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当前幼小衔接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首都地区;幼小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07-02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这一时期,是幼儿逐渐脱离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开始接受小学教育模式的初期,也是幼儿在心理上的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步入小学后的生活与学习。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出台的文件中早就提倡幼儿园要与小学相互衔接,利用优势资源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生活中幼儿园和小学也在以实际行动积极的响应。但是就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状况来看,中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从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出发,以北京市密云地区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推进幼小衔接顺利的进行。
一、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表现
1.单一片面性,只重视“智”的衔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很重要的终身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家长特别重视孩子在“智”上的积累,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孩子学到知识的“量”而忽视了孩子学到知识的“质”。甚至有些家长过于急功近利,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业内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能力方面的发展。”然而,家长有偏误的观念,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全面的让孩子接受和学习知识,这样不会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孩子身心和能力上发展的作用。“幼小衔接”的实质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在德、智、体、美这四方面,家长过度的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以及品德上的培养。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不要谈掌握知识的质量了。孩子学到的知识没有从量到质的飞跃,不仅没有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效果,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无形的负担。
2.“一边倒”的倾向性。“衔接”,多数人理解的是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所以就造成了“一边倒”的现象。当孩子上到大班的时候,幼儿园都在积极的为孩子们准备入学的工作,家长们也是竭尽全力的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幼儿园和家长的角度来说,都在积极的向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靠近。但相比较,小学却很少主动的去迎合幼儿园,没有切实的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幼儿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不会马上就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他们多数还是保留着幼儿园的时间观念、生活模式、学习模式、行为习惯等。如果小学的教师用严厉苛刻的方式来要求幼儿,幼儿就会慢慢的产生入学焦虑,会出现畏惧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人交流、不积极参加活动等现象。所以“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二者共同的工作。在幼小衔接这一过程中,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如果幼儿园一味向小学靠拢,而小学没有做好“接”的工作,那么只有“衔”没有“接”,就达不到“衔接”的效果。
3.急功近利的盲目性。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幼小衔接是很重要的一项,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很早就根据小学的课本安排出课程表,让孩子们提早走进小学的课堂。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越早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越好,殊不知这种想法具有盲目性。这种盲目的“赶、帮、超”对孩子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教师过早的安排孩子们上一年级的课程,压力显而易见。对大班孩子来说,繁重的知识剧增,如同揠苗助长。对于适应了轻松愉悦,以游戏方式上课的孩子们来说,过大的压力会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负担,超额度的知识会让孩子们觉得身心疲惫,从而会从心底里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慢慢的也会对上小学产生畏惧感。这种现象也使得幼儿园教育变得“小学化”。最负面的后果就是不仅没有让幼儿有想上小学的欲望,反而让幼儿对上小学产生退缩,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师资状况来说,大多数幼儿园缺少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和小学学习模式的老师;小学也缺少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发展学这些专业课程熟知的老师。这就会造成幼儿园老师实施幼小衔接时会达不到衔接上小学的目的,可能还走了弯路,也会造成小学老师因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对刚入学的孩子过于严厉,给新入学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就目前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师资素质来看,也是参差不齐的。她们的学历水平不一,最低起点为中专学历,最高为博士学历,而那些高学历者却很少有从事基层教育的,那些真正在基层每天接触孩子的老师,大多数的学历水平在中专和大专的学历。幼儿园整体师资素质不高也就让我们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有所怀疑。所以在幼小衔接这个过程中,所需的优秀师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
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策略
1.积极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家长中心”一直是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家长中心”,主要指在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从家长的意愿或期望出发,忽视孩子的兴趣、需要、特点、能力、个性,以成人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强迫教育。许多家长受“早才论”的影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学习的东西越多越好;过早的给孩子填鸭超额度的知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种做法却忽视了孩子智力发展的特点和孩子的天性,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幼儿园有义务帮助家长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家长明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2.幼儿园与小学相互配合,推动家园互动、家校互动。首先,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适当的调整课程,慢慢的使幼儿园的课程小幅度的像小学靠近。定期组织幼儿园的孩子去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的老师和教学氛围,让孩子在头脑里对小学有一定的印象,甚至是向往之情,从心底里产生想上小学的欲望。而小学的老师也要经常和幼儿园老师交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好刚入学孩子的各方面工作。第二,充分的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一天生活的主要地点就是学校和家里,而监护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在学校老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孩子的表现,而孩子回到家后老师就无从得知。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做好家园互动工作,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孩子的状况。主要的形式可以有:家访、班级网络平台、微信群、班级电话联系簿等。小学的老师也应如此,通过家校互动,可以真实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更好的为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这个时期。
3.做好入学准备工作,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不竭的学习知识。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老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先喜欢上老师,而后再喜欢这门课程。老师还应当应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拘泥于死板的传统教授的讲课方式,可以利用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人师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最重要的是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孩子责任心、守纪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入学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知识,比之前机械式的填鸭方式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4.加强培训,提高整体师资素质。教师是幼小衔接主要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心底里热爱幼儿、喜爱幼儿、热爱教育事业。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要抓住“走出去”的机会,走出自己的学校,多多参观其他的学校,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再者,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更多的加强互动,彼此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而共同的进步。
综上所诉,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儿童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守旧的观念,要从切实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做好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
[3]赵月娥,庞威.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分析[J].内蒙古教育,2008,(5).
[4]王喜海,袁爱玲.对幼儿教育的反思[J].研究与探索,2003,(2):12.
