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99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边玉松,,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17
研究背景及目的:癫痫是一种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约20-25%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其中颞叶癫痫是最常见的癫痫发作形式,在所有的药物难治性癫痫中约占60-80%。自1950年...
[学位论文] 作者:边玉松, 来源: 年份:2005
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氧化应激是引起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核因子NF-κB 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具有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对氧化还原反应敏感,活化后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松,罗祺, 来源: 年份:2005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细胞外基质重塑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MMP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内、外异常表达进行......
[会议论文] 作者:刘杰,边玉松,王云波,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0
[会议论文] 作者:陈鸿光,边玉松,迟楠,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0
[期刊论文] 作者:王剑伟,罗祺,杨洪发,张义松,边玉松, 来源: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份:2006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显微神经外科处理方法,以提高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率、全切率。方法本文回顾了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4月30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重点...
[期刊论文] 作者:王剑伟,罗祺,杨洪发,张义松,边玉松,, 来源:吉林医学 年份:200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4月,对27例AVM患者(平均年龄30.1岁)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3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7例首发癫...
[期刊论文] 作者:吴鑫,陈永安,边玉松,崔广强,潘树茂, 来源:山东医药 年份:200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研究对象为9例宽颈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及1例梭形动脉瘤。其中6例采...
[期刊论文] 作者:边玉松,陈鸿光,张靖原,刘杰,潘树茂,, 来源:西部医学 年份:2009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5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以GOS评分为标准,本组患者死亡13例(37%),...
[期刊论文] 作者:吴鑫,刘建民,崔广强,边玉松,潘树茂,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4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栓塞治疗的175例病人,181个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181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
[期刊论文] 作者:陈卫光,边玉松,孔繁强,李文虎,陈永安,孙书勤, 来源: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份:2016
目的探讨对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端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老年病人采取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以保持PICA畅通的可行法。方法通过在远端VA至PICA段植入支架的方法治疗具有PICA...
[期刊论文] 作者:陈鸿光,边玉松,关茂武,王晨,迟楠,崔广强,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年份:2009
总结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实施的74例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其中存在明显减压窗膨出的患者19例.我们在早期颅骨修补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膨出原因,术中做了针对性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期刊论文] 作者:王燕明,李海永,杨金葛,边玉松,牟贤玉,康海, 来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年份:2020
回顾性分析1例因长期口服抗抑郁药物,就诊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盐卤中毒病例资料,经全面临床检查,最终确定系高镁血症所致,并就本例容易导致误诊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期刊论文] 作者:曹春妮,张祚福,林春华,赵秀玉,边玉松,吴兴云,张红星,彭争荣, 来源: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年份:2017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外科重度颅脑外伤行DC术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高压氧组(86例)及常规组(74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
[会议论文] 作者:张在强,潘树茂,修春明,汤国太,王云波,陈鸿光,边玉松,李新钢,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0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