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沟流域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来源 :第八届中国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海螺沟流域2008年4月~2009年11月不同采样断面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海螺沟流域当地雨水线方程为δD=7.71×δ18O+15.03(R2=0.97),雨水线斜率小于中国雨水线斜率7.9,表明海螺沟流域水中贫氢氧同位素.当地地表水蒸发线斜率大于大气降水线斜率,表明地表水中氢氧同位素组成不止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截距相差较大,是由于蒸发作用导致;②海螺沟流域除冰川代表区以外,水中的氢氧同位素均具有一定的季节效应,但在夏季时由于水汽输送的原因,到达海螺沟流域的降水云团中贫氢氧同位素;③森林代表区水中同位素表现出与高度效应相反的趋势,而冰川代表区表现出明显的高度效应.
其他文献
利用河南省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推荐使用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分析了近50年来河南省不同区域的干旱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对干旱强度进行分类定义.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分布基本都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高和增强的,干旱期的日均强度有所不同;从干旱频率和强度的区域变化来看,豫中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呈负增长趋势,而豫西、豫西南和豫
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对1983~2007年(除去1996年、1997年缺资料2年)共23年间柳树河下游的孟家岗(南)与孟家岗(北)两个代表站的春季日径流流量和流域日平均降水量、月降水总量变化趋势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揭示了典型高寒区小流域柳树河春季融雪期前后径流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春季河流开化后多数会历经一个或以上小洪峰流量;开化后由于融雪过程对产流的延迟,根据相关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位于小兴安岭低山丘陵区的伊春地区,具有丰富的湿地等地表水资源,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成块成片退化消失的现象.作者从伊春地区的湿地分布特点和地层结构,阐述了常年冻土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分析论述常年冻土的融化正是伊春地区湿地退化消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伊春地区湿地保护的关键就是要保护常年冻土不融化.
滨河湿地的发育与退化过程受河流水文过程的显著影响.以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孟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和电导率变化(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野外定位观测,深入分析了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受河水水位影响显著,地下水位的波动幅度与河岸距离之间存在明显的负指数关系,调水期内这种关系的相关性达到最大(R2>0.98).湿地地下水电导率受河水水位显著影响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管理、规划和优化配置的基础.由于气候、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三江平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强,相互作用关系复杂.通过野外考察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应用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本质较好.地表水与地下水各水体的δD,δ18O关系为δD=5.51δ18O-23.80.松花江、黑龙江和
桓台县井灌区浅层地下水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由于连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桓台县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该模型分别利用多项式拟合提取水位动态的趋势分量,利用谐波分析提取周期分量,利用自回归(AR)模型模拟随机分量,最后将三者线性叠加建立时序预报模型,揭示了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预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在现有节水水平和不外调水的情况下仍将持续
本文查明了三江平原第四系覆盖层的时空顺序,第四系沉积特点及分布情况,以阐明了其各单元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借助2001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开展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为依托,深入调查和分析.引入一些先进的理论,将三江平原的第四系分类细化,为充分阐述该区第四系的特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本文以查明三江平原新构造运动特点,活动断裂带的发育形态及分布情况,并阐述其运动规律为目的.借助2001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开展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为依托,深入调查和分析.引入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充分阐述该区地质运动特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城市水循环是水在城市"取、用、排"三个环节及其相关水体之间相关转化的过程,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水循环中的取与用重视较多(即城市水的需求与供给),对城市水循环中的排较为轻视.本文以佛山市汾江河综合治理为例,探析了江河水质黑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阐述了佛山市通过3年时间,从生活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水域生态修复三方面入手,切实推动以截污,治污为重点的沿线市政基础设施建
本文应用考虑植被影响的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构建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径流影响评估模型,并与区域气候模型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tudies)单向连接,对气候变化情景下汉江流域的径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四种情景下,未来汉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均大于基准年;其中2011~2040年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增幅最大,2041~207