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309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罗武宏,李为亚,杨玉璋,张居中, 来源: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CESS2016) 年份:2016
[期刊论文] 作者:杨玉璋, 张茂林,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来源:中国陶瓷 年份:2020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的特征,且P元素含量较高,但不同......
[期刊论文] 作者:董珍,张居中,杨玉璋,姚凌,李为亚,贾庆元,, 来源:第四纪研究 年份:2014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约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盘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石器表面残留物中包含...
[期刊论文] 作者:杨玉璋,李为亚,姚凌,程至杰,张居中,信应君,, 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5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会议论文] 作者:杨玉璋,程至杰,姚凌,李为亚,罗武宏,张居中, 来源: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CESS2016) 年份:2016
稻-旱混作是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现有资料显示,该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最早出现于7.8~7.0ka BP的裴李岗文化中晚期,且至迟在5.0~4.0ka BP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成为淮河上、中游地区普遍流行的农业生产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姚凌,罗武宏,杨玉璋,张居中,李为亚,曹赛,莫林恒,,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5
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明代早期至雍正五年出土的猪、野猪、牛、马、山羊、苏门羚、梅花鹿、小麂、赤麂、水鹿等10种动物共20件牙齿表面植物微遗存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了包括来...
[期刊论文] 作者:杨玉璋, 程至杰, 李为亚, 姚凌, 李占扬, 罗武宏, 袁增箭, 来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年份:2016
[期刊论文] 作者:杨玉璋,程至杰,李为亚,姚凌,李占扬,罗武宏,袁增箭,张娟,张居中,, 来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年份:2016
稻-旱混作是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现有资料显示,该模式在淮河上游地区最早出现于7.8~7.0ka BP的裴李岗文化中晚期,且至迟在5.0~4.0ka BP的新石器时代末期...
[期刊论文] 作者:张居中,李为亚,尹承龙,程至杰,杨玉璋,罗武宏,姚凌,赵嫚,林留根,甘恢元,闫龙,, 来源:东方考古 年份:2014
引言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400米处的重岗山北缘坡地之上,东南距泗洪县城约15千米,遗址总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南京博物院等单位于2010~2012年对该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