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968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创作与评论 年份:2016
按现在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白纸坊地区往东扩大许多。老北京人认为的白纸坊,是指枣林前街以南,右安门内以西,直到西南两面城墙。这一大片地面。现在说就是以右安门内大街和枣林前......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2
方成与侯宝林轶事爱听相声的人都知道侯宝林,大师。爱看漫画的人都知道方成,也是大师。相声和漫画的核心是幽默,诙谐滑稽。听着看着,笑容可掬。无论开心大笑,会心微笑,懊心苦...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1
近年来,媒体上不多提及他了。年轻的诗歌文学喜好者,甚至不知道这位前辈。我日前翻看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时,读到他入选的两首诗,于是起了重读阮老......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9
北京长安街,西起石景山,东止通州,号称百里长街。长安街和中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前,她的长宽和平整盖世无双。  这条街从明朝就有了。但不长,只东单到西单,往东往西都被小胡同挡着。拆平胡同,建国门到复兴门才通畅,再扩展,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年,西单路口往西,头条胡同是......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9
在潞河中学的日子rn1953年,我从广安门大街小学毕业.我的级任老师(班主任)杜师成,回族,家在通州城里.那年中学难考,正好潞河中学提前招生,考不上还可以再报考别的学校.杜老师...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1
周海婴先生于2011年4月7日与世长辞。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人,应该留下更多东西的老人,顾不上人们的期待,就上路去了。人们伤痛而外,是遗憾。《鲁迅与我七十年》该有续集补充。他以鲁迅之子为人们所熟知,追思和纪念中,自然想到鲁迅。  关注媒体上涉及先生的消息,条条不漏......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2
北京的杂院,不是开发商按设计盖的专用住宅。挡风遮雨,坐着能直腰,躺着能伸腿,就是“宅”。低矮的棚子,高大的厅堂,都将就。破庙宇、旧会馆、没落的宅门、倒闭的商铺、废弃的库房,都是杂院的开发地。  杂院的形成、发展和“局势”相关。从民国说起,北洋军阀混战,人们躲......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5
西二环阜成门立交桥东北角绿地上,有一组骆驼雕塑。在城市中心区域为骆驼造像,不是美化市容的饰品,是彰显骆驼对北京的贡献和功劳,人们没忘它们的“好儿”。现在用不着了,用不着,就把人家甩一边儿去么?“骆驼像”汇集了念旧的情怀、感恩的心态,体现了北京人包容、厚德的......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2
南锣鼓巷这条胡同,这几年出了大名。到北京来旅游,不逛逛这儿,就不算完满。说是元朝忽必烈(1267年)建筑大都城,留下的这条通道,保存了元朝胡同民居格局。这儿一转悠,回到800年前,不能不来。锣鼓巷的老住户,觉得后墙掏个大窟窿,塞上门窗,挺好的门楼改门脸儿,不伦不类。住家户......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6
五六十年前,一般人只是讨厌苍蝇的肮脏和骚扰,并不了解它带病菌、传染疾病。孩子们把打苍蝇抓苍蝇当游戏。到处是苍蝇,学校教室苍蝇乱飞。课桌上吃东西落下糖果渍迹,苍蝇聚集。孩子们用猴皮筋嘣苍蝇,一手把皮筋一头按在桌沿,一手把皮筋拉长,朝苍蝇落处弹。筋无虚崩,总有......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6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有两个:内城崇文门东边东西横着一段南城墙,宣武门西边原城墙拐角往北,南北竖着一段西城墙。面对高大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存,不由得惋惜感叹:当初拆它干吗?  是谁亲手拆下北京明城墙的第一块砖的?那是100年前的旧事了。公元1915年6月16日,当时的内务部......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4
寻梦北京  到哪儿去才能出彩?他认为上大都市有奔头,于是来到北京,投奔在北京宣武门外老墙根做粮油生意的姐姐。他希望姐姐帮助他也支起个摊子,姐姐说你刚从学校出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打工可以,做买卖不行。不要以为生意谁都能干,三年你能学成个秀才,三年可学不成生意......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3
杂院的特色当然是杂。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处,光说口味,就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有所好。可杂院人都是过日子的高手,重点在“省”的宗旨一致。俭省引领口味,也圈定卫生标准:没干没净,吃了没病。饼烙煳了,面条煮烂了:“煳饼烂面不伤人。”至于营养,推崇小米:小米粥,养人!“要不坐......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2
新近,营养学家说白薯是最佳食品,有多种益于身体的养分。好消化,易吸收。和老玉米搭配着吃,营养素互补,相得益彰。老百姓常吃白薯,也常搭着棒子面窝头,或者白薯棒粥。生活水平低下时,营养学家还没发现白薯的营养价值。老百姓没有闲心管营养,填饱肚子为本。核算的是手里的......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6
“扣儿”哥哥被抓劳工  “扣儿”是乳名,大名儿不知叫什么,姓李。他爸叫李宝旺,有手艺,厨师,掌白案。在广安门内顺兴馆多年,和掌柜的成了朋友。他比掌柜的大十几岁,论哥们儿。孩子们叫他李大爷。他的独生儿子就是“扣儿哥”。家在广安门外湾子,有块菜园子地。李大妈和......
[期刊论文] 作者:潘 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9
草根列传之一 德宝峰    我记事儿起,就认识了德宝峰,德爷爷。他在旗,住在广外财神庙一带(六里桥附近)。以“写字儿”跟“跑合儿”为生。老穿灰布大褂儿,罩一黑坎肩,花白胡子,戴平顶黑色编织帽,每天都能在街上看到他。写一手柔美中看的“馆阁体”字,广内大街路南香......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1
臧克家(1905年~2004年),大诗人。1949年3月,在党的安排下从香港来到北京。多半辈子是在北京过的,也是老北京了。活了100岁,写了80年诗,被誉为“当代诗魂”。这样的老街坊,咱北京人该引以为荣。    童年的乡土情结  臧先生1905年出生在山东诸城县西南的臧家庄。耕读......
[期刊论文] 作者:潘恭,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11
郑振铎(1898年~1958年)先生离开我们53年了。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飞机失事,在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殉职。他们乘坐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一架“图-104”客机,乘客和乘务员全部牺牲。    郑振铎殉难时才60岁,是文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