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842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97
应用DNA技术研究血吸早种株基因差异是寄生虫学研究中的一个较新兴的领域。本文就近几年来血吸虫种株的同工酶、核糖体RNA基因、线粒体DNA及随机扩增我态性DNA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6
作者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在96井平底微量测定板中,用一种半限定的基本培养液进一步研究了体外疟原虫生长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时核糖、甘露糖...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93
人脑型疟的主要致病机制是滞留于脑部的疟原虫感染红细胞(PRBC)引起脑微血管的阻塞。体外研究表明这种阻塞是PRBC表面结节与脑内皮细胞表面受体(如CD36,TSP和ICAM-1)连接而...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7
人们对于哺乳动物红内期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了解很少。由于疟原虫缺乏整套的柠檬酸循环酶,所以一般认为它们是经由糖酵解途径获得能量的。然而目前超微结构及生化的研究表明...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5
继Nussenzweig等去年发现猴疟原虫子孢子抗原的基因结构以后,Dame与Enea等最近报道了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抗原的基因结构。Dame等人发现恶性疟原虫循环子孢子基因是由三个部分...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7
将常规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经5%山梨醇同步处理后,与阳离子荧光染料若丹明123,于37℃孵育30分钟,在4℃下用PBS洗涤3次后,继续培养,以观察染料对疟原虫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5
用Trsger等报道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常规培养疟原虫,原虫率很少超过10~15%,且新分离株对这一培养系统的适应能力也很不一致。为了增进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本文作者报道...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5
早在1964年和1965年一些学者就注意到物理化学因素可以影响尾蚴对哺乳类宿主的感染。本文作者研究了水温、pH和含盐量三种理化因素对日本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的...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6
1976年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成功以后,人们利用这一技术又成功地培养了巾帽猴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豚尾猴疟原虫和诺氏猴疟原虫的红内期。但连续培养间日疟原虫的尝试始...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6
曾经报道不用保护剂或用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冰冻保存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本文报道用含7.5%甘油的Alsevers溶液低温保存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的结果。这种新的...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5
据报道感染恶性疟原虫滋养体的红细胞膜表面引起的结节含有某种抗原物质,并与红细胞附着于后毛细静脉内膜有关。恶性疟原虫在长期体外培养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形成新的克隆,...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4
蠕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速发型过敏反应。实验动物及人感染蠕虫后表现出IgE抗体增高,血循环中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增多和组织内大量嗜酸粒细胞、嗜硷性细胞及肥大...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6
目前,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竞争性抑制已被应用于鉴定红细胞和裂殖子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恶性疟原虫单克隆的分类。已知红细胞的唾液糖肽、血型糖蛋白A、B和N-乙酰-Currently...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5
对恶性疟原虫进行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原虫材料,但由于目前的体外培养耗费大,加之人血清的来源受限制,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完满的解决。曾有人试图用...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93
pfmdr1和pfmdr2是恶性疟原虫中两种类哺乳动物多药抗性的基因。Foote等人的实验表明pfmdr1基因的突变与疟原虫氯喹抗性有关,但Wellems等人基因杂交的试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2
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均表明人感染了牛或其他动物血吸虫后可以减轻人血吸虫感染的严重程度,这种异种免疫主要表现为再次感染的血吸虫成虫数减少。Nelson等将这种免疫效应称...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1
作者回顾了目前几种测定方法。WHO提倡的7天体内测定法,不能区分S和RI抗性;延长的28天试验,不易取得病人的密切合作,且其结果亦易被再感染混淆;体外大量法,需要静脉采血10ml...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1
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操作简便,需血量少。为了测定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对当前广泛应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磺胺-乙胺嘧啶合剂(Fan-sidar)的敏感性,...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1
为了了解苏丹森纳尔地区恶性疟原虫株在体内、外对氯喹的敏感性程度,获得该株恶性疟原虫在体外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的基本资料,并评价体外微量法在现场的应用价值,1978年11月,...
[期刊论文] 作者:邱持平,,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4
本文作者在1981年用人胚胎肺细胞和NCTC-135培养液成功地培养了伯氏疟原虫红外期,72小时原虫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并释放出裂殖子。为了进一步观察除人胚胎肺细胞外其他型的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