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66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04
自1960年代以来,水下考古已逐步成为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深海考古是水下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深海考古以1964年专门为考古设计建造的首款载人潜器——阿瑟拉号的出现为发...
[期刊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博物院 年份:2018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发现与发掘是近十年来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根据现有材料主要考察了沉船环境、沉船事件的时代背景,并从船体、船载文物、人的角度对沉船内涵进...
[会议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 年份:2014
本文结合文献记载与既有考古成果,以"海坛海峡"这一相对独立的海域单元为例探讨其历史地位(用海频率及路线)、地形地貌(航海风险与分布)、沉船事故(古今参照)的相关性,并由此...
[期刊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古代文明(辑刊) 年份:2010
一、马家窑文化的发现与研究~([1])(一)重要考古发现从学术史角度看,马家窑文化的发现是以“仰韶文化西来说”为背景的~([2])。1923年,安特生为了验证仰韶文化彩陶西来的假说...
[报纸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中国文物报 年份:2017
[期刊论文] 作者:丁见祥, 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年份:2022
长时段气候变化研究显示,距今20000年前的末次盛冰期,海平面要低于现在130米左右,距今6500年才大致达到现在的水平。因此,大量关于早期人类的起源与迁徙、早期航海与文化交流、农业起源及其早期传播、海岸海岛环境适应与资源开发等问题的考古证据深藏海底。20世纪初......
[期刊论文] 作者:丁见祥,范伊然,, 来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年份:2013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的出现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则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引入。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处在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
[会议论文] 作者:柴晓明,丁见祥, 来源: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 年份:2014
本文在对中国水下考古机构变迁、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等作一般性回顾,对水下考古工作数量变化、水下考古项目区域分布、水下考古工作分类与性质、水下考古资料刊布与研究等做...
[期刊论文] 作者:姜波,赵云,丁见祥,, 来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年份:2016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参与海上丝...
[会议论文] 作者:姜波[1],赵云[2],丁见祥[1], 来源:纪念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80周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年份:2015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参...
[期刊论文] 作者:胡毅, 丁见祥, 房旭东, 许江, 余兴光,, 来源:科学 年份:2016
水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而水下文物主动调查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的水下考古区域调查应引起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关注,以促进水下考古学学科的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胡毅,许江,余兴光,丁见祥,赵绍华,尹希杰,, 来源:科学 年份:2013
中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并继承这些珍贵的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落实国......
[期刊论文] 作者:胡毅, 丁见祥, 房旭东, 王立明, 刘伯然, 李海东,,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2004
海洋地球物理声学方法是进行高分辨率、大范围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的利器。由于海洋环境与水下文物的保存状态、埋藏状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导致仅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
[期刊论文] 作者:胡毅,丁见祥,房旭东,王立明,刘伯然,许江, 来源:科学 年份:2020
水下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海洋资源,对于落实国家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基于水下文物的控制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目标类型放置于海底,通过不同海洋地球物理手段调查,以检验仪器不同方向和扫宽等对已知物体的成像并开展比较研究。......
[会议论文] 作者:胡毅, 许江, 房旭东, 钟贵才, 丁见祥, 王恒波, 余兴, 来源: 年份:2004
中国拥有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其中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物。水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并继承这...
[会议论文] 作者:胡毅, 许江, 房旭东, 钟贵才, 丁见祥, 王恒波, 余兴光,,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 年份:2013
[db:内容简介]...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