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44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本文选择中国现代知识精英里的留日、留德、留美三个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分析其对尼采的接受,凸显由于留学背景的国别差异导致的文化接受路径的基本区分,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个...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教育学报 年份:2011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德国研究 年份:2011
本文以歌德青年时代的诗歌代表作《普罗米修斯》为文本,探讨其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救世理想与现世艰难的矛盾,并进一步总结出普罗米修斯所意味的"宿命叛逆"现象,追问在理想...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1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鼎鼎大名相比,埃利亚斯(NorbertElias,1897-1990)确实算不得如雷贯耳。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但在德国社会学传统中却占有其特殊的位置。...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硅谷 年份:2011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系统以其稳定性强,效率高、声音逼真等特点不断受到普及,与之相应的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台的运行与维护也不断受到各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本文凸显西方元思维的"逻各斯—秘索思"结构,强调德国思想史的"启蒙思脉—浪漫思脉"二元对立。同时选择作为德国知识精英代表的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对其"文学话语—哲学话语......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1
21世纪的中国,必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固然是一大问题,但国际舞台博弈的时不我待却也是惊心动魄。但有一点原则或许不错,那就是无论如何应当寻回并重构华夏文明的文化血统,并以此为立基,积极参与构建整体性的东方文化与东方文明......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本文选择现代中国的三个断点,即1910、1930、1950年代,分别以马君武、陈白尘、冯至为中心,探讨退尔形象的演变建构,及其在中国语境的不同时代所形成与被赋予的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书屋 年份:2011
大学之道,自然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大学之道,却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色彩,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具有现代意义西方形式的大学(university),而“道”的含义则更为广泛,我简言之,则为路向何在?  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
[学位论文] 作者:,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2011
弗朗克是法国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音乐家。他创作有许多非常著名的音乐作品,例如《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
[会议论文] 作者:, 来源:2011年东亚教育史研讨会 年份:2011
  本文以现代文化与教育史上声名显赫的蔡元培、李石曾之关系为中心,凸显他们在担任中法大学校长任上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文化张力、人事纠葛、理念冲突等,尽可能在一定程度......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11
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读书 年份:2011
陈寅恪尝言:“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设若如此,则中法文化关系史的研究,当为显学。事实亦正如此,民国时期阎宗临、庞景仁等在中法文化、哲学领域的比较研究就值得关注,他们在留法时期完成的博士论文《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书屋 年份:2011
作为民国时代要员的陈布雷(1890—1948),倒是“能上能下”,他先前做过浙江省教育厅长,当过教育部副部长(先后任常务次长、政务次长),还又能返任教育厅长,真是有从容淡定之气度、不卑不亢之胸怀,难能可贵。  就操守与道德而言,陈布雷是那代知识精英中的一流人物,就民国时代......
[期刊论文] 作者: , 来源:读书 年份:2011
赵亚曾(一八九八——一九二九)之死,是一件值得浓墨重彩而书之的“学术史事件”,因为其关涉中国现代学术建立的若干伦理问题。如果说,王国维之死是以最英华之大器学人而殉中国之道统;那么可以说,赵亚曾之死,则是以最优秀青年学人之体魄而为中国现代学术辟新路。仅此一端......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东吴学术 年份:2011
一、未分裂的德国及其歌德阐释二战结束与纳粹德国的覆亡,使得学术界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影响,日耳曼学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谓是“首当其冲”。那种紧跟政治的脚步乃至倒向...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1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留学因“救亡”而兴起,“政学一元化”的思维将留学的影响限制在“救国济世”层面,难以格物致知。“留学”担负着“文化转移”的使命。百馀年前的留学潮,如今尘埃落定,深深影...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1
Norbert Elias,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 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W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Entwurf zu einer Theorie der Zivilisation. Suhrkamp, 1976   ...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11
21世纪的中国,必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固然是一大问题,但国际舞台博弈的时不我待却也是惊心动魄。但有一点原则或许不错,那就是无论如何应当寻回并重构华夏文明的文化血统,并以此为立基,积极参与构建整体性的东方文化与东方文明。而现......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