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怕离开“圈子”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23r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国内的学校里是不是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画面:学生们经常抱团,尤其是女生,三五成群,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一起,这种“抱团”的现象已经蔓延到了国外。
  中国留学生出国后,遭遇“水土不服”的情况一直存在。身处不同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融入问题,由此社交圈也相应出现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圈子”内“抱团取暖”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内部有一个社交圈,不融入当地人的朋友圈。
  “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
  “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很多国际学生,都更乐于与来自国内的同胞交流,中国留学生也一样。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同样存在于大多数国际学生中,但中国留学生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的数量,导致“中国圈子”现象的突出。
  过分的“抱团”确实会减少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且抱出来的小团体会让“外人”感觉被排斥。反过来,因为孤独而抱团的小团体也会更孤立。另外,缺乏交流还会引起各种误会,如认为中国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而言,西方国家来的学生比较独立,喜欢去体验新事物。所以他们常参与各种活动,结交不同的朋友,但也有一个前提,他们交朋友比来自亚洲的学生容易。
  “抱团”申请
  “抱团”申请的想法已经逐渐被国内的家长认同,一些留学机构也开展了相应的留学活动。其实家长的想法都是从为了孩子的角度出发,在家长看来与其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还不如和一些拥有相同背景,相同语言的学生一同申请,起码这样孩子一个人在国外也不会太孤单,遇到事情也不会束手无策。
  身在异国,与讲着相同语言、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可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这种感觉是任何人都会有的,特别对一些小留学生而言“抱团取暖”确实会有一些效果。学生不会在陌生的国家里感到孤单,遇到问题也有朋友一起商量,特别对申请同一地区、同一学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温暖感、踏实感更是体现得尤其明显。这就是抱团带来的好处——陪伴。
  语言文化障碍
  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的问题,加之离开了中国原本的人际圈,大多数留学生都会有一种孤独感的出现。“中国圈子”的背后是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与不适造成的。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多的移民群体初期,为了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都有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
  很多留学生的年龄普遍处在20岁左右,社交需求明显,加之语言问题、文化差异,以及较弱的社会适应问题,在“中国圈子”内“抱团取暖”现象的出现理所当然。身在异乡,与讲着相同语言、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团聚,可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语言交流的限制。虽然不少中国留学生用外语与外国人进行基本交流没问题,但深入交流还是有一定障碍,这在初期会限制很多人融入留学国文化。深层次原因是生活习惯、文化以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再加上一些外国朋友对中国也会有偏见,这虽然不妨碍沟通、交流,但是阻碍了融入。
  积累人脉资源
  “中国圈子”本身无所谓好坏,主要在于留学生如何看待它。
  “同根文化”的学生交流,心理上能获得支持和认同。留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同国人在一起更容易互相理解,构建友谊,能够有效地缓解留学生的孤独感,也能帮助他们提高适应性能力。留学期间,在融入外国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的情况下,适当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接触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变化,回国后不至于水土不服。对于准备回国的留学生来说,在留学期间适当接触中国留学生,还能为回国就业、创业积累人脉资源。
  但一些留学生是为了逃避与外国人和外国文化的接触,而将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在中国人当中,显然不可取。如果留学生抱着逃避的态度将自己限制在中国留学生的圈子中,劣势会明显大于优势。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留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而导致无法融入外国文化、生活交流有困难,严重的甚至可能荒废学业。这在心理上对留学生也有很大打击,越不敢与外界交流越不想走出“圈子”,越不走出“圈子”就越难以跟外界交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除了学习,出国留学还是感受不同文化、体验大千世界的好机会,限于“中国圈子”,往往会让中国留学生丧失这个良机,眼界、思想、创造力等方面,往往不如那些能够融入外国社会的留学生开阔。
  不能简单地贴“利弊”标签
  在国外留学扎堆“中国圈子”的现象,利弊因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认为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圈子”的背后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利也有弊,主要看中国学生如何去看待它。最理想的状态是,不是完全脱离本国文化社交圈,而是既能保持对原有文化背景的认同和自豪感,又不抗拒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但如果因为沟通障碍或适应新环境时的不适应而选择逃避,那一定是弊大于利。
  有个别中国学生在与人交流上也存在一种心理,就是不管是否“抱团”,心里多少把“和自己人交流”与“和外国人交流”分开计算。交朋友主要看爱好和品质,气息相投是为友,这个浅显的道理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应适用,把国籍看做社交的促进剂和阻碍因素都不对。既然留学生到异国学习,还是应该多了解留学目的国的文化,多进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
  留学生要改变身份观念,要把我们是“留学生”身份的这个观念,改变成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观念。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常常会有留学生的错误的自我定位。建议留学生首先要敞开心扉,主动地去接受和融入,转变观念,认同自己是团队的一员,走出中国留学生的“小团体”,保持多元化思想,推动自己,融入当地学生的交流圈。
