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旨在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管理质量和防治水平,实现通过降低血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最终目的。本文分析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防治现状,在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应充分参考和借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何有效控制高血压是当前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旨在为高血压的管理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管理质量和防治水平,实现通过降低血压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的最终目的。本文分析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和防治现状,在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时应充分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就有关慢性房颤的若干研究进展做一概括介绍,特别是关于慢性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消融策略和消融终点。
某45岁女性患者,心动过速病史3年,持续发作1年。本文论述了该患者入院接受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观察26例利尿剂抵抗的心力衰竭患者在联合应用呋塞米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症状评估、尿量、体重、血清肌酐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治疗后尿量、体重均有显著下降,血清肌酐变化不明显,症状改善者24例,无效者2例。结论:利尿剂抵抗心力衰竭患者联合应用呋塞米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可以改善利尿剂抵抗和心力衰竭症状。
目的:评价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以及血运重建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37例,经急性期血运重建或常规药物治疗,1~7d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HRV时域指标(SDNN及分段SDNN),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n=54)、未通组(n=15)、未接受血运重建组(n=68)24小时动态心电图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
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血管新生因子等方法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提出了解决方案。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在美国心力衰竭己经成为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也是心血管疾病医疗费用的主要支出部分,因而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3月美国ACC/AHA联合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共同出版了2009心衰诊疗指南更新。本文对2005年版的诊疗建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包括新增“住院心衰患者处理”指
近年来临床实践对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的处理原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首先取决于心内科医生对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重新分类。CAST试验的警示作用是震撼的,通过CAST试验医生们开始换一个角度来重新思考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及治疗意见,室性心律失常新的分类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的现代分类法是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变性质,特别是对预后的影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以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针对房颤心房纤维化的药物干预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自从1995年美国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国立学会(NINDS)的研究结果发表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应用逐步推广,现在使用已经有15年。尽管静脉溶栓证明有效,人们仍然关切rt-PA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因此,目前临床上只有少数病人得到溶栓治疗。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目前这种情况:治疗时间窗太短、公众的知晓率和对卒中症状的了解太少、只有少数卒中中心能够在24小
易损斑块在ACS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因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虽然目前存在一系列有创及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和炎症标记物检测等方法可以对早期识别易损斑块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缺乏无创、简便、准确的检测易损斑块形态和功能的诊断技术,因此无法将易损斑块的病理诊断标准完全应用于临床。进一步深化对易损斑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求完全阐明斑块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