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高血压自基底节区脑出血(ICH)治疗方法仍争议.本文研究微创穿刺抽吸加尿激酶溶解血块(MIPUT)与开颅去骨瓣(CC)相比是否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非随机分配符合条件的病人[出血量(HV) ≥30mL,发病24h内]接受MIPUT (MU组)或CC (CC组)治疗.
【机 构】
:
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香河中医院神经内科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自基底节区脑出血(ICH)治疗方法仍争议.本文研究微创穿刺抽吸加尿激酶溶解血块(MIPUT)与开颅去骨瓣(CC)相比是否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非随机分配符合条件的病人[出血量(HV) ≥30mL,发病24h内]接受MIPUT (MU组)或CC (CC组)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17、IL-10的水平,观察血浆中IL-17、IL-10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中1、3、7天的动态变化,研究其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卒中后感染的关系.探讨IL-17、IL-10在卒中后免疫抑制及炎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发病后24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选择同期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卒中后1周内感染情况,将患者组分为感染组与
ACE2-Ang-(1-7)-Mas轴与缺血事件密切相关,Ang-(1-7)为脑组织中重要活性成分,本实验探讨大鼠缺血性卒中后ACE2)-Ang-(1-7)-Mas轴的表达变化情况.脑缺血组织局部及外周血清中Ang-(1-7)含量通过特定EIA试剂盒检测:酶ACE2和受体Mas分别采用Real-t 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脑缺血损害导致脑缺血局部及外周血循环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脑梗死患者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患者于入院24h内采用荧光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BDNF水平的测定.
目的:探讨对于不明原因型脑梗死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因素的患者是否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方法:我们连续和前瞻性地收集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的病人.病人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分为最可能的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最可能的病因是心源性组.
目的:调查脑出血的病人血脂与不同位置的脑微出血是否存在关系.方法:连续和前瞻性地收集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脑出血的病人.根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及不同位置的脑微出血分析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资料、血脂有无不同.结果:有77个脑出血的病人纳入我们的研究,63个病人有脑微出血.
目的:评价年龄≥75岁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33例,<75岁组79例,对比分析2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动脉的再狭窄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临床终点事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描述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伴有孤立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中国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及其预后的前瞻性研究(ACROSS-CHINA研究)中完成入院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和发病第14天(如果发病14天已经出院则在出院前一天检查)的空腹糖耐量检查(OGTT)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提升血压对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3~2012.10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符合动脉溶栓标准并在进行动脉溶栓过程中全脑血管造影提示血管开通的病例9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将患者收缩压在入院前基础血压的基础上提升20mmHg左右,对照组则一般不干预血压.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90天的随诊,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伴有父动脉狭窄的单发皮层下梗死的轻型卒中患者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期间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CHANCE)影像亚组中符合伴有父动脉狭窄的单发皮层下梗死(SSI-PAD)患者1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