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112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61
斜視是眼球偏位的疾病,現代眼科学把斜視分成共转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等,就中以麻痹性斜視在临床上意义較大,因其发生多属神經系統的损害、自大脑皮层以至眼肌的整个行程...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药 年份:1964
笔者在这一年间,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患者,进行中医药探索性的治疗,收到一定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关于中医药的治疗,我们基本上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对外伤性白...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85
用腰穿针对先天性青光眼作房角切开术,4例6眼,效果尚好,介绍如下。方法:术时常规麻醉,术眼作上下直肌固定线,在颞上侧角膜缘内1毫米处切开板层,然后用腰穿针With lumbar p...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新医实践 年份:1976
针拨白内障又称金针拨白障,系一古老的眼科手术方法之一。根据我国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本手术共有八法,实即手术的八个步骤,即“审机”、“点睛”、“射复”、“探骊”、“...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年份:1989
患者,男,41岁,干部。右眼为黄蜂蜇伤9小时,急诊,视力光感,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染色阳性,深层线状浑浊。前房下方积血,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1.5mm),对光反应迟...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83
先天性的眼眶小的缺损或眶骨骨缝处接合不良,常有发现。惟较大的眶板缺损,则较少见。我们曾遇见1例右侧眼眶眶板一扫光性缺损及右颞部颅骨缺损,并有脑膜膨出,现报告如下: 患...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83
白内障摘出术后,在创口发生意外的滤过泡,虽然有的会自动消失,但如滤过泡不自动消失,超过2—3个以上,除了有眼部异物感、刺激等局部症状外,可导致前房变浅,眼内感染、黄斑水...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本文报告吴氏一家8个成员中6个患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氏病)。年纪最大者系吴氏兄弟的母亲,现年51岁,系于21岁时发病。其所生的六个小孩,有五个发病,发病年龄18——24岁...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4
父母近亲通婚,生下三个小孩,其中二个均患先天性小眼球,小角膜和先天性角膜白斑等病变,这种病例比较少见,兹报告如下: 病例一:龚×云、女、7岁、于1982.3.3.来我院门诊就诊...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83
例一患儿胡×,男性,2 5/12岁,住院号98474,于1981.11.10入院。主诉(父母代述):右侧眼眶上外缘有一肿块二年多。患儿生后一月,即发现右眶上外方有一黄豆大肿块,以后逐渐长大,...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1989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份:1962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1982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1987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谢天华, 来源:中国针灸 年份:2000
探讨耳穴与青光眼的关系,应用大头针作为检测工具,按耳区针刺点顺序进行测定。结果,早期青光眼患者郭皮质下闯点出现率达100.0%,心区出现率91.6%;慢性期青光眼患者耳郭皮质下部点出现率98.8%,心区出......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邹桂华,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90
27例30眼小梁咬切标本镜下观察,见有网状管状组织并衬以内皮细胞属小梁组织者15眼;只见纤维结缔结构,未小梁者15眼,经观察,切到小梁组织和未切到小梁组织,其术后降压效果,并无明显差......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邹桂华,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90
患者,女,28岁。于1987年9月14日入院。诉右眼于20年前因得麻疹引发眼病后失明,后常有发红、疼痛,近来加剧难忍,要求眼球摘除、装配义眼而入院。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睫状充...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陈茂华, 来源:眼科研究 年份:1987
老年性白内障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率甚高。目前其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我们于1984~1985年间对透明晶状体和白内障晶状体脂质和胆固醇作了检测,目的是分析透明晶状体...
[期刊论文] 作者:石集贤,徐廷琛, 来源: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年份:1984
近30年来,角膜霉菌感染有所增加,虽有各种抗霉制剂治疗,但尚有不少病人未能治愈。这是由于尚未获得合适的治疗霉菌药物之故。1975年美国首先批准使用匹马霉素(natamycin或pi...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