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探讨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从而真正把“教堂”变成“学堂”。
关键词 语文学习 主动权 学生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老师繁琐的提问,学生繁琐的回答。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确实是在启发提问,课堂气氛也看似活跃,可是繁琐地提问往往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文章学完以后,留在学生脑中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只是老师组织教学的线索,他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他们只是老师拎来拎去的符号和道具,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多数的思维空间。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是否学有所得。换言之,就是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的竞争场所
各个小组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认为该问题是小组内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答案有争议、意见,便要提交到全班来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有两步,一是小组对组内问题初步争决的过程,也是发现难题难点的过程。二是各小组向班级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的过程,这是每个小组显示实力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向班级提出至少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其基本条件是:1、小组同学共同讨沦解决的;2、最能体现文章重点、难点或者是理解课文关键性的问题等等。提交问题的价值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在问题解决后再确定其价值分,对有价值的问题要给提出的小组加分。有些问题教师会提出参考的分值,以促进学生积极思想。因为小组向班级提出的问题是小组竞赛得分的主要来源。另外一个来源是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能够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解答有创意,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加分。每个组要想得到高分,既要动脑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又要积极思考回答别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况且还有一种竞争机制激励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课堂上总是充满了生气,常常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上,教师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由学生来提出,这就把由教师的思考变成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学习主导性、主体性的转移,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而且形式上也完全扭转了教师“导演”地位,发问的主动权已经完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也完全依赖学生。老师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则发挥着点拨、引导、深化以及裁判的作用,这就把过去老师的单边活动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从这种学习的形式中不仅成为了主体者,而且享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价值被认可的快乐。作为教者也不断地被学生提出的—些有价值而又有独创性的问题所激发、所陶醉,这是过去唱独脚戏难以享受到的教学乐趣。
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例如:学了《颐和园》一课,就写自己去過的公园或自己的校园。这样的练习又是劳动后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同时更加深了思想教育。再如《小珊迪》、《黄继光》、《种子》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1、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班去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2、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
三、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环境和机会
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本身也是学习,只有认真钻研的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能问倒老师,这就证明学生钻研了,对问题有较深的了解;提问是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方向,灵活地根据学生实际反应改进教学;学生因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完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悟得:研究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考虑,从而学会学习。为此,我们鼓励语文课堂“问题让学生提”。
以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学,老师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老师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思考,去找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关键词 语文学习 主动权 学生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老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老师繁琐的提问,学生繁琐的回答。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确实是在启发提问,课堂气氛也看似活跃,可是繁琐地提问往往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文章学完以后,留在学生脑中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只是老师组织教学的线索,他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他们只是老师拎来拎去的符号和道具,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多数的思维空间。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是否学有所得。换言之,就是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的竞争场所
各个小组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认为该问题是小组内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答案有争议、意见,便要提交到全班来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有两步,一是小组对组内问题初步争决的过程,也是发现难题难点的过程。二是各小组向班级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的过程,这是每个小组显示实力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向班级提出至少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其基本条件是:1、小组同学共同讨沦解决的;2、最能体现文章重点、难点或者是理解课文关键性的问题等等。提交问题的价值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在问题解决后再确定其价值分,对有价值的问题要给提出的小组加分。有些问题教师会提出参考的分值,以促进学生积极思想。因为小组向班级提出的问题是小组竞赛得分的主要来源。另外一个来源是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能够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解答有创意,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加分。每个组要想得到高分,既要动脑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又要积极思考回答别组的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况且还有一种竞争机制激励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课堂上总是充满了生气,常常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上,教师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由学生来提出,这就把由教师的思考变成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学习主导性、主体性的转移,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而且形式上也完全扭转了教师“导演”地位,发问的主动权已经完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也完全依赖学生。老师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则发挥着点拨、引导、深化以及裁判的作用,这就把过去老师的单边活动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从这种学习的形式中不仅成为了主体者,而且享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价值被认可的快乐。作为教者也不断地被学生提出的—些有价值而又有独创性的问题所激发、所陶醉,这是过去唱独脚戏难以享受到的教学乐趣。
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例如:学了《颐和园》一课,就写自己去過的公园或自己的校园。这样的练习又是劳动后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同时更加深了思想教育。再如《小珊迪》、《黄继光》、《种子》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但选材一定要真实。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1、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班去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2、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
三、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环境和机会
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本身也是学习,只有认真钻研的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能问倒老师,这就证明学生钻研了,对问题有较深的了解;提问是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方向,灵活地根据学生实际反应改进教学;学生因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能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知识。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完善认识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悟得:研究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考虑,从而学会学习。为此,我们鼓励语文课堂“问题让学生提”。
以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学,老师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自己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老师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思考,去找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