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玉耀陇原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幕:2014年7月26日  甘肃省定西市】
  2014年7月26日,“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总结研讨会。至此,历时15天、行程4300多公里的考察活动落下了帷幕。
  总结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再次系统梳理了他所认知和勘察的玉帛之路。 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这条漫长而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与民族灵魂的道路,叶舒宪问侯过千山万水,用心血一段一段地丈量。如今,终于到了玉帛之路研究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动容之处,竟几度落泪,无语凝噎。
  【现场同期音效】
  叶舒宪说,自2005年走进甘肃,就痴迷于西北的史前文化。尤其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和齐家文化玉器,让人魂牵梦萦。随后五年,连续八次走来甘肃,希望通过齐家文化玉器能够探索四五千年以前西北先民精神和梦想的奥妙,能够找寻到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信息,可谓费尽心机。一个地域,一种文化,扭转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
  齐家中心在甘陇,甘陇自觉大任重。玉耀陇原,这方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不是文化的荒漠。她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是中国远古时代文化改革开放融汇的前沿,亦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图43)
  【字幕:2014年7月18日  甘肃省瓜州县】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就是史书中大气辉煌的安西。自古以来,这里是中亚和欧洲陆路进入中原的门户。现在,是甘肃文物大县,全国古城遗址大县,敦煌艺术中心地带。一个小小县城写满了历史年轮里最为厚重的一页页,成了文化人来了就走不开的地方。
  寻访兔葫芦遗址是瓜州送给玉帛之路考察团的一大惊喜。它让一直漫行在河西走廊寻玉久久而不获的人们,分明而真实地感受到了玉帛之路的存在。在兔葫芦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玉料。
  这个西部县城对于文化的慷慨奉献远不止此,她还给玉帛之路的人们送上了更大的惊喜——圆梦大头山。
  【字幕:2014年7月20日  进发甘肃省瓜州县大头山】
  大头山究竟在国家地理上叫什么名字,史上从无文字记载。但可以认定的是,它同样属于祁连山一系。
  (画外音)河西七月高远的天空里飘着片片云彩,悠闲而恬淡。那云,变换组合着不同的图案,宛若毕加索的油画。玉帛之路考察团的成员沿着当年林则徐西行的路线,踏着玄奘前往西域的足迹,前往瓜州大头山。
  考察大头山的道路,与当年玄奘偷渡出境时所选择的新北道大致重合。新北道是玄奘西行最为艰难的路段,唐代称为“莫贺延碛路”,敦煌遗书中又称“第五道”。玄奘走在这条哈密至瓜州绵延800里的道上,穿越过了白墩子、红柳园、第五驿、星星峡等一个个驿站。九死一生的玄奘感叹到,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去人成百归无十”,莫不化自《太平御览》所载古人到昆仑山采玉之难的记载?
