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倡导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挖掘有效的教学内容,剔除无效的教学内容。
  一、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找到一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辨体
  文本体裁不同,它的核心价值肯定也不同。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他们各有各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文本题材区别的标志。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它属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所以如果把它当做写景散文来读,就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价值。如果读者从中读到雨景的与众不同,可以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某一原生价值,但并不能说获得了该文本的核心价值。该文本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不管对于嗅雨、观雨还是听雨的描写,都是为了指向乡愁情感。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就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是乡愁情感,毕竟蕴含乡愁情感的抒情散文有很多。这就涉及下面的这个层次。
  2.识人
  每个作家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听听那冷雨》虽然是抒发“乡愁”情感,但它的核心价值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乡愁”,抒发“乡愁”情感的文本很多,我们应该明确它是余光中独有的“乡愁”。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独特经历,“我生在南京;父乡泉州,又算福建人;母亲和妻子的家乡是江苏常州的武进,我也算武进人。”“少年时代,我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我的故乡是哪里还真不好说。”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在重庆渝北区悦来场度过了中学时代。他的这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他在台湾思乡时,不可能仅仅思念大陆的某个地方,所以我们才会在文中读到“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语句。思念的地方多,就需要找一个代表,作者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人,自然会找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作者的这种“乡愁”带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影子,如第二段提到中国美丽的方块字,第三段嗅雨时说薄荷的香气和土腥气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第四段观雨时想到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第六段把听雨与王禹偁的听雨竹楼联系到一起。
  但余光中写文化乡愁的还有他的散文《地图》《蒲公英的岁月》等,所以确定核心价值之路并未到此结束。
  3.知文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理,世界上也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无论是表达方式或者表达风格,总有不一样的地方。
  《听听那冷雨》《地图》《蒲公英的岁月》都是余光中抒发他独特“文化乡愁”的散文,我们如何确定《听听那冷雨》区别于其他几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呢?这就要知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听听那冷雨》是最能体现余光中“有声、有色、有光”主张的散文。有声就是要有音乐感,作者运用了很多叠词和歌词诗化散句,在文中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有色就是要有辞采,这点我想文中处处可见;有光就是在艺术上要有闪光点,文中的比喻和通感最有闪光点了。这种“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的表达方式就是《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听听那冷雨》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余光中用“有声、有色、有光” 的诗化语言抒发他独特的“文化乡愁”。
  二、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
  文本的核心价值并不一定都能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如何从文本的核心价值中选择定位其中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需求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确定文本的哪些内容有教学价值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进行思考,了解学生已达到什么程度,学生最需要学的是什么,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等。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整体需求和个体需求之分,教师更应着眼于整体需求,兼顾个体需求。
  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曾收集了学生的一些问题:第一,读不懂文章中的许多语句,如“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等;第二,文中写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偁的听雨竹楼这些跟听雨都有什么关系?跟乡愁都有什么关系?第三,听雨跟乡愁有什么联系?……
  在选择《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时,笔者认为不能忽略学生的这些问题,毕竟这是学生的需求。我们应尽量选择文本核心价值和学生需求重合的那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2.编者的意图
  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学生的需求有时候是重合的,更多的时候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重合的,是不是都可以定位为教学内容呢?对于偏差的,是迁就文本的核心价值还是迁就学生的需求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知晓编者的意图。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重合的部分,如果这部分中的一些内容脱离了编者的意图和要求,那么把这部分确定为文本的教学内容则是无效的。
  对于文本核心价值与学生需求偏差的部分,应具体分析。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严重困难,应适当迁就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需求点偏离编者的意图和要求,这时可以暂时搁置学生的需求而作强力纠偏,使学生回归到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上,回到正确的解读文本的路径上来。
  从笔者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收集的学生问题来看,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重合的,有些是跟文本的核心价值有偏差的。这几个问题,都是符合编者的意图的。(《聽听那冷雨(节选)》(苏教版)安排在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要求学生运用概括提炼的赏析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要求学生从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时空的变换;多种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鉴赏,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学生朦朦胧胧懂得这篇文章是抒发乡愁情感的,但学生不明白这种乡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乡愁,也不太理解文中“有声有色有光”的诗化语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应纠缠于简单的乡愁情感,而是要从学生已知的“乡愁”中揭示出他们未知的“文化乡愁”,让他们明白余光中的乡愁跟我们一般人的思乡不一样,这样学生也就明白了太初有字、米家父子的画、蒋捷的词、王禹偁的听雨竹楼这些内容。第三个问题虽与文本的核心价值有所偏差,但如果明白了“听雨”背后的传统文化,也就能够在“文化乡愁”这一点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笔者收集的学生问题不止这三个,只是因为那些问题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偏离了编者的要求。   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确定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过笔者认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已具雏形,而我们前面所做的更多的是着眼于整体性的发展,所以我们不妨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以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发展。
  三、解读文本的个性价值
