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63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1998
本文考察了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代表人物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及其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所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者认为,利氏主要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而展开对佛教的批......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1
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之根本目的是以天主教归化并改变中国,但儒学的强大力量及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不仅未能使传教士们达到其目的,相反,“理性的狡狯”却使中...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4
汤用彤是《学衡》派成员中成就最卓著的国学大师之一(其他有王国维、陈寅恪),他在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等领域里取得的成果成为今日学人必须攀登而又难以逾越的关...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4
三 文化的渐进与移植 三、四十年代是汤用彤的学术鼎盛期,他分别在1938年、1945年出版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两部专著。与此同时,他发表了一系列有...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基督教哲学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概念 ,不论它是指信仰寻求理解而产生的哲学 ,还是指在信仰中建构的哲学 ,其内在结构中都充满了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境遇中 ,这个...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0
【正】 史学界各种新的方法论的尝试,尤其是解释学的引进,使一些文化史学者不再执着地相信可以由当代人复原出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或真精神。他们宣称:“我们不是要到历史...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5
如果说“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的话,那么,或许可以说,它的精神特征则“是在一切人生问题和思想问题上要求明白清楚。”(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烙刻在新文化运......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明末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实质性对话成为可能。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指出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历史公案。确实,这次对话既使当时一些先进的士大夫分享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并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观念......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读书 年份:1995
一九三七年,汤用彤写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胡适在一月十七日读到稿本第一册,翌日,即兴冲冲来到北大与汤畅谈。胡适一直倡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汤用彤的治学风格与此迥异,自然从来不敢苟同。但他在谈话中却不以争个优长劣短的口气相逼,而只是说自己胆小,只能......
[期刊论文] 作者:孙尚扬,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汤用彤学术方法论述略孙尚扬那些令人心仪不已、能卓然彪炳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者,大抵皆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辈,相反,他们大都具有高度的学术或思想方法论之自觉。或直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自觉脱除前朝经师之旧染,融西史之法于国学之中,鬼斧神工,不露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