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晚相关论文
通过对比试验,初步探明晚杂优同优22茎蘖消长、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以及籽粒灌浆的特性。单位面积上总粒数多及生育后期有较强的物......
70优04作双晚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刘晓平,洪家庚(庐江县种子公司,庐江231500)70优0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与常规粳稻秀水04配组育......
双晚盘育抛秧几项配套技术的初步探讨葛明君,李金生(泾县农牧渔业局泾县242500)水稻抛秧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泾县1995年开始试验、示范。......
为充分发挥烟茬后双季杂交稻的增产优势,通过选用优质品种、安排适宜播种期、合理肥水运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运用,构建高产群......
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A)、密度(B)和大田氮肥水平(C)对70优9号作双晚栽培的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三个处理因子中,产量效应为播期(A)>氮......
针对70优04在江淮丘陵地区作单晚种植,进行了不同播期对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及针对70优04在巢湖作双晚种植,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
通过对25块不同类型双晚秀水52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
一、武优63 该组合系找市用印度野生稻细胞质型不育系印武A与明恢63配制而成的单双晚杂优新组合,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1990年参加......
花优63是福建农大以花A[(珍岗Ⅱ×辽粳10号)×珍汕A]×明恢63选配成的中晚杂新组合,1995年至1998年参加我县晚稻区试,......
一、选择良种,适期早播。推广特优63、博优64、汕优72以及已示范推广的汕优70、D297优63等组合。迟熟组合宜适期早播。以保安全齐......
纹枯病是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分布遍及各个稻区。除这几年个别年份双晚重于双早,低海拔稻田重于高海拔稻田外。一般双早重于双晚......
稗草是水稻秧田主要杂草。为了防除秧田稗草,我镇引进了瑞士汽巴一嘉基公司产品扫茀特除草剂,开展秧田除稗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软盘抛秧是一项增产、省劳力的新技术,但用软盘育杂交组合,因杂交组合根系发达且育秧时一般育单晚、双晚,育秧时间在5、6、7三个月......
两系杂交稻福两优2186是省农院稻麦研究所应用“生态压力法”选育成有光补性能的核不育系SE21与明恢86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沙县位于闽北山区,是福建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八五”期间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996年实施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示范10166.7公......
花优63是用花培选育的不育系花IA与明恢63配组而成优质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与汕优63相当,但米粒透明度好,米饭适口性佳......
Ⅱ优15是南平市农科所用Ⅱ—32A与该所选育的恢复系大粒香—15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1997年—2000年连续4年在我市种植,均表......
优质超级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由江苏省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
受土地流转、品种布局、种植方式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镇江市水稻收获期越来越晚,小麦晚播、成熟期推迟,如此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
通过对双晚秀水417塑盘免耕抛栽稻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通径及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在各经济性状中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
汕优149是四川省农科院用珍汕97A,与成恢63配组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宁德市于1994年引进试验、示范,1996年参加宁德......
化学防治是综合治理稻瘿蚊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的观察一致认为,防治稻瘿蚊的施药适期在成虫盛发始期——高峰期。稻瘿蚊在我市一年......
一、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中低产田面积大:我县地处山区,全县中低产稻田面积73830亩,占总面积的36.4%。这些田多为冷、烂、锈、......
福安市地处我省东北部,是一个以中低海拔为主的沿海山县。双晚种植面积12.6万多亩,产量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建国40多年来,真正实现亩......
抛秧作为一种新兴的栽培技术,以其省工、省种、增产、增效等优点,推广面积迅速扩大。1998年我市推广4万亩,但塑盘育秧有25%以上存在......
双晚软盘旱育“三壳”覆盖的技术及其效果仲心华,吴学忠,袁焕进(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41100)软盘旱育抛殃.近几年在我县随着试验、示范、推......
与习惯性施肥相比,施用“控失复合肥”或“控失尿素”可提高群体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施氮效益分别提高17.7%、8.63%。大田群体性状......
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宁波市种子公司以甬粳2号×K6093选育而成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