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陕西地处北方冬麦区,关中地区又为其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地区.本研究以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蚂蚱麦等8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关中麦区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发现品种改良过程中有利于产量提升的生理和形态机制,对指导小麦育种中的性状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关中麦区冬小麦产量随种植年代的推移显著增加,遗传产量增益速率为1.65%.千粒重和穗粒数
【机 构】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出 处】
:
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地处北方冬麦区,关中地区又为其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地区.本研究以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中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蚂蚱麦等8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关中麦区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发现品种改良过程中有利于产量提升的生理和形态机制,对指导小麦育种中的性状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关中麦区冬小麦产量随种植年代的推移显著增加,遗传产量增益速率为1.65%.千粒重和穗粒数呈现出与产量相同的趋势,而单位面积穗数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即随着种植年代的推移显著下降.
其他文献
To determine whether Lactobacillusjohnsonii BS15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meat quality of broilers, 450 1-day-old male chicks (Cobb 50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
Hybridizing different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is a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approach to obtain novel AMPs with increas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but minimized cytotoxicity.The hybrid peptide cecro
[研究背景]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可持续作物生产中作用攸关。针对田间耕作、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较多,而有关不同染色体倍数、不同筋性、不同粒色的优质麦类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未见报道。[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优质麦类品种10个,分别是引自河南省国家小麦工程中心的豫麦34(六倍体,强筋,白粒),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烟农19(六倍体,强筋,白粒)和淮麦18(六倍体,
为明确旱地小麦通过休闲期耕作实现蓄水增产、优质的技术途径,2009-2015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翻、深松或无耕作的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变化、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1)休闲期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底墒,欠水年、平水年休闲期深翻分别提高播种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26.98%,15.67%,较深松更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且欠水
由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缓解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众多科学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与研究方向。农业是全球人为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之一,而定量评价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缓解气候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碳足迹被用来表征某产品生产系统内温室气体排放与消纳之和,并以CO2当量形式表达来评价对气候变化的单一影
[目的]黄土高原旱作麦区自然降水不足且分布不均(年降雨量400-600 mm,且60%以上集中于7-9月夏闲期)、近年来不合理施氮肥造成的不稳产问题一直备受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如何蓄保夏闲期自然降水和合理施氮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水肥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肥料的增产作用不仅在于肥料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与土壤水分的互作。小麦是中国主要的口粮作物,其中约1/6分布于北方半干旱地区。为保证整个北方粮食安全,探
黄土高原旱作麦区年平均自然降水约500毫米,且集中在小麦休闲期(7-9月),这与小麦生长季不吻合,产量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降水,提高土壤积蓄水能力,是该地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前入围绕旱作麦田耕作蓄水和地膜覆盖播种保水技术的研究较多,而地膜覆盖技术前移至休闲期,可有效提高底墒,提高土壤水分贮备水平,可避免地膜覆盖播种造成的弊端研究较少。因此,为明确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蓄水增产技
我国北方旱区覆盖和耕作措施是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主要技术措施.通过量化当前的农业技术效果,寻找适宜的农业综合管理技术来利用有限水分资源,并改善作物WUE已经成了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黄土高原地区85篇关于小麦产量、WUE、蒸散发(ET)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文献结果,利用Meta-analysis方法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平膜覆盖(FM)、垄膜覆盖(RFM)、秸秆覆盖(
在前期旱地冬小麦连续三年补灌探索实践基础上,试验于2014-2016年在陕西蓝田县杨村和永寿县翟家村进行,选用中麦895(蓝田)和中麦175(永寿)小麦品种,研究越冬期和拔节期不同补灌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补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均以越冬期16m3+拔节期16m3组合增产效果最显著.补灌表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蓝田越冬期补灌16m3较对照增产1379.3~1
2015-2016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陕西永寿)设置洛阳鑫乐沟播、西安亚奥免耕、立体匀播与普通条播等4种播种方式,研究其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中麦175小麦品种.试验于2015年9月22日播种,2016年6月21日收获.结果表明:(1)不同方式播种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鑫乐沟播小麦产量最高,比亚奥免耕播种和条播分别增产25.9%和13.7%;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