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82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迎春, 熊志卿,,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熊焰,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6
本文给出了厚向异性材料在加工硬化条件下的最大拉深力和危险断面拉伸失稳强度的理论算式,它与多种材料的拉深试验结果十分吻合。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准确地预计圆筒及带凸 圆......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熊熖,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7
本文给出了计算带突缘圆筒极限拉深系数的基本公式,自动计算圆筒及带突缘圆筒极限拉深系数的程序框图及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计算程序。本文还讨论了突缘件拉深的某些特殊问题以及相对......
[期刊论文] 作者:张华昌,熊志卿, 来源:大学数学 年份:1994
本文对金属圆柱体在平板间塑性压缩时的微分方程问题给出了收敛的函数级数解,从而使接触面上正应力分布更趋于精确。...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 刘迎春,, 来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教学是一种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未来现场工程师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它由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构成;通过特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手...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张华昌,,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0
对塑性条件和自由边界条件作了某些处理,联解平衡微分方程和简化塑性条件后获得变形体内应力分布的级数解析式。所得圆柱塑性压缩时单位变形力的计算值与径高比不同的三种铸...
[期刊论文] 作者:鲁泳,熊志卿, 来源:科技信息 年份:2006
CAD技术飞速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朱越广泛深入。对高等院枝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本科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UGS公司的学术伙伴计划,开设了CAD应用课程......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熊熖,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7
按文献提供的理论和计算机程序,本文给出了六种常用冲压板材在不同的工件与模具几何尺寸、不同的润滑状态下圆筒与带突缘圆筒的理论极限拉深系数。According to the theory...
[期刊论文] 作者:林兆荣,熊志卿, 来源: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年份:1983
本文论述了钛板零件的热校形本质是高温下的材料软化与应力松弛的综合效应。应用对数应力应变模型和应力松弛模型推导出板料在纯塑性弯曲时和热校形过程中的角度和半径回弹公...
[期刊论文] 作者:杨征宇,熊志卿,,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6
1 多工位级进模的分类多工位级进模按模具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两类:1)模板式结构各道工序的模具都固定于上下模板内,工序数限制在12左右。2)模块式结构适用于工序数很多...
[期刊论文] 作者:杨征宇,熊志卿,,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6
1 模板式级进模此类模具凸模全部固定于公用固定板内,凹模为一整体模板,或将各凹模镶拼于整体凹模板内,工位数限于12个左右。1.1 畅开式结构如图1所示,加工初始阶段,导...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朱传祥,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6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冲压板材的机械性能(厚向异性指数R、硬化指数n、屈服比σb/σs、综合参量R×n×σb)、板料厚度t及相对板厚t/D、工件相对直径d/t、凸模及凹模圆角半径、......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熊慧卿,, 来源:模具技术 年份:1995
根据拉深矩形件的变形特点,对圆角变形区和直边变形区分别假设了满足边界条件且与某一座标无关的剪应力函数。利用数学解析法获得变形区应力分布的显函数,则可直观地反映矩件各......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林兆荣, 来源: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朱传祥,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 年份:1998
给出一种以非线性流线(除边界流线)描述的轴承对称变薄拉深初始流动模型,通过总功率的极小化确定最佳动许可速度场。建立多模变薄拉深任一凹模出口拉应力的一般上限解。提出摩擦......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郝维春, 来源: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年份:1998
依据作者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机模拟拉深试验软件。该软件全面反映了影响拉深性能的各种因素,有足够的精度供冲模设计师确定生产条件下的圆筒及带突缘圆筒的极限拉深系数......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杨征宇, 来源:机械工程学报 年份:2001
指出了以往采用能量法导出的拉深凸缘皱曲强度过低的主要原因是将皱曲波宽近似等长于波弧.应用改进后的皱曲强度预测无压边皱曲临界毛坯尺寸和常数压边载荷下的最小防皱压边...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傅鹤龄, 来源:机械科学与技术 年份:1998
介绍了主薄拉深摩擦因子的两种试验测试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公式。实验证明,以此方法确定的摩擦因子应用于变薄拉深的上限分析,理论解有满足工程要求的足够精度。...
[期刊论文] 作者:熊志卿,林兆荣, 来源:金属成形工艺 年份:1991
[期刊论文] 作者:林兆荣,熊志卿, 来源: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年份:1983
研究了TA2、TC1、TC4钛板在550~750℃、不同初应力及预应变条件下的短时应力松弛。实验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的应力松弛非常符合下列松弛方程σ=σ_0-sln(1+vt),其中s,v为松弛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