胁的重金属材料,属环境友好型光源。
原理很简单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尝试将激光技术运用于显示光源的研究,但由于受当时激光器发展水平的限制,研究项目进展缓慢。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固态激光器关键材料的研制成功,大大推动了激光显示技术研究,使得激光显示技术研究获得历史性突破。激光全色显示是利用激光束来改变诸如液晶等材料的光学参数(折射率或透过率),再用另外的光源把这种因光学参数变化而构成的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它与传统电视的主要区别是显示部分。传统电视是靠电子束扫描轰击三基色(红、绿、蓝)荧光粉形成图像,而激光电视是通过调制三基色(红、绿、蓝)激光束强度,经扫描投影(正投式或背投式)形成图像。前者是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发光:后者是激光束扫描,激光本身发光。另一个区别是所用的三基色不同。传统电视是红、绿、蓝三种荧光粉,激光电视则是红、绿、蓝三种波长的激光,它们的色度点不同,形成的色域不同,色彩的饱和度也不一样。激光显示系统主要由三基色激光光源、光学引擎和屏幕三部分组成。光学引擎则主要由红、绿、蓝三色光阀、合束棱镜、投影镜头和驱动光阀组成。光阀驱动使光阀上分别生成红、绿、蓝三色对应的小画面,然后分别引入三色激光照明投影到屏幕上,即产生全色显示图像。
激光显示技术路线从图像生成方式上又分为扫描式和投影式。扫描式激光显示技术又分单像素扫描方式和GLV(栅状光阀的英文缩写)扫描方式。在单像素扫描方式上,图像的颜色及亮度通过三路光强调制器,按接收的视频图像信号强弱进行调制,行扫描转镜和场扫描振镜要与视频信号中的行、场同步信号同步,在高分辨率下存在一个缺点:分辨率越高,转镜转速就越快,会带来机械磨损、动平衡、精确同步、光强调制、空气洁净度等诸多问题。再者,调制频率达几十兆赫兹乃至几百兆赫兹的空间光强调制器也很难做到。这样,光束扫描和光强调制就成为“点扫描式”激光显示的两大技术瓶颈。在产品层面上,由于其技术难度大,导致成本高、可靠性差、难于批量生产,因此目前的发展偏向于GLV扫描方式。所谓GLV技术,主要是以微机电原理为基础,靠着光线反射来决定影像的显现与否。GLV的光线反射元件是由一条条带状的反射面所组成,依据基板上提供的电压,进行极小幅度的上下移动,决定光线的反射与偏折,再加上其反射装置的超高切换速度,达成影像的再生。这一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图像质量可跟原图像质量相媲美,批量制造的合格率较高。由于使用激光器件作为光源,所以克服了传统灯源使用寿命短的缺点,亮度也更高。
投影式激光成像系统的工作过程:红、绿、蓝三色激光束经“变倾角两维扫描器”扫描,形成红、绿、蓝三个扫描面光源,分别投射到各自对应的面阵空间光调制器上,空间光调制器在视频信号的控制下,对通过它的单色光进行调制,形成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合成棱镜合成,形成彩色视频图像并由投影镜头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由于激光束的光斑有一定大小,它可同时覆盖几十或几百个像素,因此,该扫描器的转速可以大大降低。与单像素扫描相比,其转速由原来的几万转/分降到几千转,分,使高速转镜面对的技术瓶颈得以克服,制作变得容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激光束对空间光调制器进行扫描时,寻址控制电路对像素进行选通,光阀透光量则由红、绿、蓝三路灰度信号进行同步控制,进而获得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再经光学系统合成,投射到屏幕上,实现激光彩色视频显示。
普及需等待
在国外,韩、日、美等国企业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激光显示技术,意欲争夺下一代显示器件的国际市场,比如像索尼、三菱、三星、日立、东芝就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索尼在2005年的时候,推出了超大屏幕激光电影;早在2006年,三菱就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索尼2007年推出了55英寸激光电视样机。美国的激光显示研究公司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荐其激光显示器样品。在英国、德国都有一批企业在研究激光显示和激光电视。
我国对激光显示技术的关注也早已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激光全色显示技术就已进入我国“863计划”。通过“国家863”等科学计划的周密部署,已经建立了从核心光学材料与器件、半导体与全固态激光器到整机集成的完整技术链,并在2003年推出了原理样机,2005年推出了60/80/140英寸激光电视样机,为我国自主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不过,国外采用激光显示技术的产品已经投入商用,而我国还未有相关的产品面世。目前激光显示产品同样存在LCD前期所遇到的问题:成本与价格偏高。现在,光源成本很高,激光电视光源的成本占了电视机成本的80%左右,主要的降价来自于光源的降价,只有当光源的价格降到大众可以接受的价位时,激光电视才能成为主流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