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反智主义”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一部《道德经》,让后代的人不断挖掘其智慧。在近代的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凭借老子的片言自语,认定其是一个“反智主义者”,将古代甚至现当代一些的反智行为与老子的《道德经》联系在了一起,读懂老子对“知(智)”的看法,用事实与数据说话,是本文论述的重点,让我们来看看老子究竟是不是一个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反智主义者”。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反智主义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作品,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知”与“智”是《道德经》中阐述的比较重要的命题,在前代众多的研究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老子是“反智主义”的,并且将中国“反智”“愚民”传统的源流追溯到老子。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反智传统》中就有表述,也说过“道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虽然也有不少与儒家相通之处,但在对待智性及知识分子的问题上却恰恰站在儒家的对立面。”[1]吴稼祥更是在《反智主义的陷阱》中提到“最接近于当代反智主义的中国思想,是老子表达的道家思想。他的‘反智主义’警句,可以在 81 章《道德经》里的每一章中找到。”“我不认为当代任何一个反智主义者对智慧和知识的否定比老子更彻底。霍夫斯塔特说:‘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老子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老反智主义者。” [2]在吴先生心里老子成为了一位“老反智主义者”,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对《道德经》中关于“知(智)”的内容加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反智主义?余英时认为反智识主义“并非是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领域”。“它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干涉的部分,一是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3]政治上具体可以表现为愚民政策,学术上则是党同伐异,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解放后的“十年浩劫”等等。《道德经》中的“知(智)”和我们当代“反智主义”的“智”是一个含义吗?我们可以将“知(智)”所在的句子提炼出来,加以分析。其中被学者认为是表达所谓“反智”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几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百姓一但有了妄知妄欲,就会给一些有计谋的投机者实现野心的机会。只有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才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在这句话中,“知”与“欲”并列,欲望主要是后天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人的知识是相关联的,人类在认识自然之后必然是要改造自然,与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相违背,所以认为老子就主张不要“求知”。但老子在此强调的是妄知妄欲,并非反对知识本身,就像我们常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用之正则正,是可以被正确引导的,如果被有心计的人错误引导就会有大祸。“智者”非有大智慧之人,否则老子不就是在反自己吗?更不会在孔子求问时耐心回答。老子在此否定的“智”并非指智慧之意,而是智巧,是投机之智,只是小智,并非大智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这句话中“智慧”是与“大道”相比较的,而“道”是老子心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可见这句话中的“智慧”并非褒义 而且还是伴随着“大伪”。好与坏是在对比之中才会突显出来,这句话也是经常被用来证明老子的反智思想,其实“大伪”之人都是一些小聪明,自以为的聪明,善于伪装之人并非真正的智者。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谋士和辩士,他们是有小聪明的人,为达目的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煽动君主和百姓,老子忧虑的正是这些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该段文字在郭店楚简《老子》中为“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各家释读不一)[4]! 原来的“ 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被“ 智、辩、伪、虑”所替代,与“智”所并列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圣、仁、义”等褒义词到“辩、伪、虑”贬义词,可见对于老子该句的解读还是充满争议的。我们不防看看下一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原来这三个“绝弃”还只是表面的现象,只是老子为我们描述的一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客观现象,而非老子本人的主观观点,再下一句“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是老子所要提倡的,要想有个有个长久的归宿就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照本心朴素无为,没有私心减少欲望。这观点也复合老子一贯的主张——“清静无为”,所以不能断章取义看到三个“绝弃”就认为老子是反对这些的,忽略了后面老子真正所主张的观点。再看下一句“绝学无忧”,很多人认为这个足够证明老子的反智思想了吧,不管“学”在这里是解释为“学习”还是“私学”。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这里的“绝”应该解释为“极”,但这样一来,之前的三个“绝”如果也解释为“极”则有点前后矛盾,“圣智仁义巧利”在这句话中是一体的,如果单纯的肯定了前面的“圣仁巧”,否定了后面的“智义利”则显得不通。我比较认同谭宝刚先生的观点,他在多次考证之后总结道“可见老、孔时期‘绝学’既不是绝弃知识,也不是官学对私学的抑制,更不是简单的对智者的压制策略,而是一种绝弃学者自身的骄气,以免因其骄气给社会带来祸害。” [5] “士”的崛起,使谋士对君主有更大的影响力,通过一些小智慧与口舌之利就可以改变各国局势,不免会使他们产生娇纵之气,给社会带来危害。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要妙”即为“奇怪小聪明”很好的证明了这里的“智”非“反智主义”中的智慧、智性,只是一些所谓的小聪明罢了。百姓难治理也正是因为有过多投机取巧的聪明才智。所以老子才会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两句中的“智”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为小聪明,投机等,与当今“反智主义”所说的“智”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因为字一样,就拿来证明老子的反智态度,忽略字在句中的真正含义,无疑是荒谬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于“求知”也有一些持正面态度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第七十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
  “知常”、“知止”、“知人”、“知足”、“知和”、“知不言”、“知我”、“自知”等等,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对“知”肯定的看法,通过这些句子不难看出老子对于“知”重要性的强调,就不在此逐句分析了。
  通过整理《道德经》全篇,我们可以得出表1(详细句子见附1):
  在《道德经》中“知”“学”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最多用的是中立的,表达知道和学习的意思,如“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有”,共有22句,占比59.50%。其次是表达对“求知”的肯定,对大智慧的赞同态度,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学日益”,共有9句,占比24.32%;再次才是表达对一些小聪明,投机行为的否定态度,如“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学无忧”,共有6句,占比16.22%。通过数据对比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即使勉强认为的那些有“反智”倾向的句子,也只是占到了极少的一部分。可知老子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反智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的“求知”主张占比更多。
  “道”是老子心目中的最高存在,也是其不断的追求。对于“道”各家的理解与标准各异。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道“老子所谓道,既非儒者之所道,因而其所谓德,亦非儒者之所谓德。彼以为太古之人,不识不知,无知无欲,如婴儿然,是为能体道者。其后智慧渐长,惑于物欲,而大道渐以澌灭。” [6]老子的“道”既非我们主流社会儒家之道,也可同理推测并与前面分析结合,得出 “其所谓智,也非儒者之所谓智”。老子为了心中的“道”不被污染不被澌灭,反对的是那些世俗的小智小知,因为这些会让人“惑于物欲”,对于真正的大智慧,老子则是推崇的,所以,说老子是个“反智主义者”,是不准确的!
