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台湾供过职的两位大理人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秋天,我在喜洲工作时候,大理市喜洲镇上街张德龄先生将他祖上张于恭举人在台湾省供职时的一些史料提供给我参考,还有我在翻阅喜洲董氏家谱时,也发现董家有一位叫董正官的进士在台湾供职事略。这使我大吃一惊,想不到,在这么一个边陲小镇上,早在150多年前就有两位家乡人在台湾省供过职,并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和台湾的开发建设及稳定做出了贡献。然而,这两位喜洲人除了他们家谱里有一点点记载外,在大理、乃至云南的相关史料里却没有详情的记载过他们的事略。近年来,我又查阅了张于恭墓碑和台湾省出版的相关史料后,现将这两位其人其事作一个简述。
  张于恭(公元1756年—1831年),白族,字竹亭,号文安,别号印渠。喜洲人。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科亚魁,乙卯(公元1795年)大桃第一。历任福建省宁洋、长乐、古田、沙县、崇安等知县。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二月,奉旨回滇(东川)办理铜务。十二年(公元1812年)调任福建秋闱考试官;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任两院授定咨引。道光四年(公元1826年),升任福建省台湾府南路海防同知。在台湾任职时,他奉密令查探匪情,深入瘴疠之乡,尽心安抚。淳良者,感以恩,顽固者,摄于威。于是,召抚二百余庄。又督令凤山县拿获逸匪二千人。再协力以御北路,维时孙制军,以北路之烽烟愈职,其致孔观察,函有云:台南张某素饶干济,措南路一带,于磐石。公元1828年春,北路奏凯歌。于恭论功候之,封赏权补永泰府知府。然于恭劳顿过甚,暑湿交侵,手足不仁,遂告回籍。清政府赐为云南乔后井盐运使,诰封奉政大夫。
  张于恭为官三十多年,所到之处,爱国爱民,持以从简,两袖清风,勤慎廉明,政声卓著。士民瞻仰,口碑载道,叠受遗惠匾额。著有《文安全集》共八卷,曾载入福建省志。于恭归里不久,突然病逝。
  曾任清朝查禁鸦片的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林则徐不仅亲自为于恭写墓志铭,还写这样挽联:“垂白一翁穿望眼,点苍万里痛归魂。”
  做过浙江、江西、河南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的阮元写挽联道:“绿野堂开一代衣冠荣五马;香山会里百年人物纪三朝。”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使孙准尔写联道:“当年平海寇;此日御鸾轸。”
  云南癸卯科乡试主考官倪思淳写了挽联:“阅渡海澜波,卅载清勤推表率;传过庭诗礼,六经根底见风流。”
  道光进士,任过湖南粮储道官职的喜洲同乡张其仁写挽联道:“三十年宦海无波,方幸双凫归绿野;二千石江山归老,旋惊一鹤上青天。”
  张于恭在《文安全集》中,写过这样优美的诗。如《谏李公参戎》,“未得漓江听凯声,移师又赴系红城。龙旗色变先锋队,虎巽军兮上将莹。力尽楚气三面色,身随鄂渚一将倾。荷花池水深千尺,几个残军指点明。慷慨从容属老臣,身经百战敌人惊。灭倭不与同天地,报国何曾计生死。热血满腔还圣主,忠魂千载映江城。英风只说如生日,手握长戈怒目瞠。”
  董正官(公元1798年—1853年)白族,字训之,号钧伯,别号史城。喜洲人。道光乙酉年(公元1823年)拔贡,辛卯年(公元1831年)举人,道光癸已年(公元1833年)进士。曾任福建安溪、常泰、霞浦、云霄等知县。在霞浦供职时,捐设“近圣书院”,并解办洋匪八起,复查当地豪绅侵占资本寺田地。所任之处,严守海疆,开设学堂,爱国爱民,政绩卓然,士民称颂之。各县人民为感激董正官为民勤政,在城中特建“生乡祠堂”,祝额云“贾父来迟”,又曰“敬教劝学”,“法护能仁”。公元1834年以优异提升为云霄府同知,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一月十七日,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粮通判,又授噶玛兰通判。为政勤慎,曾于数月间结讼牒六百余件。在噶玛兰通判任內,常亲临厅属各隘,督责防番事宜。有应兴革,行之务尽其力。厅属防番,例设隘丁,隘首侵丁粮,防守懈,则番出为害,念其弊,常亲临各隘督责之。同时,董正官又亲任噶玛兰仰山书院山長,令熟番子弟与汉民同于书院接受教育,化育当地士子,月再课,积极奖励童生,文风兴起,累计肄业者有260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8月14日,吴磋抗清事起,董氏前往征讨,抵大陂口,中贼伏;兵溃伏剑,骂贼死。安葬于台湾城门外猪拱岭。享年五十六载。事平,旌忠烈。朝廷赐恤,世袭云骑卫。厅民设位,附祀五谷庙。董正官著书丰甚。公元1817年,在喜洲老家服阕期间,篡修《太和史城董氏家谱》,并已刊有刻本;著有《噶玛兰志》八卷,《续漱石斋遗稿》4卷、《蓝溪唱和集》诗1卷。
