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卡奇物化思想是其青年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概念,卢卡奇在该书中针对20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困境,率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重新理解。本文首先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关于物化进行了阐述,之后分析了物化现象的具体体现,然后指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不同点。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物化;异化
【作者简介】肖媛,广东科技学院。
物化现象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中逐渐生产并且不断加剧的。也可以说,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才出现的。卢卡奇指出:“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人的某种东西。” 物化有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因为物化现象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1.人的数字化。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社会机制和社会运行日益理性化,技术理性以可计算性和定量化为特征,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从 20 世纪后人们逐渐发现,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并没有成为解放人、确立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积极力量,反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卢卡奇对此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发达的商品经济遵循着“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基础上的合理化原则”,逐步形成和强化了机械化体系,这一体系是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这一生产体系和社会机制取得了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这一机械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2.人的原子化。理性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另一重要的物化形式便是人原子化。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关系并没有获得真正人的形式,而是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完全是按照物的关系和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变成各自孤立的、被动的原子,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吞没和掩盖。
3.主体的客体化。物化现象是主体的客体化的表现,即人从自己本来自主的主体角色中变成了被动的客体。生产过程是一个自律运作的机械体系,这个体系中人只不过是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成分,所以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就被忽略和抛弃了。故而人失去了其主体地位,同时也失去了自主性,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扮演被动的客体。卢卡奇指出:“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已经存在并且是自给自足的,它的作用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他是否乐意,他都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的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
1.对异化的概念不同。马克思和卢卡奇在 “异化”概念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使用的是物化而不是异化,但是在内容上又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物化即异化,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而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是指劳动的对象化,二是指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反而是对人的肯定。而异化的物化是指生产者的劳动在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即社会关系的物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
2.历史观的不同。讲到物化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指出社会规律如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这种存在我们之外的客观规律是不能仅仅通过批判和理解加以消除的。面对客观现实,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肯定奇客观现实性,再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而卢卡奇不同,他重点批判了物化现象,认为物化就是异化,没有进一步的分析物化和对象化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运动有不可扬弃的制约作用。所以他没有价值判断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就反映了马克思持有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早期卢卡奇是人本主义历史观。
首先,卢卡奇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从《资本论》中推导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物化理论; 其次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某些紧迫问题,认识到“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其三物化理论引发了后来哲学家对异化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认识。但是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他没有区分物化、对象化、异化这些概念;第二,他的物化思想没有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人文主义;第三就是对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有些夸大。
总的说来,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有成就也有不足之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奇也被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可以肯定他作出的贡献和影响。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6.
[2]周立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物化;异化
【作者简介】肖媛,广东科技学院。
一、卢卡奇物化的含义
物化现象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中逐渐生产并且不断加剧的。也可以说,物化现象是在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才出现的。卢卡奇指出:“人自身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客观的、不以自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人的某种东西。” 物化有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因为物化现象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1.人的数字化。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社会机制和社会运行日益理性化,技术理性以可计算性和定量化为特征,促进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从 20 世纪后人们逐渐发现,社会的理性化进程并没有成为解放人、确立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积极力量,反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失落和人在机械体系中的抽象化。卢卡奇对此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发达的商品经济遵循着“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基础上的合理化原则”,逐步形成和强化了机械化体系,这一体系是依据商品本性和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这一生产体系和社会机制取得了自律性,劳动者被整合到这一机械体系之中,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失去了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
2.人的原子化。理性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另一重要的物化形式便是人原子化。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关系并没有获得真正人的形式,而是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完全是按照物的关系和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变成各自孤立的、被动的原子,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吞没和掩盖。
3.主体的客体化。物化现象是主体的客体化的表现,即人从自己本来自主的主体角色中变成了被动的客体。生产过程是一个自律运作的机械体系,这个体系中人只不过是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成分,所以人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就被忽略和抛弃了。故而人失去了其主体地位,同时也失去了自主性,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扮演被动的客体。卢卡奇指出:“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他发现这个机械系统已经存在并且是自给自足的,它的作用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他是否乐意,他都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的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
三、与马克思的异化的不同点
1.对异化的概念不同。马克思和卢卡奇在 “异化”概念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使用的是物化而不是异化,但是在内容上又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物化即异化,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而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是指劳动的对象化,二是指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反而是对人的肯定。而异化的物化是指生产者的劳动在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即社会关系的物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
2.历史观的不同。讲到物化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指出社会规律如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这种存在我们之外的客观规律是不能仅仅通过批判和理解加以消除的。面对客观现实,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肯定奇客观现实性,再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而卢卡奇不同,他重点批判了物化现象,认为物化就是异化,没有进一步的分析物化和对象化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运动有不可扬弃的制约作用。所以他没有价值判断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就反映了马克思持有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而早期卢卡奇是人本主义历史观。
四、总结
首先,卢卡奇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从《资本论》中推导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物化理论; 其次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某些紧迫问题,认识到“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其三物化理论引发了后来哲学家对异化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认识。但是青年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他没有区分物化、对象化、异化这些概念;第二,他的物化思想没有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人文主义;第三就是对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有些夸大。
总的说来,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有成就也有不足之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奇也被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可以肯定他作出的贡献和影响。
参考文獻: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6.
[2]周立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