  “窦桂梅老师指出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探索的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的立场’,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的目的。”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能够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站在“目的的立场”能够定位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也应站在“读者的立场”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即站在读者立场上的“自主重构”。这种重构既可以是教师的“自主重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主重構”,这些重构的内容即为文本的个性价值,理应纳入教学内容的考虑范围。
  当然,我们引导自主重构的过程,也不是随意地去解读,而应在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范围内做到有理有据。有人“把文本意义看成一个圆,要求学生的解读能够围绕着圆心,合乎在圆内进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视野投向文本核心价值意义和教学价值意义的这个圆内,与文本、作者、他人(老师和同学)形成共鸣,实现情感、精神和智慧的交融共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一定要符合生活情理,或在文本字里行间找到充分的根据。这样的个性解读,才是有价值的解读,才可以称之为文本的个性价值。否则,那只是“误读”。
  当然,学生的个性解读有时是不期而遇的,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笔者在执教《听听那冷雨》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听雨》?结合文中听雨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通过蒋捷词中的漂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而笔者更期望学生能在听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
  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后,读出了许多作者的听雨人生与蒋捷词中的三层人生体悟。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让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提升,在动态的交互过程中建构个性意义。
  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才是一种生命的解读,才是与作者对话的解读,可以作为语文教学实效内容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2]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2011(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越来越突出,在综合题中尤为突出,而综合题分值高,学生失分较多。因此综合题成为决定高考地理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准确并快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做好综合题的前提。本文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考;地理综合题;信息获取;策略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越来越突出,通过设置新情景来体现“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并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和学的工具,针对高中生物学知识繁多、杂乱、零散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复习课中,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以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复习为例,探讨构建思维导图的课堂实施策略,并阐述了构建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优势。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策略  思维导图是众多思维
期刊
生物学上把器官、细胞作为人体部分可以自动完成一些生命活动,称其为创新性。康德也認为“应该蕴涵能够”(Ought implies Can),即理性的个人,想要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就必须具有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自由。人作为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及其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需要,创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它突出强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这也给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力;培养措施  创造力是指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关键,创造力应当从小开始培养,这就给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课程中,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课
期刊
高考是学生智与勇的拼争,德与才的展示,身与心的考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高考中發挥最佳水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到最后越要重视班主任工作。  笔者担任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特别是高三班主任工作。  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  进入高三后,为了整合优势资源,笔者任教的学校
期刊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幼儿在接触周围环境时,却是懵懂的、无目的的,往往忽视最贴近生活的东西。但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幼儿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园各项活动,使教育与幼儿鲜活的生命以及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幼儿教育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实效。  一、用乡土资源创设环境 
期刊
摘 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精心呵护,用教师的爱感化和引导后进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具体转化方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后进生转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爱的教育;后进生;转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科学的引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关键时期。成功突破这个坎,才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很多所谓的“学困生”因为各种原因,被阻挡在大门之外。他们就像是一只只没有成功破茧的蝴蝶,被困在多彩的世界之外。他们无法从学习中体会到兴趣和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挫败和沮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本文从初中化学学科的角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教学法为手段,深入探究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源状况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普通高中实行“低重心”教学策略的可行性、操作办法、评价机制,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与重点中学的差距。  关键词:普通高中;低重心;教学策略  农村多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问题学生多,学校教育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校生存压力很大。面对现状,我校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生源
期刊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本文旨在研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以期提高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本文主要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数学情境化教学;从教学走向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个方面来阐述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从而形成数学教学的新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资源;教学实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