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部位及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第二届中药现代化新剂型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机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中药有效部位及成分主要通过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降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表达,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环氧合酶表达以及NF-κB活化等环节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进行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和比较肛泰主要成分之一盐酸小檗碱在拟给药途径(肚脐)和常规给药途径(直肠)在实验用小型猪体内的药动学变化.方法:通过肚脐和直肠单次给予实验用小型猪2片肛泰,采用LC-MS法测定了这两种途径给药后不同时间(0-24h)实验用小型猪血清中小檗碱浓度.结果:肛泰肚脐和直肠给药小檗碱在实验用小型猪体内的主要药动参数Tmax分别为5.8±3.6h和2.0±0h,Cmax分别为1.19±0.44μg
中药毒理学是评价中药安全性的主要手段,由于中药成分、组方等的特点,中药毒理学研究有着其独特之处.目前的中药毒理学研究可从传统中药理论、有毒中药或中药有毒成分、复方中药毒理等方面开展工作.毒理学理论和当今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断进展.
“系统论”是“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系统论和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的深刻剖析,详细阐述了系统论和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关系以及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并列举了“气血互生——芍药甘草复方释药系统”和“标本兼治——愈肠宁复方释药系统”等两个成功运用系统论中“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这四大原理的研究实
目的:研究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以五味子醇甲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出合理的水提工艺.结果:五味子水提的最佳条件为:用10倍量的水提取3次,每次2小时.结论:此条件可作为提取五味子生产工艺的参考.
目的:应用Liposome/water分配系数解释阿魏酸与磷脂分子间相互作用,探讨利用醋酸钙梯度法主动包封阿魏酸的机理.方法: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阿魏酸Liposome/water分配系数,摇瓶法测定阿魏酸n-octanol/water分配系数,HPLC法测定阿魏酸含量.结论:阿魏酸与脂质体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依靠静电力、氢建结合作用,且阿魏酸是以离子对形式进入脂质体.
目的:建立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时分析中药材中铜(Cu)、砷(As)、镉(Cd)、汞(Hg)、铅(Pb)、硒(Se)、锗(Ge)7种元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以钪(45Sc)、钇(89Y)、铟(115In)、铋(209Bi)作为内标物质,直接用ICP-MS分析上述7种元素,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含量.结果:7种元素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93~0.9
目的:建立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水性溶剂扩散法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柱分离法测定其包封率,透析法进行载药纳米粒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制备的样品平均粒径为177.8nm、多分散指数为0.273包封率为50.64%、载药量为4.26%.药物在人工肠液中释放符合Weibull分布方程;在人工胃液中释放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好.结论:水性溶剂扩散法用于制备白藜
目的:建立通关藤药材中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通过对香草醛-高氯酸法、浓硫酸-甲醇法、茴香醛-硫酸法、高氯酸法四种比色法进行考察比较,最终确定以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通关藤中总皂苷的含量,并对其方法学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总皂苷的方法重复性较好,RSD为1.22%,平均回收率98.02%,RSD为1.63%.结论:此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通关藤药材的质量控制.
目的:考查紫草萘醌类成分的最优提取与纯化工艺.方法:采用渗漉提取方法,以适当浓度的乙醇为提取溶液,选取适当因素、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法考查渗漉法最优紫草萘醌成分的提取方案.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考查氢氧化钠浓度和加入体积、搅拌时间和酸沉pH,优选提取物的纯化方法.以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为标准品,分光光度法测定紫草萘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最优提取方案为:紫草最粗粉用95%乙醇渗漉提取,渗漉流速为5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W制剂的抗炎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气囊肿胀模型,检测气囊炎局部渗出液中炎症LTB4,TNF-a,IL-1,IL-8,IL-6的含量.结果:穿心莲内酯W制剂能够抑制以上几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