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无效提问,简单回答是、否,好与不好,这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也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语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投入到文学思考中去,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预习中提问题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我们“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一)在字词上提问。在预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在不懂、不认识的字与词语边打上问号。接着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现在小学生可以查阅的工具书种类比较多,有《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都懒于请教这些无声的老师,对一些词语一知半解也就过去了。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在预习中积极动手翻查工具书,让他们尝到使用工具书的甜头,进而养成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问学生“囫囵吞枣”的意思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接着问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有位学生很自豪地说是通过昨晚预习时查字典得知的,我就对这位学生的做法作了肯定。希望大家都能向这位学生学习。然后在课堂中,我们让学生动手查一查“囫囵”的意思,学生查出后便立刻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二)在课文内容上提问。在预习时,我们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句子前打上问号。在预习《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有个同学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在听什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与重点。可见学生的感悟能力在预习中也得到了培养。
  二、课堂中就题目提问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一)抓住人物提问。以人物命名的文章,往往是通过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如:《詹天佑》《少年润土》《怀念母亲》等课文,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经过思考,教师归纳为:1.他(她)是个怎样的人?2.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她)?3.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这时,可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后收集资料,这样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去读文章,剖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情感。这样思维活动在质疑问难中积极地展开了。
  (二)抓住事物提问。写景状物的文章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做导游,向我们经典地介绍了一个地方或物品的特点。
  如:《威尼斯小艇》《索溪峪的“野”》等课文,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抓住景物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发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标注,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思维更加活跃了。
  (三)抓住事件提问。以事件命题文章。
  如:《草船借箭》一文,从课题就已经大概知道文章写什么事。教学生质疑时,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借箭?”“是怎么借的?”“结果怎么样?”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读懂了。
  (四)抓关键词提问。抓住课题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展开提问。在《金色的脚印》一文可引导学生抓住“金色”这个关键词来问,“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这样抓住关键词质疑,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于解决问题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中从课文内容中提问
  (一)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中寻问。抓住关键的语句、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生质疑:“一本书我通常看一遍或两遍,很少看过五六遍的,而作者却说他愿意看上一百遍,让我很不理解?”显然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了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是朋友、家、活生生的人、故地以及伴侣等,体验读书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和矛盾之处寻问。有些文章从字面看,仿佛前后有矛盾,与文章题目不符,实际是合情合理的,这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也是将课文内容深化的突破口。如《月光曲》一课,学生发问:“妹妹前面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为什么后面又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个地方矛盾。”
  (三)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提问。语文课本中编排的课文是经过作者、编者深思熟虑加工过的,但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会发现许多与他的想法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提出问题是对文章理解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城东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儿童当下的境遇透射未来,儿童是历史、现在,也是未来.同时,研究者也无法否认自己始终会以成人视角推演儿童心理,以微观权力规定儿童以何种心态、姿态参与未来儿童被置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世界,在成人批判日常生活、对问题求解的时候,儿童的想法微不足道,他们既不代表自己,也不代表未来.尽管受限于此悖论,本文仍然尝试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内外儿童博物馆建设及儿童设计相关展览、节目的 多种主张,思考儿童如何可能在“被建构”“被想象”的语境中,以其未萌之态超越人的思维的规定性,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深度观察、认知与实践,获得“完整的人”
美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新文科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新时代美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目标等将实现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同时,当代美育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也亟需融入新文科建设浪潮之中,体现出新时代“新美育”的新气象与新作为,形成新时代美育观,构筑中国坐标、中国体系与中国特色的中国美育发展新格局.本文从对新文科建设思想内涵的宏观思考出发,侧重对新文科之于美育的创新引领来透视新时代“新美育”的转型发展,并对新文科建设语境下正在发生的“新美育”创新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近一年时间,随着地方政府换届工作的推进,许多地方的教育局长都进行了调整。新任教育局长的到来,为区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新契机。  当然,新任教育局长中,不少来自教育外部,缺少教育工作经历,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尽快从外行变内行,实现专业领导力的提升无疑是不少新任局长现实而紧迫的命题。
期刊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出现指导方式远程化、指导内容抽象化、指导者专家化的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这些现象呈现出“脱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空间桎梏的打破”“象征标志的出现”“专家体系的诞生”.然而,审视这些现象,发现存在指导效果不佳、指导针对性不足以及指导者不接地气等问题,需要用“再嵌入”的方式解决.本文从“体、用、神、形、道、术”理论入手,围绕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将教师引入指导者队伍、加强家校合作三大方面的实践建议.
民国时期美育教育被视为救民、救国的重要路径.美育教育的内容被放置于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的育中,以图案和手工教育等设计类课程的方式突出了其观照审美、服务生活和向大众普及的教育理念,为当下中国现代美育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价值.
莫高窟第285窟中央现存一高30厘米、长宽均230厘米的方型土坛,诸前贤对其空间的功能多有论述有指方坛为北朝所建者,有元代后补之说者,有依据方坛论及石窟整体造型和功能者,亦有指方坛为敦煌独创之物者云云拙稿结合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拍摄的老照片及其他资料,首先复原了石窟中央曾安置的佛塔造型及其长宽高等数据;其次推断“中央佛塔”在建造年代上的两种可能性,以及中央佛塔可能建于“北魏”或“西夏”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含义与空间功能.
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教材或参考资料使用上的不方便所累。随着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音乐教师可以从多角度精选出那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图片、音响和文献资料,并将其依照情节的发展和学生的关注程序,逻辑地剪接起来,使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知,从煽情到移情,从感悟到投入,自然而然地与教学内容形成同构。巧用多媒体,可以有
期刊
近年来,社会上经常出现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大、课外辅导班火爆等现象的新闻.家长和学生怨声载道,家长教育焦虑情绪不断蔓延.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双减”文件除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课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外,还明确规定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如家长应充分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等.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始终认为孩子的学习活动,只应该在“专业机构”中由“专业人员”主导完成,认为那些在家庭场景下开展的家务劳务、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等并不属于学习范畴,学习
期刊
本文比较分析了移动应用程序可用性度量与用户体验度量,在整理其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归纳出已有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构建基于GQM范式的移动应用程序用户体验通用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线上问卷与电话访谈收集一线从业者的优化建议,完成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迭代在此基础上,选取滴滴出行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GQM范式的滴滴出行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经过反思得出从移动应用程序用户体验通用型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为具体产品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变化规律、路径与原则.
“润家笔谈”为《中华家教》编辑部发起的系列主题学术研讨活动,旨在以笔谈的形式汇集家庭教育专家力量,促进家庭教育交流,引领家庭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2021年9月18日,《中华家教》“润家笔谈”之“\'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研讨会在中国儿童中心家教中心如期召开.本次笔谈会聚了教育领域颇有建树和声望的四位重磅学者,围绕“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从多维的视角带来了“\'双减\'改革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与重构”“幸福人生需要什么样的童年”“多方共育,博物赋能”“知识教育的震荡与家庭教育的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