关键词:首都地区;幼小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07-02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这一时期,是幼儿逐渐脱离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开始接受小学教育模式的初期,也是幼儿在心理上的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步入小学后的生活与学习。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家出台的文件中早就提倡幼儿园要与小学相互衔接,利用优势资源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生活中幼儿园和小学也在以实际行动积极的响应。但是就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状况来看,中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从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出发,以北京市密云地区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推进幼小衔接顺利的进行。
一、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表现
1.单一片面性,只重视“智”的衔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很重要的终身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家长特别重视孩子在“智”上的积累,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孩子学到知识的“量”而忽视了孩子学到知识的“质”。甚至有些家长过于急功近利,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业内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能力方面的发展。”然而,家长有偏误的观念,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全面的让孩子接受和学习知识,这样不会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孩子身心和能力上发展的作用。“幼小衔接”的实质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在德、智、体、美这四方面,家长过度的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了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行为习惯以及品德上的培养。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不要谈掌握知识的质量了。孩子学到的知识没有从量到质的飞跃,不仅没有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效果,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无形的负担。
2.“一边倒”的倾向性。“衔接”,多数人理解的是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所以就造成了“一边倒”的现象。当孩子上到大班的时候,幼儿园都在积极的为孩子们准备入学的工作,家长们也是竭尽全力的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幼儿园和家长的角度来说,都在积极的向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靠近。但相比较,小学却很少主动的去迎合幼儿园,没有切实的从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幼儿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不会马上就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他们多数还是保留着幼儿园的时间观念、生活模式、学习模式、行为习惯等。如果小学的教师用严厉苛刻的方式来要求幼儿,幼儿就会慢慢的产生入学焦虑,会出现畏惧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人交流、不积极参加活动等现象。所以“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二者共同的工作。在幼小衔接这一过程中,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如果幼儿园一味向小学靠拢,而小学没有做好“接”的工作,那么只有“衔”没有“接”,就达不到“衔接”的效果。
3.急功近利的盲目性。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幼小衔接是很重要的一项,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很早就根据小学的课本安排出课程表,让孩子们提早走进小学的课堂。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越早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越好,殊不知这种想法具有盲目性。这种盲目的“赶、帮、超”对孩子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教师过早的安排孩子们上一年级的课程,压力显而易见。对大班孩子来说,繁重的知识剧增,如同揠苗助长。对于适应了轻松愉悦,以游戏方式上课的孩子们来说,过大的压力会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负担,超额度的知识会让孩子们觉得身心疲惫,从而会从心底里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慢慢的也会对上小学产生畏惧感。这种现象也使得幼儿园教育变得“小学化”。最负面的后果就是不仅没有让幼儿有想上小学的欲望,反而让幼儿对上小学产生退缩,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师资状况来说,大多数幼儿园缺少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和小学学习模式的老师;小学也缺少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发展学这些专业课程熟知的老师。这就会造成幼儿园老师实施幼小衔接时会达不到衔接上小学的目的,可能还走了弯路,也会造成小学老师因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对刚入学的孩子过于严厉,给新入学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就目前幼儿园教师的整体师资素质来看,也是参差不齐的。她们的学历水平不一,最低起点为中专学历,最高为博士学历,而那些高学历者却很少有从事基层教育的,那些真正在基层每天接触孩子的老师,大多数的学历水平在中专和大专的学历。幼儿园整体师资素质不高也就让我们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有所怀疑。所以在幼小衔接这个过程中,所需的优秀师资力量还是不容忽视的。
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策略
1.积极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家长中心”一直是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家长中心”,主要指在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过多的从家长的意愿或期望出发,忽视孩子的兴趣、需要、特点、能力、个性,以成人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强迫教育。许多家长受“早才论”的影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学习的东西越多越好;过早的给孩子填鸭超额度的知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种做法却忽视了孩子智力发展的特点和孩子的天性,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幼儿园有义务帮助家长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家长明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2.幼儿园与小学相互配合,推动家园互动、家校互动。首先,幼儿园要向小学靠拢,适当的调整课程,慢慢的使幼儿园的课程小幅度的像小学靠近。定期组织幼儿园的孩子去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的老师和教学氛围,让孩子在头脑里对小学有一定的印象,甚至是向往之情,从心底里产生想上小学的欲望。而小学的老师也要经常和幼儿园老师交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好刚入学孩子的各方面工作。第二,充分的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一天生活的主要地点就是学校和家里,而监护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在学校老师可以直观的看到孩子的表现,而孩子回到家后老师就无从得知。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做好家园互动工作,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孩子的状况。主要的形式可以有:家访、班级网络平台、微信群、班级电话联系簿等。小学的老师也应如此,通过家校互动,可以真实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从而更好的为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这个时期。
3.做好入学准备工作,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不竭的学习知识。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首先老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先喜欢上老师,而后再喜欢这门课程。老师还应当应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拘泥于死板的传统教授的讲课方式,可以利用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人师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最重要的是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孩子责任心、守纪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入学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知识,比之前机械式的填鸭方式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4.加强培训,提高整体师资素质。教师是幼小衔接主要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心底里热爱幼儿、喜爱幼儿、热爱教育事业。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要抓住“走出去”的机会,走出自己的学校,多多参观其他的学校,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再者,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更多的加强互动,彼此来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而共同的进步。
综上所诉,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对儿童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无论是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守旧的观念,要从切实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做好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
[3]赵月娥,庞威.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分析[J].内蒙古教育,2008,(5).
[4]王喜海,袁爱玲.对幼儿教育的反思[J].研究与探索,20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