  (画外音)车辆驶过高速,穿过崎岖的小路,便没入了戈壁。车辆左冲右突,上下颠簸。透过车窗后望,茫茫戈壁上的那条道路恰似一条缭绕的丝绸,又似一条飘逸的玉带。这里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经过一片又一片的沙滩,越过一道又一道洪水冲刷形成的大壕沟,经过玄奘曾经犹豫徘徊的荒滩野山,越野车终于在一个山口停下了喘息。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说,就是前面这座山里,据说有玉。
  【字幕:甘肃省瓜州县大头山】
  光秃秃的山脉下隐藏着历史的秘密,玉帛之路考察团的成员们开始了兴奋而充满期待的寻玉。大家在想,若是能找到古人加工玉料的半成品,或者至少有四坝文化的陶片也行,那玉石之路的某些学术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站在大头山上,遥遥可望隐隐绰绰的马鬃山。2007年以来,考古学者在那里发掘出了一处古玉矿开采遗址。专家推测,这个玉矿应该开始于四坝文化时期。由此向东,武威海藏寺、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玉器玉料中,就有源于四坝文化控制区的玉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新发现的两个玉矿,一个在这个马鬃山的西面,一个在马鬃山的东面,相距不远。那个地区采回来一大批玉料都是切割过的,看那个距离和中原相比,就是马鬃山比这个新疆的昆仑山要近很多。也就是在这个路线图上,这个新的发现这才是刚刚露出了冰山的一角。】
  多少年来山洪冲涮下的山谷显示着岁月的力道,各种各样的山花竞相生长。山谷间巨石林立,错落无序。天将正午,在烈日的曝晒下,考察团的成员们在山谷里行进了很时间,却一直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宝玉。经过冷静分析,最后决定反向行走,顺着山水流经的方向行进。也许,那玉,在山水的牵手间,正飘流到下游的某个地方,等待着与人们的美丽相遇。
  返道走回山下平缓地带时,大家终于发现,坡地上有了一些散碎的玉石。再往下走,更是惊喜,遍野皆是俯拾即是的玉石。考察团成员们低着头,弯着腰,专注地看着脚下的一方方土地,搜寻着似玉的石块。每拿起一块,总要相互交流,仔细比对。
  【《信天游》配乐: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
  (画外音)茫茫山谷里,没有风沙,大自然恭送给学者们、行者们的是玉。那玉,同样记载着无数流逝的岁月。这样的岁月,经历了多少年,那是属于山脉的秘密。那些行者们,正在默默地用心悟证,用心感受。
  这里漫山遍野多的是带皮色的白玉块,多的是褐色皮的白玉石。叶舒宪说,若不是这一天的西域圆梦白玉日的亲身经历,谁会相信《山海经》的叙述是不是子虚乌有呢?
  2014年10月,第三届中国玉器收藏文化研讨会召开。叶舒宪委托北京石油大学检测瓜州大头山采集的玉石料,那是石英石,摩氏硬度7。   这是西行路上的圆梦之日。玉帛之路考察团用大小各异的玉石堆积出了“玉帛之路”四个大字。
  悠悠玉帛路,欲说已忘言。
  (图44)
  走过瓜州的兔葫芦遗址和大头山,叶舒宪一直在思考,从甘肃到新疆和青海,是否有昆仑山和田玉以外的其他地方性玉石输送中原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会有多少处西部玉石资源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和开采呢?这些不同地区的玉石资源又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走向中原的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我们随着这个向导找到了这个距新疆很近的一座山,叫玉石山,看到那里也漫山遍野分布着玉矿的资源,这使我们对所谓“西玉东输”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一个认识又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就除了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的现有的这些玉料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以祁连山、昆仑山这个山系中存在的玉料?】
  (图60)
  【字幕:2014年7月22日  甘肃张掖肃南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在肃南县民族博物馆,一件巨大祁连玉雕刻成的马鞍表达着这个游牧民族对渐行渐远文化的留恋。在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交流中,得知在县城向南30公里处有玉石沟,是古代的玉矿。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当我们返程穿越祁连山的时候,看到了这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它确实有祁连玉存在。】
  在张掖大佛寺和玉水苑,叶舒宪就曾经思考过:那西夏国师发现的“碧玉佛”究竟是当地产的祁连玉呢,还是来自新疆的玛纳斯碧玉?这是大佛寺古老的传说和玉水苑新景观带给人们的疑问。未来的“金张掖”,是否会依托祁连山的玉矿资源而发展为“玉张掖”?或者呈现为“金镶玉”的河西文化名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古代人在诗词中所歌颂的那个“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个用的材料就是祁连玉,这是古今大致有一致的意见。那这样一看,这个玉矿,不同地区的不同质料、不同色彩的这个玉石,在华夏文化的历史上延续着在使用。】
  祁连山出美玉。形美、质美、色美、纹美的祁连玉开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古代先民玉教信仰所用的玉料,除了少量和田美玉外,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玉料产量的丰富,也是促进当地玉教传播的因素之一。
  (画外音)一直把玩齐家文化玉器的馆藏家认为,齐家文化玉料来源是多样化的,其中以榆中马衔山玉矿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和田玉和祁连玉。石运文昌,祁连精魂。那一杯一杯醉了生还者的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本来就应该是属于玉的一族。
  陇中马衔山,位于临洮、榆中、兰州阿干镇三地交汇之地。山顶孤寒,时值五月,依旧阴冷。谁能料到,就是如今看上去贫瘠的山脉中,隐藏着齐家文化玉器的主要玉料?
