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91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8
《手艺》是诗人多多开始诗歌创作不久后(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一首“和”俄罗斯诗人玛琳娜·茨维塔耶娃的诗。对照茨维塔耶娃的原诗《手艺》,多多在此强调的乃是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或共通。在诗坛上,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向来以“技艺”的丰富性为世称道。有鉴于多多......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学界对百年新诗的反思,有很多直接针对汉语诗歌本源的发声。新诗既然仍用汉语写作,那么在汉语的本源上,新诗与古典如何一脉相承?更多地接受西方翻译诗歌影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诗,如何重新找回汉语的气质,或者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一些有志于此业的诗人和学者......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7
近年来,阿翔的写作愈来愈宽广,这一定是源于他对人世和诗歌的体验愈来愈深邃。失去一种感官的灵敏,“遇见”和“洞见”的体验方式反而使他更加剧了对传统诗歌创作方式的狐疑与颠覆。把实实在在的排斥在外,把想象的和巧妙关联视为一种终极的景象,似乎已成为一种写作的......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0
一个自命为“具体而有限的少数人——知音者”写诗的诗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我一直很好奇。后来我从周瓒的诗中发现了一句很有神圣感的话,觉得这样的诗人恐怕就是她所说的,是一位从事“建造内心之神的工作”的人,她们会把对诗的建构当作“内心之神”的建造一样来......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概念,为《诗经》“六义”之一。一般谈新诗,很少论及新诗的“兴会”问题。其实,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兴会”传统与西方诗学中的“象征”多有相似之处。谈新诗常常重象征而忽略“兴会”,是一种偏见。华清曾在其诗学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论及陈......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0
歌诗的吟咏与讽诵是中国很早以来就奠定的文化传统。《汉书·艺文志》中说:《诗经》中的诗篇遭遇秦代焚书而到保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说明“讽诵”对保全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文化载体尚未出现或并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口耳相传乃诗歌进行传播......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0
我们从很多个同的话境甲郡可以获取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当然,这种可以被呈现的纷繁而又复杂的关系,会因为叙述者的视角差别而发生很大变异。在“考古”的情形中,历史与诗的关系仿佛更为接近,东西方历史的渊源大都深藏于古老的诗中。然而有时,这二者之间的暧昧,又有点近......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无论一个诗人如何绘制自己的诗歌地图,他总会遭遇到个人的精神困境。这种精神困境可能来自于日常现实,也可能来自于知识或想象背后的文明寓言。相对于物质上的困境,这可能是一种更加辽阔而同时又无法摆脱的隐疾,于是诗歌文本的产生乃成为困境解脱的方式之一种,而如果......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吴投文在十年前就曾对那时诗歌的症候做出精准剖析,他认为那时诗歌的问题主要凸显在三大症状:其一,诗歌的玄秘化倾向和文化包装;其二,诗歌通向极端的梦呓和欲望宣泄;其三,诗歌沉溺于世俗化的日常生活。(《当前诗歌症候分析》)作为一个诗歌的研究者,对诗歌的写作病理如此......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臧棣诗作中,最具独创和影响力的是其“丛书”“协会”和“入门”诗系列。这是他专门为诗歌发明的具象化的“风箱”,它们既具有包容性,也更具想象力。他的这些创造性的诗歌,最本质的特色,乃在于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对诗歌传统的挑衅性拆解,以及对当代诗歌写作潮流的疏离;......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9
田晓隐的诗歌写作因为“个人”主体经验及其想象力的占据而显得更加富有暗示意味,在当下诗歌对历史、语言、文化等领域的想象以及个体体验的真实性发起总攻击的时候,他却对个人化的诗性存在充满了想象。在诗坛上,诗人们对个体的存在抱持着各种态度。比如波兰女诗人......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0
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曾指出:“时尚代谢往来。而诗人——真正的诗人——的领地是不变的: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找到世间万物的真实和谎言。”这是一种智性的思考,其中充满了对诗人自身起始终结的考量。从此处,我们其实应该领悟,诗人身上应该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他的写作不心......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7
诗人剑男认为:人只有在“不断返回故乡的途中,才能更加清晰地看见生命中光亮的部分,看见自己的来路和初心。”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他的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近几年来他不断地将自己的诗歌视野定位到故乡幕阜山,通过对田园的另一种指认来完成对漫游命运的精神......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1
在诗歌的“风箱”中,臧棣游刃有余地调动风力,鼓冶出许多“能激活伟大的暗示”的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激活“伟大的暗示”,主要在于他对语言神秘性力量的调度。臧棣对于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比如他会认为“诗的幸福的核心是人们可以安于语言的智慧”,有时他对语......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1
此前曾有学人借助文类之三(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时间之三(过去、现在、未来)与三一上帝(圣父、圣子、圣灵)的同构对应来阐述“神学诗学”这一宏大命题(刘光耀著《诗学与时间》)。这种具有原创意义的现代中国美学建构,对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有着极大的诱惑。然而对于不......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0
胡亮的文学批评以灵性、开阔、博识和精细著称,读其《窥豹录》《虚掩》《阐释之雪》诸作,可得而闻。或谓,文如其人。这种判断对胡亮而言最是适用。他做学问的这些特点都与其人密切相关。其灵性,一定是先藏于胸中,而后才可见于文字;其开阔,一定是先有各种视野转换,而后......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7
胡弦认为,“诗人在写作中要做个凶悍的挖掘者。”在诗歌《讲古的人》的创作谈中他也指出,“有些老掉牙的故事,如果仔细听的话,其中箴言的力量就会显现。”即使那被讲述的一切,人人皆知,但其中也可能藏有一些闭合的部分,有时连讲述者也难以觉察。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对胡弦......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8
读雷平阳的诗,总感觉其有一种讲故事的味道,其中充满了隐形的“寓言”以及他透过“故事”对灵魂的开示。当然,他的这种诗性“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学。首先是“故事”的开放性无比强大,诗歌的“身体”中隐约只见些嶙峋的筋骨或者浮动的血脉,而巨大的“故事”本体......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1
诗歌的被边缘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也证明诗歌精神的“高高在上”。她的被追寻与被边缘是矛盾而统一的。诗人的精神就生于斯,长于斯。刘洁岷的诗歌《蓝雾·加油站》曾冷静地叙述一场遥远战争带来的世代创伤,记忆本已湮灭,本已不必追源溯......
[期刊论文] 作者:赵目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21
王二冬在诗歌中说:“虽说我的一生把诗歌看得比生命重要/可行走在尘世的我远没有那些文字活得纯净”(《一粒纸屑无法承受一个字的重量》)。他把诗歌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无疑把诗歌当成了一生的信仰。然而人总是社会的一部分,尘世使我们苟且。于是,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