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游侠是贵族传统的产物,是古代武士教育的孑遗。战国时期,侠与儒都是法家所批评的对象。游侠虽犯禁,“人主皆礼之”,社会地位很高。汉初游侠尚有利用价值,故汉高祖对游侠比较宽容。随着统治的稳定,游侠的破坏性越发突出,统治者的打击、儒生的批判、世俗之人的贬抑均为游侠的生存带来了不利的因素。造成汉代游侠生存困境的原因有:游侠的利用价值降低;游侠对皇权造成了颠覆的威胁;游侠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在儒与吏
【机 构】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长沙410003
【出 处】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侠是贵族传统的产物,是古代武士教育的孑遗。战国时期,侠与儒都是法家所批评的对象。游侠虽犯禁,“人主皆礼之”,社会地位很高。汉初游侠尚有利用价值,故汉高祖对游侠比较宽容。随着统治的稳定,游侠的破坏性越发突出,统治者的打击、儒生的批判、世俗之人的贬抑均为游侠的生存带来了不利的因素。造成汉代游侠生存困境的原因有:游侠的利用价值降低;游侠对皇权造成了颠覆的威胁;游侠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在儒与吏合围下,游侠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汉以后,游侠分化,一部分游侠抱剑专征,成为战士、将军;另一方面,任侠使气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各个社会阶层之中。
其他文献
《郑武夫人规孺子》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中的首篇,主要记述郑武公夫人武姜在武公刚刚去世后对“孺子”的规诫。对于其中的“孺子”,学者们一般认为是指嗣君郑庄公。但若将此篇置于春秋二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大势之中,无论从武姜劝诫的语气、整篇文意的贯通还是着眼于郑国初年“二君并立”的历史事实以及《春秋》“拨乱反正”的经教大旨,都共同表明“孺子”应确指共叔段。明确简文的这一规诫对象,对于深入理解简文的内涵
先秦史籍中对于人臣直言批评君主言辞的记录,最早可上溯至商周之际,到春秋时大量出现。不同于西周公卿老臣动辄便是“先王之道”的论调,春秋时期的谏臣们虽然身份驳杂,却在批评君主时都尤重征引《诗》句、分析时事与传递民声,并有意地利用修辞技巧和逻辑论证来提高直谏文辞的说服力。这些特点显示出,在血缘联系日益削弱的春秋时期,文化认同与言辞水平逐渐成为君臣之间建立信任的新纽带,并最终导向了战国时期纵横论辩局面的形
禅家机锋本是禅宗独特的接引方式的比喻,多以反逻辑的当头棒喝的形式,使人们超越经验和理性认知的逻辑壁垒,获得深广的思理顿悟。禅家机锋本是禅宗繁荣的产物,但因为佛道两家在义理解悟、言意关系上的相通之处,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禅家机锋的光芒,就已经闪烁于《世说新语》的口谈艺术之中,并影响了后世诗歌机趣美的发展。
关于《郑文公碑》,有所谓“上下碑”的说法,据前人考证,此碑的书写者是碑主郑羲之子郑道昭。《郑文公碑》包括碑文和颂词,碑文叙述了碑主郑羲的家族世系、性格特点、仕宦经历、政治功德、文学才能,并介绍了长子郑懿、小儿子郑道昭的才能和官职。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孝文帝给郑羲定的谥号为“文灵”。“灵”字在谥法中含贬义。郑道昭在碑文中写成“郑文公碑”,并美化其父的品德,表现了“子为父隐”的封建伦理观念,后来,郑道昭
关于“中国文章学”的产生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文章学的产生时代是南宋。如慈波在一篇文章的附记说:“将文章学成立的时间断在宋代,更确切地说,在南宋。”①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还有待认真讨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学学成立的时代定在魏晋南北朝比较合适。
《晋书·礼志》中收录了傅成、挚虞的“二社”讨论文章。这两篇文章呈现了西晋说理文的一种形态,主要表现在注重辨名析理和经传注解。虽然这两篇文章是同事同时而作,但在说理方法上尚有差别,这与作者的儒家学术取向和当时学术思潮有关。
连类是两汉论说重要的修辞方法,包括铺陈连类与譬喻连类,这同时也是两种意义构造的形式。前者在汉人论说实践中渐趋减少,后者则愈发受到重视,并带来连类概念的意指偏转。汉人以铺陈连类说理,在句式使用与篇章布局层面皆有营构,其减弱铺排、顿挫行文以凸显叙事与说理义脉的笔法,又与赋作的文章学机制相通。譬喻连类则被赋予了更具精神向度的意涵,在修辞与观念层面都与诗赋讽喻相系,其中可见连类论说具体的抒情面向,也呈现出
有关行状的起源问题,较多歧见。未有证据表明奏疏类的“状”与“行状”之间存在继承关系,按照逻辑推理,二者的发生动因应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书写对象的在世与否。从所处阶段而言,行状文与诔文不在一个环节上,是分属相连的两个环节内的不同文体。无论是目录著作的编排分类,还是单篇文章的撰作时间,《先贤行状》都与成熟的行状文体龃龉不合,没有理由相信《先贤行状》中的文章属于行状文体。对于行状文体的考察,应该充分注意
秦汉时期丈人已有意识地使用骈体进行创作,出现了广义上的早期骈文作品,这些作品多保留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当中,史书对其经典生成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史书的收录,得以保持秦汉骈文的总体风貌,多个体裁的骈文在史书中得以保存;史书在采录文章时因循以文传人和以文述史的原则,选取有价值的文章加以载录,这一选取过程使得所选骈文初现经典性;史书载文时所著论述,通过本事作用、首因作用、名家作用等,推动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