  从肃北的马鬃山到陇中的马衔山,要穿越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那恰好是出产祁连玉的祁连山所在。从马鬃山到新疆和田昆仑山白玉河,则又有1500公里之遥。2500公里的玉矿分布带,几乎覆盖了祁连山、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几大山系。
  在思考和行走中,叶舒宪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虽然在河西的博物馆里很少见到玉的存在,但玉水苑、嘉峪关、兔葫芦、大头山、马鬃山、玉门关……这一个个符号的链接无疑在告诉人们,在史无前例延续数千年的“西玉东输”中,自西域进入中原国家的玉石资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新疆和田玉之外,甘肃、青海同样是“西玉东输”的玉石资源地。尤其是河西走廊天然屏障祁连山两侧,都有不同的玉石资源存在。虽然这里的玉质不及新疆和田玉的精美,但它通往中原国家的路线却比新疆和田玉一带要近一千多公里并且更好走。而瓜州,极有可能曾经充当古代多处玉石资源输入中原国家的集散地或汇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叶舒宪: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曾经充当了传播玉石资源的二传手。游牧民族不定居,具有长距离跋涉能力,同时中国“化干戈为玉帛”的观念对各民族只要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基本不会有战争行为。】
  (图45、46)
  晴天日出入南山,轻烟飘处藏玉颜。甘肃,不仅是“西玉东输”的玉石资源地,是玉石资源输入中原国家的集散地,而且自上古时期以来作为“丝玉”贸易的重要走廊,具有传播管道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叶舒宪:从“丝绸之路”说的情况看,有北道,也就是蒙古草原道;中线,就是河西走廊道;南线,是从新疆昆仑山直向东,不走敦煌,不走河西走廊,走青海,在祁连山那一侧通过青海湖、西宁进入中原。】
  古老的河西走廊,古意苍苍。这里的每一条古道,都是一条流淌着生生不息文明之水的大河。
  【字幕:天祝乌鞘岭白山戍道】
  【字幕:凉州张掖守捉道】
  【字幕:民勤灵州道】
  【字幕:2014年7月16日  张掖扁都口古道】
  扁都口,原名大斗拔谷,为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羌中道进入河西的重要干线。由此南可抵湟水谷地,北出山口,东通凉州,西接甘州,自古以来就是氐羌、匈奴、突厥、吐蕃等民族联系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的大通道。张骞首次出使西域,霍去病首次远征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隋炀帝西巡召开万国博览会,都从这条道上走过。从最早的史前运玉开始,先进文化的一个个符号便通过这里,经过广袤的戈壁,走向希望的沃野。
  (画外音)穿越扁都口,看不到任何历史的沧桑,古老大通道上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宽容、慈悲、思想。历史像周边的山脉、沟壑和田野,隐藏着千种神秘、万种故事。人们匆匆而过,没有机缘去厘清其中的褶皱与肌理。古道的历史,一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字幕:2014年7月15日  张掖山丹硖口古城】   先有硖口城,后有山丹城。山丹县老军乡硖口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从永昌到山丹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地界,硖口古城扼甘凉咽喉,锁金川大地,显示出她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
  (画外音)硖口古城经历了太多的热闹,也品尝了不少的寂寞。反反复复中,古城便修炼成了一个淡定的使者。史前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有没有一块玉,从这里走过?在这个古城的旁边,是哪条河流滋润养育了古城,又是哪条河流背弃了这座古城?上世纪40年代,林则徐从途经山丹夜宿硖口古城时,曾经写下了这样一首:“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荒戌几人家,如棋剩残局。”
  (图47、48)
  【字幕:张掖黑水古城】
  (图49)
  【字幕:武威匈奴古城】
  【字幕:山丹古长城】
  古道遗风,往事如烟。古道、古城、古堡、古长城,成为这片土地上激越慷慨的关键词。历史远远站立在我们的对面,触手可及。
  【字幕:2014年7月17日  张掖高台地埂坡汉墓遗址】
  河西走廊有三大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而与这些河流相连着的,是史前文明史上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大禹。
