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221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常常陷入殖民现代性和抵抗殖民的矛盾处境。殖民现代性无论如何现代,始终属于殖民统治意识形态,属于殖民统治体系和计划。身处殖民地的台湾知识分子必须...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伊格尔顿的《甜蜜的暴力》认同了苏珊.朗格的悲剧观(个性是悲剧兴起与繁荣的必备条件),进而断言只有西方文化才需要、才有悲剧这种形式。这种观点并不鲜见,愤怒而不屑一顾地...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海峡教育研究 年份:2013
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同胞欢天喜地迎接自由,重回祖国怀抱。但是,这种热情却遇到语言的尴尬。台湾同胞在日本高压政策之下,已经习惯使用日语,回归祖国的兴奋之情难以用国语来...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闽台文化研究 年份:2017
光复初期,针对台湾文坛的语言问题,杨逵曾特别倡议:应翻译台湾作家以日文写成的文艺作品。这一提议很快得到报刊编辑和作者的积极回应。以黄昆彬的四篇小说为例,管窥光复初期...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光复初期,台湾本省作家以本省故事为题材,创作出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作者身上都投射出殖民地的原罪、救赎与反思。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既有...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吕赫若(1914-1951)是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台湾刚刚光复,原本以日文熟练创作的吕赫若迅即转换语言尝试用国语进行小说创作。他的《故乡的战事一——改名》《故乡的战......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格律,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8
吕赫若的理想是民族的自由与平等,反帝、反封建是其一生文学创作思想的主轴。一些评论家认为,吕赫若迫于时局压力,也创作了一些迎合"皇民化"运动的作品,歌颂民族的亲善。实际上......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2016
魏建功是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对台湾光复初期国语运动与文化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梳理和总结台湾光复初期魏建功的国语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台湾著名左翼作家吕赫若的创作贯穿日据与光复初期,其作品不但凝聚着对台湾底层阶级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着力分析台湾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探索启蒙与女性解放的出路,更对日据...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 来源:台港文学选刊 年份:2017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由它与生俱来三个问题在拷问着每个社会个体: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直到二战后光复,其间不知经过多少变化,特别是在日本人统治之下,受尽种种压迫。台湾光复初......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刘小新,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份:2019
光复初期是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节点。首先,它是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与战后台湾文学的连接点;其次,它又是祖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对接的连接点。秉持不同意识形态和历史视野...
[期刊论文] 作者:刘小新,隋欣卉, 来源:东南学术 年份:2018
台湾左翼思潮在光复初期快速复苏并发展壮大,形成左翼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思想主潮和文艺创作主流,通过对中山精神的左翼解读,纪念、重读鲁迅等活动广泛而深刻地...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王伟,,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09
破除了本质主义文学观亘古不变的神话之后,“关系主义”让不少人忧心忡忡:“相对主义”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文学甚至与星星、月亮都难以区分,毋庸提文学的优劣了。不少人误以...
[期刊论文] 作者:庄恒恺,隋欣卉,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6
台湾光复初期,由于国民政府的推动和人民相互了解的需要,两岸教育交流形成了热潮。在台湾学生积极来大陆求学的同时,也有不少大陆学生赴台湾学习和工作。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
[期刊论文] 作者:隋欣卉,关凤影,衣宪伟,,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休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两个维度,前者体现了鉴赏标准的乌托邦想象,后者则彰显了休谟对审美趣味多样性的认同,休谟未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张力因而两者处于断裂...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