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326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郑家润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0
本文报道用血中DNA含量、抗DNA抗体及血清蛋白总量及其组成作指标,研究了慢性红斑狼疮病人的免疫状态。全部病人LE细胞均为阴性。20名病人测定了血DNA浓度,其正常值为0.03~0.15微克/10,000白细胞(单位下同)。5名盘状型正常或轻度升高(0.13~0.21),其余15名明显升高......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过去几年,一些作者对扁平苔藓(LP)的表皮改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果支持Kyrle(1925)的关于LP的概念,即基底细胞的损伤为LP的原发病变。然而至今关于基底细胞的所谓液化坏死或透明变性的原因以及引起组织生物学变化的确切环节还不清楚。本文作者对15例具有活动性......
[期刊论文] 作者:胡兹嘉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维生素甲和较近发现的维生素甲酸已被系统或外用治疗一些角化性皮肤病,但其疗效并不一致,且为系统性应用的毒性或外用时的局部刺激所限制。在动物和人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初步资料表明:合成的13-顺型维生素甲酸(13-Cis retinoic acid)可能同样有效,且比天然的全反......
[期刊论文] 作者:李文忠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作者对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缺血性骨坏死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除1例男性外,其他均为女性。诊断为SLE时的平均年龄为26.7岁,诊断为缺血性骨坏死时的平均年龄为30.4岁。从诊断为SLE到发生缺血性坏死的间隔时间为0.6~16年,平均为3.4年。......
[期刊论文] 作者:郑家润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在霉菌学资料中,关于嗜动物毛癣菌病由初期浅表型转变为较严重的浸润-化脓型原因的解释是矛盾的。Jesionek等认为,化脓仅由本病的病原体霉菌引起,化脓球菌对病程无任何影响。另一些作者则认为,向化脓型的转化,除致病性霉菌的作用外,还有伴发菌丛参与。为查明化......
[期刊论文] 作者:郑家润摘,绍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0
近50年来莫斯科的霉菌丛发生明显改变。小孢子菌病在侵犯皮肤、毛发的霉菌病中的比重,1943年为8%,1960年为80%,1971年为95%。1943年记录的唯一的小孢子菌菌株为狗小孢子菌,1957年82%为铁锈色小孢子菌,而现今又为狗小孢子菌。小孢子菌病原体的变化使研究者们特别......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