  大禹相传生于羌,也就是今天甘肃、青海一带。尧的时代,他被封为夏伯,所以后世又称之为夏禹或伯。相传在距今约4600年前的尧舜时代,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大禹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在河西走廊,大禹“道弱水至于合黎山,余波入于流沙。”原来的西海湖盆变成沃野绿洲,而张掖也成为大禹在河西的重要活动中心。另据传说,合黎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为上古传说中神话人物的生活地。
  周穆王十三年三月,在距大禹治水1000多年后的春日,周穆王西巡来到合黎山,瞻仰大禹遗迹,并在这里举行了神圣的祭河大典。
  中华文明同江河一道源于西北高原顺流而下,大夏在哪里?大禹在哪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大禹治水正好在这一带,它的中心是积石山、黑水或弱水,正好就在这个地方,这也是传说中的大禹活动的地方。所以,我们能够证明这里是属于夏朝的地方,是夏国的地方。根据正史来证明这个夏与西北相关,夷在东方,夏在西北方向。】
  (图50)
  十六国时期,高台是前凉、北凉的重要政治舞台。那时,匈奴族铁弗部赫连勃勃称雄漠北。407年,赫连勃勃起兵自立,创建夏国,称大单于、大夏天王。据考证,赫连勃勃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因此建国取名为“夏”。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西夏这个概念,主要是明代以后的人叫西夏。实际上,他自己叫夏或大夏,他们自己也有名号。建立夏或大夏王朝的时候,他们自己认为是夏王朝的继承者。】
  而在甘肃的临夏州,一位名叫马志勇的地方文化工作者也一直在研究着夏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他认为有五个大夏,一个是临夏,也叫大夏,一个是赫连勃勃的大夏,一个是李元昊西夏的那个大夏,还有一个是中亚和西亚的那个大夏。他认为这五个大夏是有联系的,这一点,我们是不约而同的。因为我们是从不同的途径发现这个问题,所以说,这样就更加可信了。现在我们搞这个玉石之路、玉帛之路和齐家文化,目的是找到华夏文化的源头。】
  按照叶舒宪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开展人文学研究,“玉帛之路”上收获的民族民俗资料、古代实物和图像都为夏的起源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我们临夏记载很多关于大禹的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跟这里有关系。临夏也有大禹的庙,所以说民俗学的调查也支持甘青地区是夏文化的中心。】
  【考古学家、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学堂:易华在文献中查了,羊就叫夏羊,它不是偶然的;刚才那个老先生说彩陶,当地人叫夏陶,不是偶然的。当地提到,曾经在(临夏)这个附近区域发现一枚印,是汉代颁发给地方官员的一枚印,这个地方叫大夏县,大夏县印,大夏令印,这些线索都让我们思考。这附近有四个大禹庙,大禹出于西羌,还有禹王村,与禹有关的传说在这个地方是最为集中的。在广河齐家坪附近有一座古城,规模很大,当地成为夏城。如果真的找到齐家,就是这次我们的重大突破,或者对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找到了另外一条途径。】
  (画外音)蓬莱去无路,弱水三万里。远古的弱水,是一个汪洋河泽。今天,这里是戈壁、荒漠和漫漫黄沙下神秘的城堡似的遗迹。逶迤在沙脊上前行,考察团宛如一个西行的驼队。在他们的前方,是沉浸在夕阳下的美丽的烽火台。一座山,一条河,一条路。这些山峦河川与玉帛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哪些山峦是玉的母体?哪些河川又是载玉的船只?今天的人们站在这里,唯一能做的便是远眺,和在远眺中的精神上的守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甘肃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甘肃拥有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的特征,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冲破层层迷雾重障,一个文化的甘肃渐渐在世人面前清晰呈现。从距今7000年前后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到距今5500年前后的最早的殿堂式建筑,从5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艳丽的彩陶,到距今4000年前后齐家文化发达的玉器和在我国境内出现较早的冶金术,从距今3000年兼营农业和畜牧、具有欧亚草原文化特色的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富于动物风格装饰的羌戎文化等,这些特色鲜明的陇上史前文化,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甘肃,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甘肃大地埋藏着华夏文明发生的巨大秘密。”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认为,就中华文明而言,第一王朝夏文化的源头其实不一定在中原地区,而是在中国西部。构成夏文明前身的文化群体,很可能出自培育出璀璨的彩陶文化的甘青史前居民。这样审视文明起源史,走出了单纯依赖书写文本的僵化,也走出了众星拱月的历史思维定势,从而也解构了中原中心的华夏文明源头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这样一个广阔的西部的史前王国,我们对它的了解过去实在太欠缺了。迄今为止,齐家文化的命名从瑞典的地矿学家安特生从1924年来甘肃考察命名以后,距今快一个世纪了。正规研究齐家文化的学术专书还没有一部,我们意识到研究中国的“玉石之路”离不开从新疆到中原之间的这个广阔地域的齐家文化的分布。因为它处在中介的位置,年代距今4000年前后,正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对象。】
