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地区雾的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acafa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萍乡和莲花两个站点24年(1980~2003年)722个大雾天气个例,通过对其进行年、月变化和气象要素相关性回归分析,并以2004年和2005年出现雾的相关资料进行验证,检验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萍乡地区冬、春、秋季雾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有利于雾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有:14点的露点温度、最低气温、露点温度差、最低气温与露点温度差、水气压、相对湿度.同时还与江南区高空和地面形势以及中低层风场有关.(2)不同季节形成雾的条件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预报方程来做雾预报,符合雾形成的物理机制.(3)本方法的预报值为能见度,能比较客观、定量地预报雾的强度.
其他文献
OSSMO 2004版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投入使用,记录审核步骤发生了较大变化.针对自动站记录审核过程中遇到的容易忽视的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提出审核细节处理,有利于提高台站审核质量.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自由大气动能谱与波数之间满足如下关系:在大尺度区域满足E∝k-3关系,过渡到中尺度区域表现为E∝k-5/3关系.本文通过使用基于半隐式半拉格朗日动力框架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模式GRAPES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然后计算GRAPES模式模拟的动能谱并与实际观测得到的大气动能谱比较,得到GRAPES模式能够很好地复制出实际大气动能谱的分布特征,包括从大尺度区域的E∝k-3关系向中尺度的E∝
在对历史上河南省冬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背景特点、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流层参数建立了1套定性和2套定量预报方法,并参考中国气象局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建立了河南省沙尘天气的综合预报平台.
本文以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2006年6月3日发生在西安暴雨的前和过程中探空信息的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不仅暴雨发生前,和暴雨过程中,垂直探空信息的结构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并也揭示了突发灾害天气可预测性,和说明了突发性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特征的转折性,和大气的超低温,滚流方向等均是大气结构转折变化的先兆信息,而为区域性暴雨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本文运用2002~2004三年江西省夏季12个供电地区的用电负荷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进行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分析,找出了对全网夏季用电负荷产生影响的典型地区的关键因子,剔除了经济增长水平不同,基础负荷增长水平不同对负荷数据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地描绘这种影响关系,建立了全省用电负荷预测模型,应用于2005年全网夏季高温用电负荷预测,其综合的平均绝对误差率为4.78%,优于预期的
本文应用连云港市6个气象台站1960~2006年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47a干湿趋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湿润指数存在13~14年的年代际周期和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并且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季节平均的湿润指数的周期特征只有夏季与年平均最为相似,其他各季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不是十分显著;平均湿润指数在0.97~1.49之间,南北
本文利用28年的月平均降水、海温、OLR、海平面气压等资料,通过同期相关、滞后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同海区大气影响海洋的可能机制,得到以下结论:中高纬海域和低纬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对于低纬海域来说,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是主要的;对于中高纬海域来说,在春季和秋季,大气对海洋的影响是主要的,而在冬(夏)季,北(南)半球中高纬海域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更显著。与全球海气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气候学时空分布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与代表大气环流形势的850hpa风场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1)根据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我国建立并向北跃进特征的不同,将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分为三种类型,偏西类、中间类、偏东类,给出了1948-2002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分类年历表
本文利用提交给IPCC AR4的GFDL-CM2.1耦合模式控制试验和CO2浓度以每年1%增长试验的逐日降水输出结果,就CO2浓度加倍对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变化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增强,年极端降水量显著增多,除华北地区南部外东部其它地区年极端降水频次显著增加;CO2浓度加倍对我国各季极端降水都有影响,其中对春夏季影响较大,导致我国东部绝大多数地区春季
根据2004-2005年试验结果,采用秸杆覆盖、树体涂白、地面及叶面喷水、空中烟雾对果花期冻害有明显的防御效果;秸杆覆盖与空中烟雾组合对冷平流型冻害防御效果明显;秸杆覆盖+喷水对辐射型冻害防御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