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可分为潜在MTr Ps和活化MTr Ps。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 Ps,这些MTr 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 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这些活化MTr 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而且活化MTr 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 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在运动员伤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与障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欧美国家比较盛行,本文通过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在运动科学领域应用的研究,为我国运动队队医、体育医院医生、教练员在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和运动能力的恢复等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论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在运动员伤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与障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本文共纳入了10篇相关研究文献,实地调查了8名接受过该疗法治疗的运动员,结果表明:1、Osborne等人通过对4名肩部损伤的国际级女排运动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触发点干针治疗后发现,所有运动员成绩在治疗后都显著性提高,运动员能够继续完成过头动作,其运动功能较差、关节活动受限和牵涉性疼痛等得到极大缓解。Ingber博士通过对3名经传统方式治疗后无效的具有肩撞击综合征的网球运动员和壁球运动员进行肩胛下肌触发点治疗后发现,他们在两年后均恢复到了无痛的功能状态。2、Grieve等人通过对具有踝关节主动背屈功能受限的22名业余运动员(男11名,女11名)进行小腿三头肌隐形MTr Ps的治疗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得到了显著性提高,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P<0.05)。3、Hidalgo-Lozano等人通过对50名有无肩痛的优秀游泳运动员和非游泳项目的健康运动员进行肩颈部肌肉机械性痛觉过敏和活化MTr Ps出现情况的调查发现,游泳运动员与非游泳项目的健康运动员相比,肩颈部肌肉触发点呈现显著性增多(P<0.05),且有肩痛的游泳运动员活化MTr Ps的数量要高于无肩痛的游泳运动员,有肩痛的游泳运动员隐形MTr Ps的数量要低于无肩痛的游泳运动员(P<0.05)。4、我们通过对本校腰肌扭伤和臀肌拉伤的8名链球运动员和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为期3周的触发点湿针和牵张治疗后发现,5名运动员在经过1周的治疗后肌肉已恢复至无痛状态,经过3周的治疗后所有运动员的背肌训练、腰肌旋转等功能得到极大恢复,运动员因触发点存在而造成的运动疲劳也得到了显著性消除。研究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因运动动作过度使用而普遍存在于骨骼肌内;运动员伤痛处骨骼肌内活化MTr Ps的数量偏高,易诱发疼痛;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能显著缓解运动员日常常见的伤痛、改善运动功能受限、提升运动能力,可作为队医、教练员、体育医生在运动员骨骼肌功能失调、关节活动受限、运动疲劳消除等方面一种必备的评价手段和治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