  (图59)
  “在青铜文化中,甘肃是古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认为,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中国既是边缘,也是中心。青铜技术起源于西亚,首先扩散到中亚。齐家文化时代率先进入青铜时代,是东亚第一个青铜文化。同时,齐家文化时代正好与夏代相同,大禹治水积石山、夏河都位于齐家文化分布区,伏羲炎黄传说流行于齐家文化分布区,周和秦均兴起于齐家文化分布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现在我们初步认为,齐家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早期或者是中期。齐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华夏文化的源头。】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主持过交河故城等多项考古发掘的刘学堂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伟大的交汇中,齐家文化是一个文化中心。黄河上源,应该是华夏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核心区。神秘的夏,就在河源地区。
  【考古学家、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学堂:夏代时候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夏代的时候一定有一群人进入了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发生了互动。这支人是谁?易华先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觉得这个设想它是有基础的。就是夏一定是在河源地区,现在就是黄河上源,河源地区包括大夏河也是黄河的支流。特别是现在我们目前站的这个地方,临夏、夏河、大夏,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着眼区域,是核心区。】
  首倡故宫学的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认为,由陕、甘、青共同构成的这片西北地区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光辉传统的一面仍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仍然是主流。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的灿烂文明、优秀传统,是对中华文明精神的一种传续,也是一种自信力、自豪感和责任感的体现。
  在郑欣淼的眼里,陇上儿女,朴实得就像齐家美玉,都有着玉的精神。
  甘肃,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是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源头地区之一。走近新的历史纪元,这里开始在国家层面上打造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经济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平台和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平台。
  当建设“丝绸之路”“一路一带”宏大战略提出的时候,甘肃拿出了自己的态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这,就是淡定而睿智的甘肃。如玉,如帛,如金,如陶。
  (图51、52)
  作为大自然孕育的一种特殊物质,玉,一旦被人们寄托上某种期待和理想,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玉,具备了品格、神性和思想,便成为形而上的精神符号。在周而复始、不断丰富的仪式中逐渐取得文化的认同,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中的文化因子,深深地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恒久而透明。从这样的意义上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确实就是玉文化的崇拜。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我们找到的就是玉石之路的存在不是西部玉矿资源所在地的人驱动的,而是几千公里以外中原华夏人因为相信玉代表神灵,所以才要不远万里来求取资源。这样一来,玉石之路的存在就是一个物质的交通的文化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信仰的寄托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找到了重新理解华夏文明特性的一扇窗口,或者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层面。】