  留学生无须刻意地回避“中国圈子”。初到国外,中国学生没有朋友或其他可信赖的人,“中国圈子”可以说是一种本能行为,当他们慢慢找到可信赖的人时,往往会选择扩大社交面,与不同国家的人接触,部分留学生可以自己克服“中国圈子”的劣势。留学生们要正确看待“中国圈子”,在留学初期适当与中国学生接触,但切勿产生依赖,同时尽快结交外国朋友,融入真正的留学生活。学生在出国前着重培养独立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应对留学期间的困难做好准备。
  留学生在入学时,可留意观察国外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心理辅导、语言中心、课程辅导等。绝大多数大学都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当学生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既能解决问题,又是融入外国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
  同学之谊是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应该去尊重。留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过度依赖,在海外建立的友谊可以为回中国以后提供更多便利。
其他文献
玻璃岛米哈诺  作为威尼斯之行的第一站,水晶玻璃岛——米哈诺(Murano)用它五彩斑斓的怀抱,首先迎接了我们。这里是欧洲极负盛名的玻璃工业中心,被誉为“威尼斯的玻璃之岛”,所生产的玻璃制品即为“慕拉诺玻璃”,以优美繁复的古典装饰风格、精雕细琢的手工制作工艺闻名于世。  据说15-16世纪,威尼斯的贵族和有钱人,为了逃避都市的繁忙找到一个可以度过安静时光的岛屿。而被关在这个岛上的工匠们制作的玻璃工
期刊
西方国家消费水平较高,对一般学生而言经济压力较大,那么有哪些开源节流的方式呢?  申请政府奖学金  国外的奖学金项目名目繁多,资助力度较大,大凡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奖学金项目,有的甚至可学费全免。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国内学生来说,如能获得奖学金,留学费用的大头部分就有了着落。  英国政府海外研究生奖学金:专为中国学生设立,由英国政府拨款,申请对象为已在英国院校注册的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课程的学生。  美国大
期刊
董功,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曾先后工作于Solomon Cordwell Buenz & Associates, Inc.、理查德·迈耶设计事务所、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多次受邀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演讲,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2008年,董功主持设计的一座“绿房子”售楼处成为生态环保建筑的典范。2015年5月,由他主持设计
期刊
在国内学生远赴英国留学的浪潮中,很多人都倾向于选择商科类专业,尤其是金融专业,这是因为商科是英国最有口碑的专业类别,也是英国专业中涉及范围最广的院系类别。所以,留学英国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下面的几所学校哦!  最受争议的英国商学院: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  1996年,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在5000名身着黑色长袍的牛津教授们的反对声中成立。随后,一座由名师设计,独具艺术风格的商学院大楼在牛津大学中心区
期刊
1.Suzanna,在墨西哥留学的英国学生  我并不是一个热衷于过圣诞节的人,在12月到来之前我都不会惦记着这个节日,也不会早早就着手开始买圣诞饰品和礼物。但到临近圣诞时,我对于能在电视机前,和家里人吃着自己亲手做的烤蛋糕和蛋奶酒,还是充满期待。对于圣诞,我最喜欢的其实是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穿俏皮又厚重的衣服出门,又或者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懒洋洋地躺在被窝里看肥皂剧。但是在处于热带的墨西哥过圣诞则显得有
期刊
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是海外华人永恒的话题。其实所谓进入外国人圈子,这“进入”二字便有不同的理解。酒肉朋友不分肤色国界到处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帮推心置腹的国际友人,则是另一回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身份(价)对等,往往是中国人衡量“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的两个参考纬度,前者侧重内部精神世界的交流,后者从外部物质标准上进行评估。与其他海外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朋友圈更偏爱“自己人”。  可
期刊
融入要实现身份认同的转换  陈福平:厦门大学副教授  我觉得“抱团”现象有利有弊。从好的方面看:首先,有助于适应当地的环境。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很多社会学研究表明,几乎多数的移民群体初期适应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都有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先前的留学生可以为新来者提供很多适应环境的信息和帮助,比如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资本”,能够在一个陌生环境的初期减少很多压力。其次,
期刊
有位热爱学习中文的美国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中文里有好多动物的名字都不准确呀,比如蜗牛不是牛,企鹅不是鹅,河马也不是马。我说英文不也一样吗,难道jellyfish和starfish真的是fish?再说“河马”的英语hippopotamus源自古希腊语,本意即“horse of the river(河中之马)”,所以要怨也怨不得中文误导,而是我们学识尚浅的祖先在给未知事物命名时,为后人指错了方向。  英
期刊
随着留学的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到国外高中留学。为了较快地适应国外生活、顺利融入当地文化氛围,“小留学生”必须要做足相关功课。那么,究竟有哪些事项是需要他们特别注意的呢?  国际学校是什么?  国际学校英语:(international school)是指跟随外国侨民母国的教育制度,为外国侨民提供其母语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又发展成同时可以为本国学生提供国外教育模式的学校。目前,我国的国际学校可
期刊
5月19日,卢墨雪总领事在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办公室接受了《留学生》杂志的专访。他对于中英文化交流、经贸合作、英国高等教育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自1991年以来卢墨雪一直是一位职业外交官,第一个外交职务是在北京的英国驻华大使馆担任香港事务主管及新闻官员,他还曾经在东京、布鲁塞尔、雅加达、巴库的英国使领馆担任外交职位。在2010—2013年,他在英国外交部担任信息技术司主管和项目司司长。  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