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901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节译,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为麻风杆菌的来源,鼻粘膜和哺乳母亲的乳腺的重要性并未遭到怀疑。皮肤上的麻风杆菌可能也常常是来自鼻粘膜的。但是并不能认为麻风的原发损害位于呼吸道或胃肠道,而皮损是继发的。相反,有许多证据反对这种假设。流行病学的证据。(1)对印度尼西亚Irian Yaja地......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0
由于麻风杆菌耐氨苯砜菌株的普遍出现,将需要对现在实行的麻风控制作重大的改变。作者对埃塞俄比亚1973~1977年5年间的可疑耐DDS麻风病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是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地区和以外地区门诊病人。过去许多病人曾用不规则或低剂量DDS治疗,......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6
人类对多种分枝杆菌的交叉致敏作用和交叉抵抗力是医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核病是麻风病人最通常的致死原因。但有人提出中世纪欧洲结核病的增加致成麻风病减少;用结核菌苗(BCG)作为抗麻风疫苗的作用仍在争论中。本文报导两种分枝杆菌病发生在同一病人......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节译,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虽然砜类药物从1941年开始用来治疗麻风,但直到1953年才报道有耐砜类药的初步印象,1964年第一次获得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12年前还认为耐砜类药相当罕见,如今已日见增多。在使用鼠足垫技术的大多数实验室已报道实验证实的耐砜类药的病例。其他许多中心也报道临......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不少作者报告促蛋白合成类固醇(Anabolic steroid)对许多能引起过度分解代谢过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对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是有益的。慢性麻风反应和慢性ENL所引起的分解代谢过程,导致体重减轻、肌张力下降、骨质疏松、肌肉消瘦和全身疼痛,并可能......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作者于1969年在印度麻风流行区某地对1020人作临床检查,发现54人(占5.3%)有一侧或两侧腓浅神经粗大,故以此组病人作研究。54人中新病例35人,旧病例19人;有症状的(与皮肤或神经有关的)5人,无症状的49人。由于腓浅神经为单纯感觉神经,故对所有54例均作该神经活检......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作者对世界卫生组织1964~1975年在缅甸进行卡介苗试验的746名麻风病人进行了麻风菌素瘢痕的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陈均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1964年Pettit等从临床和实验室首次在瘤型麻风中证实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病例,并预言迟早会出现原发性耐砜类药病例。...
[期刊论文] 作者:蒋次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4
基于秋水仙硷能抑制兔的Arthus现象并成功地用于治疗白塞氏综合征和坏死性脉管炎皮损及其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原理,作者于埃塞俄比亚全非麻风康复及训练中心和韩森氏研究所应用秋水仙硷治疗10例反复发生或慢性ENL的男性成年病人,每日1.5~2mg分服.......
[期刊论文] 作者:蒋次亮摘,凌绍贤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4
本文报告左旋咪唑对瘤型病人体外试验时对麻风杆菌抗原和结核菌素PPD反应的效果.作者研究了14例埃塞俄比亚人(女6,男8,年龄12~36岁,平均23岁).其中BL或LL11例,BT3例.研究前除瘤型组5例曾用DDS2周~20年外,其余皆未经治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