  参考文献: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72.
  [2]吴稼祥.反智主义的陷阱[J].教书育人,2009(25):72.
  [3]余英时.历史与思想[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63-64.
  [4]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5.
  [5]谭宝刚.从《老子》郭店本“绝智弃辩“到今本”绝圣弃智”[J].史学月刊,2009(07):116.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东方出版社,1996:24.
  附一(知、智、学所在句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2、“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3、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4、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
  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6、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
  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
  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10、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11、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12、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1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1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三十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
  16、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1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18、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1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第四十七章)
  20、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2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第五十三章)
  22、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
  23、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
  2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
  2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第五十七章)
  26、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第五十八章)
  27、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第五十九章)
  2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第六十五章)
  2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第七十章)
  30、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一章)
  31、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
  32、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第七十三章)
  33、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
  1、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第二十章)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3、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古汉语“而”的连词关系进行汉泰对比,得知泰语跟古汉语连词“而”的意义及用法有很大相同。“而”作为连词,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而在泰语中,泰语连词“而”一个生词可以有多种用法来表达意义,而且连词“而”不表示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  关键词:“而”;古汉语;泰语;连词;对比  一、古代汉语连词“而”的发展及用法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箭内亘是日本东京文献学派的著名史学家,在日本的蒙元史研究领域留下了重要的业绩。本文对箭内亘的生平成就、代表著作以及中国学者金毓黻对其的评价进行简要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以期对日本蒙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学者箭内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蒙元史;箭内亘  日本的蒙元史研究是从“中国学”发展而来,兴起于日俄战争之后,虽发展较晚,但进展很快。在从事日本蒙元史研究的师承体系中,箭内亘起到了承上启下
通过盆栽和室内试验研究了肉桂酸处理对蚕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尖孢镰孢菌菌丝生长,蚕豆枯萎病发生,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酸处理抑制了
摘 要:苏德关系是大国关系的重要体现之一,双方经历了从对抗(一战)到合作(《拉巴洛条约》签订)再到相互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最后破裂(苏德战争的爆发)的变化过程。本文试图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入手,找出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原因背景,从而进一步认清二战前大国关系的演变及其认识。  关键词:苏德关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
摘 要:在经过东汉末年乱世之后,曹操统一全国北方,并受封为王,本应和平的政治环境却再次泛起波澜,曹氏由权臣逐渐演变为皇权,曹氏背后的世族集团的政治利益开始与曹氏发生冲突,并引发角力,最终世族集团通过吸收教训,改变策略,步步布局,和平完成了政权更替。  关键词:世族集团;国家政治;政权更替  东汉乱世过后,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曹操在北方世族的支持下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公元216年,曹操受封魏王,
期刊
龟山窑址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乐东村龟山山麓,是乐清与永嘉交界处,西面永嘉地界也分布有窑址,目前正在发掘,同属瓯窑体系,距乐清市区约28公里。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窑址,2010年列为乐清市文物保护点。  龟山东临乐东溪,溪面较为开阔。乐东溪为乌牛溪(亦名永乐河)支流,南至乐清琯头村和永嘉马道村交界处注入瓯江,交通便利。该河沿线瓷土矿藏比较丰富,山上草木茂盛,为制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摘 要:全世界整体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显然,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本文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了解大数据时代当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以及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历史学价值,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历史学研究组织;应对策略  伴随着数据时代的加速发展,全世界的数据量呈现直线上升。即使整个经济市场遭受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也能看到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据悉,零九年全球数
摘 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人们做出正确地选择,指引我们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故探究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统一战线思想探究它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和发展  “统一战线”指人们在某些问题上抱相同的态度。而“统一战线思想”是“统一战线”的高度化、具体化、策略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大连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