  道光二十九年暑,董正官任噶玛兰通判时,由鸡笼口上三貂岭至远望坑入兰境时写过这样诗句:“闽峤东南尽海湾,重洋突湧大孱颜。鸡笼口踞全台北,信否来龙自鼓山?不畏番林蓊翳迷,不嫌鸟道与云齐。盱衡小立三貂岭,大海茫茫转在西。一夜飞踰黑水沟,山中又見大溪流。危帆甫卸还呼渡,真个无边宦海口。”
  董正官在噶玛兰供职時,率领流民开垦荒地,并沿着山路设置隘寮,保护来往的旅客,沟通了现在的台北与宜兰的唯一官道——“淡兰古道”。董正官曾写下这样七言律诗,真实地说出开垦兰阳平原的辛苦和对当时兰阳各族人民遭受自然灾害、以及广大农民生活艰辛的同情与描述。“闻道黔中雨势偏,秋天兰雨更连绵。气迎塞北风掀浪,地处瀛档水上天。补石欲邀娲再燎,恋桑谁信海三迁。可怜冲压艰修复,租税年年泣废田。”
  还有对从南诏时期就流传在白族民间火把节传说中的白洁夫人,也作了赞颂。他在《星回节咏慈善夫人》一诗中写道:“松明楼头火且烈,慈善夫人立孤节。不怨夫君强意行,但恨贱头无术折。一友寒约君臂钏,妾心似铁坚还坚。纸钱风力可余猛,柏质松身同一燃。洱河一折合弥水,西流悔赴东流裹。妾身肯念凝北妃,妾志亏同阿南子。至今火炬秋復秋,非为夫人添仇愁。有节有守光不灭,南诏北诏成荒丘。”
  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遗址上,立有一块著名的《南诏德化碑》,这块碑是云南省内最大的碑,也是记载历史资料最丰富的一块碑文,共有3667字。南诏德化碑,记载的是唐王朝与南诏地方政权引发战争的起因。为此,董正官也以诗形式,非常沉痛地写下这样一首诗:“铭心澡祓誓清波,寂寞荒碑对洱河。立马斜阳听吊鸟,至今啁哳骂虔陀。”
  现在,在台湾省宜兰县后街138号后面有一座普济寺,系宜兰內唯一奉祀“普庵慧庆普王公”之寺宙,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有庆典活动。董正官通判后裔在普济寺周围附近定居,当地人称“姓董仔城”、“城仔底”或“普王公城仔”。还有在通玛兰(今宜兰市)尚有流传着董正官的一些有褒有贬的故事。
  董大老吃韭菜。八月十四夜,噶玛兰通判董正官会同营都司刘绍春围捕吴磋等义民,当时噶玛兰厅“义首”林汶英通知吴磋防范,吴磋乃派王強等埋伏于斗门头树林,待董正官通过时将其刺杀并割断首级。董正官被杀之后,首级滚落韭菜园,故言其吃韭菜。
  董大老死埤口——有功打无劳。讲的是董正官遇害时,营都司令刘绍春因救援不及,据报后曾领兵反击造成多人负伤,这原本有功,但次日吴磋率众人入城查看稻仓存粮,刘绍春竟畏惧藏匿毫无抵抗,因而遭到革职。原本有功却变成撤职,所以是“有功打无劳”。埤口在今宜兰市新生园小对面。
其他文献
  背景:由于踝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踝关节融合手术的方法较多并各有优势。目的:分析比较胫骨开槽法及环锯法行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并研究融合后临近关节退变情况。方法:2002年
  目的:利用计算机控制电液伺服技术,研究基于电机、液压混合驱动控制的改良四维六自由度"步态模拟系统",在新鲜尸体标本上实现人体正常步态周期。方法:膝关节以下新鲜尸体标本
会议
  目的:探讨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愈合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15~52岁,平均33.5岁.根据Zwipp提
会议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一期修复足踝部特殊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2年4月,应用分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特殊创面18例,其中男13例,女5
会议
  目的:分析不同内固定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不同效果。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6年-2010年应用不同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共计69例。其中选用单纯拉力螺钉融合50例,接骨板融合16例,
会议
在中国的历史上,古代西域曾有两个最著名的古城,一个是楼兰,另一个就是疏勒。如今的楼兰早已名扬天下,而疏勒却像一个纯洁的少女,虽然天生丽质,有着惊世的美丽,却一直“养在
在以滑移溶解理论为基础的裂纹扩展速率定量预测模型中,裂纹长度是裂纹扩展速率的重要影响参数之一,针对镍基合金裂尖裂纹长度的扩展规律,研究裂纹长度对镍基合金材料裂纹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