  (图58)
  中国文化是以玉为至高信仰的玉教文化。在外来的佛教征服中国前,玉教文化成了能够相对统一华夏国家版图和广大人民的共同信仰。而从玉石神话到石佛神话,从玉教信仰到佛教信仰,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神圣对象的大转换便在陇原大地、河西走廊上悄然完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叶舒宪:我们用“西玉东输”这样一个概念来概括这种文化现象,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华夏文明的版图从一开始就是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从广阔的西部新疆到东海之滨四千多公里,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文明的起源是如此广阔距离覆盖。】
  【字幕:张掖大佛寺】
  张掖大佛寺是西北地区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寺内安放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大佛寺卧佛有名,经卷依旧是举世珍宝。1445年,正统五年宫版印刷的6361卷《北藏》佛经被明英宗朱祁镇颁赐于大佛寺。《北藏》佛经及般若金经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被佛学界喻为“佛国天书”、“佛门瑰宝”。
  (画外音)走进这里,孙海芳流连于手书金经,刘学堂关注着宗教殿堂。叶舒宪想起了“碧玉卧佛”的典故。史载,1098年,西夏国师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玉质卧佛而创建大佛寺。佛像为什么用玉来制作?佛庙寺院为什么以与玉有关的词汇?这一切,是不是正暗示着外来的佛教神圣与本土原有的玉教神圣的融合?易华看到了大夏。据说,西夏太后信佛教,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设道场,大作斋会。西夏国都在银川,太后为何要在古甘州敕建皇家寺院?这是否与夏文化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易华:西夏统治的这个范围,跟赫连勃勃统治的大夏的范围和齐家文化的范围,是基本上重叠的。这一点,可能别人都没怎么注意到,齐家文化的分布区,正好是西夏的分布区、统治区,基本上重叠。】
  【字幕:凉州天梯山石窟】
  凉州天梯山石窟开创了佛教石窟的“凉州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没有在陕西境内出现,却越过黄河中游地区,直接来到了接近华北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字幕:武威鸠摩罗什寺】
  一任袈裟万里游,历尽风霜至东土。1700多年前,被前秦王苻坚称之为“国之大宝”的鸠摩罗什从龟兹来到了凉州。站在凉州,西域向西,中原向东。鸠摩罗什在吕光为他修建的凉州罗什寺里,驻锡译经,学习汉语,推动了凉州佛教的发展。如果说,龟兹是孕育鸠摩罗什成为文化巨匠、佛学大师的摇篮,西安是鸠摩罗什实现“弘法东土”夙愿的乐土。那么,武威凉州,就毫无疑问是实现罗什大师浴火重生的圣地。
  (画外音)走进武威,叶舒宪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是体验“神话中国”原理的大课堂。这里不仅有4000年前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也有2000年建制历史的汉代凉州城及其文物;不仅有1500年前开凿的天梯山石窟神佛造像,还有同样距今1500年上下的天赐石佛瑞像及其完整的传奇叙事。“瑞像”、“感通”、“圣容”这些寺庙名称,几乎用尽了华夏文明原有的神话语汇。究其根源,大体上依然来自于玉石神话信仰。叶舒宪说,在某种程度上说,“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构成了后来“西佛东传“佛教的传播路径。而“凉州模式”的传播路线,其实就是玉石之路所奠定的文化传播模式。
  史书记载,十六国时期,汉族张轨建立前凉,氐族吕光建立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汉族李暠建立西凉。在140多年的五凉史上,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文化向着东方走来,她们在河西走廊的内陆河畔歇歇脚,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后,继续向着南方的中原走去;中原的大批人才怀着背井离乡的惆怅和悲怆向着河西走廊走来,他们在清商乐中,抒发着忧国思乡的心情,挥洒着江南士子的情怀。龟兹乐、清商乐在这里轻轻一撞,撞击出了千古绝唱的西凉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也。
