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8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怀波,庄向荣,康泰山, 来源: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份:2020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微小肝癌(MHCC)的早期诊断能力,进而优化MHCC的影像学检查流程。方法:连续收集经临床证实的MHCC患者40例(52灶),再生结节21例(35灶),均行...
[期刊论文] 作者:康泰山,杨天和,林建忠,张家兴,, 来源:磁共振成像 年份:2017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场图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进行几何变形矫正及信号补偿研究,扩大DTI临床研究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获取29名健康人脑场图,分...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天和,周乃珍,林建忠,康泰山, 来源: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份:200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VBD)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21例均接受MR头颅平扫,13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例有强化,12例接受......
[期刊论文] 作者:康泰山, 杨天和, 林建忠, 蔡聪波, 张家兴,, 来源:磁共振成像 年份:2019
目的探索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灰质的损害。材料与方法采集30例初发且未经治疗的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3D T1WI图像,利用FSL软件,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_based m...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天和,张云亭,周乃珍,林建忠,康泰山,,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10
目的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天和,林建忠,田新华,李晓清,王月琴,康泰山,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08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天和,林建忠,康泰山,曾强,王建腾,张海燕,张家兴, 来源:磁共振成像 年份:2015
目的研究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观察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COPD)患者的大脑皮质变化。材料与方法搜集在住院中的COPD患者(患者组)25例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相似的志愿者(对照组)25例进行肺功能、精神状态检查及血气分析。二组均行3D T1WI检查,采用VBM......
[期刊论文] 作者:王金岸,李晓清,林建忠,杨天和,王月琴,康泰山,, 来源: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200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DWI及MRS技术对脑脓肿及脑转移瘤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脓肿6例,脑转移瘤8例,行DWI及^1H—MRS扫描,分析、比较脑脓肿及...
[期刊论文] 作者:王金岸,王勇,林建忠,杨天和,王月琴,康泰山,王捷,,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08
目的观察第4脑室正中孔周围肿瘤的M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周围发生的肿瘤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SE序列......
[期刊论文] 作者:杨天和,林建忠,田新华,李晓清,王月琴,康泰山,KANG T,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08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D的价值.方法 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
[期刊论文] 作者:林建忠,杨天和,郑慈娜,康泰山,李晓清,曾强,王月琴,林玉琳,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14
目的 采用MRI观察短暂极高海拔探险所致大脑皮质结构改变。方法 对28名健康青年在极高海拔登山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进行常规T2W及全脑高分辨率三维T1W结构成像扫描,观察显著改...
[期刊论文] 作者:林建忠,杨天和,郑慈娜,康泰山,李晓清,曾强,王月琴,林玉琳,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13
目的 探讨一次短暂高原登山引起的脑结构改变.方法 对15名厦门大学学生登山队员[男9名,女6名,19~23岁,平均(21.0±1.1)岁]分别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前、后进行常规T2W及高分辨...
[期刊论文] 作者:林建忠,杨天和,郑慈娜,康泰山,李晓清,曾强,王月琴,林玉琳,王建腾,, 来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份:2013
目的探讨一次短暂高原登山引起的脑结构改变。方法对15名厦门大学学生登山队员[男9名,女6名,19~23岁,平均(21.0±1.1)岁]分别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前、后进行常规T2W及高分辨率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