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 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具有的特征。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也以语言为依托,语言和文化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一个民族交际工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民族间语言的交际,除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和必要的语音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离开了社会文化因素和缺乏该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掌握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只重语言传授的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相通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这也是交际能够进行的基础。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Barking dogs don’t bite.(狂犬不咬人) Blood is thin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等。两种文化何其相似。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当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不能只靠语言的上下文,还要靠语境,要靠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理解的重要前提。从另一方面看,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又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假如一个美国人问你:Where is the Mr. Smith? 或一个英国人问你:Where is the John? 句子很简单,也没有生词,但你可能仍然认为不知所云。其实这是一种隐语,他是在找卫生间,他要“方便”,因为Smith和John是英美人太常用的名字,故用此隐语。可见,当字字词词都认识,却还无法领会文中之意,文化背景知识就显得重要了。又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了。
总之,要想掌握英语,使英语成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学习英语文化。作为英语老师,肩负着深刻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应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提高了,便会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得体的使用英语。
一、 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具有的特征。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也以语言为依托,语言和文化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一个民族交际工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民族间语言的交际,除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和必要的语音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离开了社会文化因素和缺乏该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掌握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只重语言传授的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相通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这也是交际能够进行的基础。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Barking dogs don’t bite.(狂犬不咬人) Blood is thin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等。两种文化何其相似。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当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不能只靠语言的上下文,还要靠语境,要靠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理解的重要前提。从另一方面看,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又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假如一个美国人问你:Where is the Mr. Smith? 或一个英国人问你:Where is the John? 句子很简单,也没有生词,但你可能仍然认为不知所云。其实这是一种隐语,他是在找卫生间,他要“方便”,因为Smith和John是英美人太常用的名字,故用此隐语。可见,当字字词词都认识,却还无法领会文中之意,文化背景知识就显得重要了。又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了。
总之,要想掌握英语,使英语成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学习英语文化。作为英语老师,肩负着深刻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应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提高了,便会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得体的使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