  (画外音)曾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文化中心的凉州,在漫长历史中有过何等的繁荣与辉煌!皇娘娘台、雷台汉墓、鸠摩罗什寺、武威文庙……这些文化符号没有一个弱的。要说清中国历史,怎么也绕不开凉州。少了凉州,就像壮汉抽了筋。面对大凉州,作家冯玉雷深有感慨。
  【字幕: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云南建水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孔庙”。量合乾坤明参日月,学兼中外道冠古今。武威文庙由凉州儒学院、文昌宫和孔庙三部分组成。凉州儒学院造就了武威“书城不夜”的辉煌,引领了河西儒学的繁荣之景。而孔庙,则传承了“比德于玉”的君子风范。
  (画外音)孔子在《礼记》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针对君子如何于玉比德,诲人不倦的夫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先圣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个方面,一一美言玉之美德,并以玉示人,如何成为君子。孔子尚玉。儒家把玉作为人格。玉石,便成了君子完美人格的化身,君子品格的象征。
  穿越华夏文明史,以“宁为玉碎”的爱国气节、“化为玉帛”的和谐精神和“润泽以温”的君子风范为核心内容的玉文化光芒四射,彪炳千秋。在人人赞玉、爱玉、赏玉、佩玉、藏玉的行为中,玉文化静静地流入中华文明绵绵的血管里,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向度,演绎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与象征。
  “君子温润如玉。”玉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是高风亮节的比喻。
  “化干戈为玉帛。”玉传递着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信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是历尽曲折的光明归宿。
  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上,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说,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玉帛之路”物质化的是玉,精神化了的是文化,文化的内核仍然是“和”。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和”。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又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然活态传承着的文化。
  千百年来,赏玉,让人度过一段缓慢而温暖的时光。
  千百年来,国人在玉里感悟着生命的真谛。玉在熏陶着民族的心灵。因为玉,人们走到了一起,实现了民族的团结和复兴。
  2013年9月,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国的会议上提出,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建造和平、增长、改革和文明的四座桥梁。在这里,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这样的使命,同样需要文明和谐的精神。好在,这条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有着玉的精血和气脉。
  (图53)
  巍巍昆仑,悠悠丝路。“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这是一条发现之路,交流之路,探源之路。一路徜徉,一路穿越,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绵长的历史,每一种形态都是一段美丽生动的文化交融故事。它们,在幽幽诉说着遥远岁月里经历过的传奇与嬗变。穿越过一个个遥远的遗址,青铜已经变形,而玉依然是那样的光鲜。
  有媒体称,这次活动的举办,首次让“玉帛之路”这个文化概念闪亮登场,引人瞩目。
  (图54、55、56)
  这是一次对齐家文化的再发现之旅。
  这是一次对三千年前周穆王西行路线的考察之旅。
  这是丰富和诠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提升之旅。
  这同样是一次探幽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的精神之旅。
  2013年9月,《务实合作 亚洲起飞》的宣言中这样说道,让我们牵着手,飞越高山和大洋。我们即将见到的,是前所未的图景。没有障碍,没有疑虑。一如我们的前辈,以勇气和力量,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创造新的奇迹!
  【考古学家、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刘学堂:历史不是简单地写在书本上的,历史是写在这块地上的,是附着在这块地上的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的心里的,是活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叶舒宪:华夏的大地、山河就是一本书,是一本敞开的大书,它的未知的东西远远多于已知的东西,每一次走会有新的收获。】
  玉润东方,玉蕴华夏,玉耀陇原。在资源依赖的文化共同体中,陇原大地的西头,连接着西域和新疆;陇原大地的东头,连接着中原。在这种交流互通的碰撞里,华夏文明在“和”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守着山的高度,守着水的清凉,守着玉的节操,沿着“玉帛之路”去开创未来的生活。只要走在路上,就会有新的收获。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这,就是在华夏文明史上漂流了数千年的玉和帛。
  (图57)
其他文献
田野·工作室  大海湾,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梁二平 1-1  孤独的圣河,永恒的变奏   ——写意敦煌宕泉河  /西 夏 1-6  汉简中的丝绸之路:大宛和康居  /张德芳 1-13   东来学佛僧和西去求法僧   ——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种图景 /梁二平 3-1  河西考察记(一)/杨冰华 3-7  出两关记/冯玉雷5-1  海上丝路与海图   ——最早进入中国地图的海湾 /梁二平5
期刊
2014年7月13日上午,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武威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之后,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沿民勤、武威、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玉门、瓜州一线,主要围绕齐家文化遗址,深入民勤三角城、沙井子
期刊
序曲 天地开浑沌  中国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都以不同或相同的文明对人类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令人遗憾和费解的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先后在地球上消失,只留下了一些历史痕迹。而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却依然保留着她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呈现出一派青春、生机盎的景象。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人文条件。  
期刊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在极其重视忠、孝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孝道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佛教的生存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宋代《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是国内现存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由敦煌《父母恩重经》经文演变而来。《父母恩重经》是一部沟通儒、释的佛教经典,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其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读
期刊
[摘要]近期,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重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斯里兰卡作为南海区域的一个支点国家,在地缘上十分重要,历史上又与我国有极为深厚的佛教因缘,借佛教外交对两国建立深厚的双边关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佛教;海上丝绸之路;斯里兰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
期刊
浏览中国地图,人们发现,引发学者思考的中西陆路国际大通道有两大“路结”:一是由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汇聚的帕米尔高原,在这里,发源了塔里木河、伊犁河、印度河、恒河等;另一条是由祁连山、西秦岭、小积石山等在甘肃、青海交界地汇聚,大夏河、洮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等黄河上游的几大支流在这一带汇入黄河。  这两大“路结”就像两个坚实的桥墩,支撑起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而穿越过陇原大地
期刊
[摘要]人生际遇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及人生观念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使他的作品风格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54-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即承受家教,爱好广泛, 博学多才,诗词、文赋、书画无一
期刊
遥远的史前时期是华夏文明的根。触摸文化的史前史,那里有一片扑朔迷离的大地,有一片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乌云密布的天空,有一批批前仆后继的行者,有一段段血火传奇。烽火狼烟、刀耕火种、巫玉盛行……写满在史前的石、玉、骨、铁、铜、陶上。  一同走上玉帛之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认为,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是玉石之路,亦是青铜之路。  走在玉帛之路上,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感觉格外亲切。他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朔方翔鹰——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珍宝展”策展实践,介绍了博物馆文物展览策划的具体流程,并就具体陈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物策展;草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64-02   2015年2月19日,甘肃省博物馆为迎新年,特意举办“朔方翔鹰——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珍宝展”。
期刊
有人说,中国的地形,是由青藏高原和蒙新、黄土、云贵高原,以及东部平原构成的一把巨大躺椅,背对欧亚大陆腹地,面朝辽阔的太平洋。  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的陇原甘肃,就在这张偌大的躺椅上,在这个巨大的地理单元里,进行着漫长的行走和漫长的发展。  【字幕:2014年7月12日 兰州】  (画外音)和大西北的许多城市一样,兰州七月的气候是干燥而炎热的。然而,2014年的兰州,雨季似乎格外长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